首页 理论教育 翁偶虹文集论文卷活周瑜叶盛兰

翁偶虹文集论文卷活周瑜叶盛兰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绎而析之,就知道叶盛兰是怎样地演活了周瑜,而周瑜又是怎样地活在叶盛兰的身上。一看“活周瑜”去一九四五年八月的北京,在一个酷热的夜晚,叶盛兰挑班首演于今天的大众剧场——当时叫华乐戏院,剧目是全部《周瑜》。“活周瑜”上场了。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又突出了一声“周瑜活了”的呐喊,使观众忍俊不禁,目注台上的周瑜,以目代口,似乎要把这个称号贯入叶盛兰的耳中。

翁偶虹文集论文卷活周瑜叶盛兰

在将近二百年的京剧艺术长河里,涌现出许多以刻画人物精细卓绝而著称的表演艺术家。广大观众热爱他们,钦佩他们,异口同声地宣扬他们,用一个“活”字表现了推崇之意。见于文字记载的,如米喜子之称为“活关羽”,徐小香之称为“活周瑜”,黄润甫之称为“活曹操”,杨月楼之称为“活赵云”。嬗递以传,又涌现了郝寿臣之称为“活孟德”,盖叫天之称为“活武松”,叶盛章之称为“活时迁”……而叶盛兰在程继仙亲传与徐小香再传之后,又博得了“活周瑜”之誉。周瑜只有一个,徐小香、程继仙、叶盛兰则并非一体,何以叶盛兰上跻于前辈耆宿之列而获此殊荣?这与他那艺术素养之功、艺术钻研之力是分不开的;与他那盘根错节的艺术历程、珠莹玉透的艺术才华也是分不开的。绎而析之,就知道叶盛兰是怎样地演活了周瑜,而周瑜又是怎样地活在叶盛兰的身上。

一 看“活周瑜”去

一九四五年八月的北京,在一个酷热的夜晚,叶盛兰挑班首演于今天的大众剧场——当时叫华乐戏院,剧目是全部《周瑜》。时当暑夏,日落迟迟,从正阳门的两侧向南的大街上,走来许多臂搭直罗大褂或夏布长衫的观众,他们亲炙着火炎余威的斜阳,兴高采烈地边走边讲:“看活周瑜去!”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行列,拥向前门大街鲜鱼口。巷窄人多,车又交毂,在抢抢攘攘的嘈杂声中,触入耳鼓的还是那句“看活周瑜去!”

“活周瑜”上场了。前半部是叶盛兰从未演过的新戏《瑜乔配》、《龙姑庙》,后半部是他素称拿手的《临江会》。叶盛兰以火一般的兴头,火一般的演技,在那火一般的暑夜里,演出了火一般的戏文。观众更以火一般的热情,火一般的感受,报以火一般的热烈彩声。前台与后台,台上与台下,真像一盆火似的炽热,迫使千余观众,一个个手不停挥地摇动折扇,就像千余只白蝴蝶,翩舞于戏院的每个角落,腾不出手来为“活周瑜”鼓掌。掌不鼓而以彩示意,彩虽喝而意犹未尽。就在周瑜听小乔隔帘赋琴,从琴声中辨出小乔的妍媸,识破乔玄的机关,斜睨乔玄而若无其事地发出琅琅一笑,笑的声响,是那么温文而爽朗;笑的内容,是那么含蓄而犀利。观众席中,有人高喊:“活周瑜!”观众惊顾之余,旋即各自地会心一笑。而在“龙姑庙除邪”一场,叶盛兰露了一套长久不用、系着剑胆(即剑穗)的单剑起打,最后制伏假扮龙姑的女道士,夹训夹劝地唱了一段[调底二六]。从周瑜那雍容大雅的胸襟出发,念了一句“既愿改邪归正,我就放你去吧”的念白,“正”字重重一顿,“你”字轻轻上扬,“去吧”两字,蹙口而出,清脆有力,映以脸上的一派浩然之气,显示了周瑜的典型性格。这时,观众席中,又有人高喊一声:“好周瑜!”其他观众,也都心照不宣,不再顾盼。戏演到了《临江会》,就在那随着锣鼓的[慢长锤]里,周瑜俯首敬酒,猛然发现关羽站在面前,在锣鼓切住的刹那间,双翎微颤。及至刘备介绍了关羽之后,盛兰叠袖转身,俯腰涮翎,用颈项上的功夫,使紫金冠上的珠饰琅琅作响,然后立身长腰,飒然亮相,双翎直立,如磁石吸铁;与此同时,用他那声裂金石的嗓子,念:“哦!这就是斩颜良、诛文丑的二将军么?”翎子始终是笔管般地直立着,使人感到此时周瑜的惊骇激情,从心头直贯翎尖。刹那后,翎尖又颤动起来,衬托着眉宇之间洋溢着的既钦佩又睥睨、既惊惧又镇静的复杂表情,神完气饱,妙入毫端。这明爽细致的表演,终于激动了全场观众的久郁未发之情,不约而同地放下扇子,鼓起掌来。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又突出了一声“周瑜活了”的呐喊,使观众忍俊不禁,目注台上的周瑜,以目代口,似乎要把这个称号贯入叶盛兰的耳中。直到演戏结束,在散场的观众行列中,仍然像交响曲似的飘扬出发自心声的“活周瑜”三个字。

二 谁又见过周瑜

叶盛兰博得了“活周瑜”的称号,可是,谁又见过周瑜?怎能认为叶盛兰演的周瑜就是“活周瑜”?观众只是浸淫在他那表演艺术的魅力中,熨帖了心灵,透露了感受。有人这样评论过他:“叶盛兰是从心眼儿里演活了周瑜,我们也从心眼儿里承认他就是‘活周瑜’。”演员从心出发,说明了演员的表演艺术不只是外形的塑造,而是有内在的运化。观众从心出发,说明了观众的欣赏要求不仅是满足于程式上的美的享受,而是着眼于灵魂上的真的感染。

叶盛兰从坐科学艺至独将一军,经过萧长华、程继仙等多少名师的薪传,熬过多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磨炼岁月,下过多少“斗酒忘疲读《汉书》”的功夫,付出多少“一字不知儒者耻”的请益韧力。他生平遍演了京剧里的“周瑜戏”——《激权瑜》、《群英会·东风》、《临江会》、《取南郡》、《回荆州》、《黄鹤楼》、《芦花荡》……他虽没有演过周瑜最后的一幕《柴桑关·周瑜归天》,却也新排了周瑜最初的一幕《龙姑庙·周瑜招亲》。在这些剧目里,他的表演艺术,既得周瑜之形,又得周瑜之神,既展示了周瑜的气质,又展示了周瑜的风度。形神兼备,真体内充,可能周瑜之“活”,就是“活”在这里。你看他:在《激权瑜》的“班师回朝”那一场,上三十二个标旗虎贲,场面用大牌子[五马江儿水]接[朝元令]烘托气氛。他扮演的周瑜,真像万木之梓,屹然傲立,而又那么安闲靓雅,绝非虎视鹰瞵。在征询文臣代表张昭与武将代表黄盖的“降与战”的意见时,他又是那么虚怀若谷地“领教”连声。而当他会见孙权,试探孔明时的假戏真做,又是那么藏锋敛刃,与听到《铜雀台赋》后的怒发冲冠,又是那么剑拔弩张,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些真假虚实、错综复杂心情的明澈表演中,周瑜的形象,就活在观众的心目中了。再看他:在《群英会》里,对待诸葛亮的表演,虽然掌握了见亮则谦恭备至、背亮则杀机顿生的基本格调,但又不是像演《贞娥刺虎》的费贞娥,见虎则喜、背虎则恨;演《霸王别姬》的虞姬,面羽则慰、背羽则愁。而是在谦恭备至的间隙里,也透露出暗箭的鸣镝;在杀机顿生的思索中,也虚饰出羞刀的懒鞘。对待鲁肃的表演,虽然尊为股肱,礼如兄弟,而在明澈地暴露周瑜的品质的时候,颐指气使,咄咄逼人,却又保持了周瑜基本的风度。例如在“对火字”的序幕中,诸葛亮劈头一句“恭喜都督,贺喜都督”,开门见山地说穿了蒋干中计的神机妙略,鲁肃呆头呆脑地插了一句“他倒先……”在“先知道了”未及出口的当儿,叶盛兰面凛冰霜,目不视鲁地把右手的水袖从背后一掸,这一掸,仿佛不是一只软绵绵的水袖,而是一条硬棱棱的铁杖,寄语鲁肃:“不要多口,少管闲事。”妙就妙在目不睨鲁而掸,意似未动而驰,把周瑜既是狭隘心肠,又是大雅风度的双重性格,一笔枯荣地描写出来。对待蒋干的表演,虽然是摆下圈套、请君入瓮,但又不是“酒酣耳热射天狼”,而是“盘马弯弓箭不发”。那一场气象万千的群英会,初晤时的冷讥,话旧时的热嘲,赋琴时的婉讽,舞剑时的威诮,把蒋干像一只猢狲似的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又落落大方、彬彬有礼。使蒋干陶醉于芝兰之室而不自觉,直到曹操骂他“你本是书呆子一盆面糨”,他还是浸淫于周瑜的雅量高怀,反怨“曹营的事儿难办得很”。对待黄盖的表演,虽然是肝胆相照、重托相依,而在“报军情”和“打黄盖”时的假戏真做,“定苦肉计”时的真戏假做,把真假虚实的关节交代、斗榫安排,用眉棱眼角勾画出一副周郎色相,浓笔重墨,力透纸背。不但把周瑜的形象和性格,交与观众来审阅,更把周瑜的内心与灵魂,付与观众来解剖。所有这些,都不是在京剧艺术的程式上单纯地完成了表演任务,而是发挥了京剧的艺术潜力,深深地挖掘了周瑜的内含之情与内蕴之神,从艺术程式里氤氤氲氲地像一缕青烟似的展示出来。演戏演到这种意境,观众在透露感受之余,就会这样地自问:谁又看见过当年的周瑜?眼前舞台上的周瑜,活了!活了!(www.xing528.com)

三 遥想公瑾当年

“活周瑜”、叶盛兰,叶盛兰、“活周瑜”的而一而二,并不是宿命论的天生带来周瑜的坯子,也不是神话式的梦中得到周瑜的传授。他演周瑜,仍然是老老实实、一本正经地踏着艺术探索的漫漫路程,循序而进。他在年经月纬的演出中,分析了周瑜这个人物在传统艺术的程式里所占的比重。他认识到周瑜虽是个“翎子生”,但不是单纯的“翎子生”。《群英会》的“盗书”,周瑜改换了武生巾和“硬褶子”,必须有“扇子生”的风度——尤其是在他新排的《周瑜招亲》中的头几场,他更强调了“扇子生”在周瑜表演中的突出地位。“对火字”一场,周瑜又改换了学士巾和对帔,必须有“官衣生”的气魄。而在“烧战船”的前后,周瑜杀了蔡中、蔡和以祭旗,更着兜鍪戎装而参战,周瑜这场的起打,不下于乌林出现的赵云、葫芦口出现的张飞,较之《回荆州》与《取南郡》,尤为出色,又必须有“武小生”的风格。当然,叶盛兰在出科以后演出的《群英会·借东风》,很少扎靠起打,然而他非常强调在周瑜身上,必须体现出“武小生”的风格,所谓文皮武骨,更显英姿。他综合了小生行中的“翎子生”、“扇子生”、“官衣生”、“武小生”的表演艺术,各取所需地分派在周瑜身上,而又使用得恰,运用得好,用当通神,实现了他自己给自己规定的艺术使命。所以,他演周瑜,虽无“把周瑜演活了”的奢望,而周瑜却活在他这些表演艺术之中。

叶盛兰分析周瑜的整个艺术形象,又不是孤立地只从京剧里的行当而对号入座,他也间接地体验了周瑜的生活。间接的生活,来自于间接的生活源泉——读史读诗。他在演戏之余,经常手不释卷,目注神驰。不但熟读了《三国演义》,而且攻读《三国志》,遍览野史笔记中关于周瑜的逸事佳话。但他还不满足于这些形象的记载,更遵从研究诗词的朋友的指点,背诵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杜牧的《赤壁七绝》。他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著名词句中,悟到诗人以“小乔初嫁了”而写公瑾当年的“雄姿英发”,并不是单纯地突出周瑜的儿女情长,而是勾画了周瑜的气质、性格,既有倜傥风流的一面,又有虎跃龙骧的一面。他又悟到,诗人以“羽扇纶巾,谈笑间”而写到“樯橹灰飞烟灭”,那“羽扇纶巾”四个字,就不是像京剧里那样地划为诸葛亮所专有。当年周瑜、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虽不见得必戴纶巾,必挥羽扇,而谈笑间的赤壁一火,尽扫北军,确是当年一副虎帐谈兵的具体形象。略迹师意,周瑜当年的戎马生活,必然是安详潇洒地应付着军马倥偬,掌握着决战策略。所以,他在所有的“周瑜戏”中,都紧紧地捉住了这个周瑜的基本形象,而赋予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演。他又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中,领会了诗人的曲笔。他认为,从京剧里赋予周瑜的性格上讲,这首诗是反面地批评了周瑜。周瑜从曹植的《铜雀台赋》而决战破曹,破曹的关键,虽在赤壁一火,而赤壁一火的关键,又在三夜东风,三夜东风的关键,又在诸葛亮的南屏一借。小乔之所以免于春锁铜雀,应当感谢诸葛亮的东风之便,而周瑜不但不感谢东风之便,反而嫉妒东风之便,发展到劫杀诸葛亮的狠毒行径。这种狭隘心肠,是不容原谅的了。但是周瑜毕竟是周瑜,他那雅量高致、英姿焕发的龙马精神、海鹤气概,又绝不是一般的庸庸豺狼。他是从他那英才天纵的优越条件下产生出来的一种好胜性格。好胜又是没有界限的。对敌好胜,则吴曹难协;对友好胜,则瑜亮难并。他所以随时随地要除却诸葛亮,都是从好胜的种子里发芽开花。所以要表演周瑜的狭隘心肠、嫉妒性格,就必须掌握了对于周瑜这个具体人物的刻画尺寸。叶盛兰悟得到,看得到,也做得到。他不但在《群英会》里表演周瑜是这样的鞭辟入里,就是在《取南郡》、《临江会》、《回荆州》等剧中表演周瑜,尽管直接的对象已不是诸葛亮,而他表演出来的弦外之音,仍能使观众联想到周瑜的内心对象,还是时刻不忘的“既生瑜,何生亮”的那个诸葛亮。他这些表演心得,与其说是演戏的积累,不如说是读书的心得。这些心得,正是叶盛兰能把周瑜演活了的秘诀之一。

四 曲有误 周郎顾

演活了一个角色,在艺术上就如同活着的人充满了无数细胞一样地充满了无数细胞。叶盛兰珍视着这些细胞,哪怕是极微小的、直接地或间接地与自己表演艺术有联系的细胞。他在初学《群英会》的周瑜时,萧长华先生告诉他:《群英会》里关于“蔡瑁、张允”的“瑁”字,有三种念法,发音各有不同。周瑜是小生的念法,要念做“蔡瑁(音妹)、张允”;鲁肃、孔明是老生的念法,要念做“蔡瑁(音末)、张允”;曹操、黄盖是花脸的念法,要念做“蔡瑁(音冒)、张允”。叶盛兰恪遵师命地念之屡矣。后来他发生疑问:为什么一个字要有三种念法?他请教于研究语言学的朋友,朋友告诉他:“瑁”字原有三音——“妹”、“末”、“冒”。但是为什么在京剧里三音俱用,则非所知。他找到了三音并存的根据,豁然而悟:周瑜之念“妹”音,鲁肃、孔明之念“末”音,曹操之念“冒”音,不只是从行当上的吐字发音而别,而是在这细微的字音上,表现了周瑜的倜傥蕴藉,鲁肃、孔明的老成持重,黄盖的快人快语,曹操的盛气凌人。他演《黄鹤楼》的周瑜,在最后摊出“王牌”的威胁口吻中,有一句:“叫他君臣写下腾国文约,方准下楼!”他也是演之屡矣,念之屡矣。后来他对于“腾国”二字产生了问号,理由是:周瑜计困刘备、赵云于黄鹤楼,只是要索取荆州,而荆州怎能称“国”?退还又怎能称“腾”?他虚心地问过许多朋友,有人告诉他:“腾国”两字是“媵割”两字之讹。“媵”字音“孕”,当“送”字讲。《仪礼》上说:“主人盥洗升,媵觚于宾。”就是送酒给宾客的意思。《黄鹤楼》里的“写下媵割文约”,就是“写下割送荆州的凭据”。可能是“媵”字过于冷僻,字形又与“腾”字相近,多少年来,以讹传讹,误为“腾”字,连带着把“割”字也误为“国”字了。叶盛兰得到确切可信的校正,以后再演《黄鹤楼》即准此念法。一九四七年,程砚秋出演于上海天蟾舞台,老生谭富英、王少楼,小生叶盛兰、俞振飞,武生高盛麟,花脸袁世海都在他的剧团里。程砚秋每演独有本戏,谭、叶、高、袁则聚演《黄鹤楼》于前。那一期,盛兰演出了十几场《黄鹤楼》,“媵割文约”的念法,深深地印在上海观众的头脑中。有人问他何以改了原词,他便滔滔不绝地纠正了“媵割”之讹为“腾国”的错误。闻者动容,深佩其探讨艺术之精而且细。在“活周瑜”的佳话中,又添了一笔“曲有误,周郎顾”的光辉重彩。

叶盛兰之被誉为“活周瑜”,并不是他只把某一出戏的周瑜演好,而是把所有的周瑜戏都演好,与郝寿臣之能于演好了一切曹操戏而被誉为“活孟德”,盖叫天之能于演好了一切武松戏而被誉为“活武松”,叶盛章不但演好了《时迁偷鸡》,还能演好了《时迁盗甲》、《大名府》、《盗王坟》而被誉为“活时迁”,是同一样的艺术规律。这个艺术规律,也就是广大观众从心眼儿里头热爱、钦佩、推荐、宣扬某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而冠以“演活了”美誉的欣赏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