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理情绪的力量》帮助心灵成长!心理学好书推荐50本

《整理情绪的力量》帮助心灵成长!心理学好书推荐50本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要介绍的好书名为《整理情绪的力量》。这一次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好书是由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所写的《整理情绪的力量》。第一个要点是关于大方向上的整体情绪控制。这就是思考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情绪结果的不同。无论面临什么样的事态,都要寻找到对自己正面的影响,总会有“多亏”的逻辑隐藏在其中。不过,问题与情绪分开思考是很关键的。

《整理情绪的力量》帮助心灵成长!心理学好书推荐50本

本文要介绍的好书名为《整理情绪的力量》。这本书将教会我们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情绪控制以及保持内心张力(即维持个人干劲)上,都需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本文将从原理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出对应的具体方法,再进行举例说明,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无论是愤怒也好,抑郁也罢,我们的情绪状态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但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正确地面对它们。

腹有诗书气自华,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我把好书说给你听》,我是靖云。这一次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好书是由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所写的《整理情绪的力量》。整理情绪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重要的,因为,就算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你无法整理好你的情绪,那么你就不能百分百地发挥真实的实力,面临事情时不尽人意的概率就增大了,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关于这本书,我将举很多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围绕整体的情绪控制、愤怒(也就是生气)以及失去内心张力(也就是无力感、失去干劲)进行展开。

第一个要点是关于大方向上的整体情绪控制。要知道,从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上可以看出他的思考方式、脾气秉性、行为习惯甚至是价值观。对于情绪,我们不应该置之不理,放任自己,不应该有“这就是我,没办法改变”“我就是这种人”等类似的想法,相反,我们应该学会驾驭、平复情绪,然后愉悦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第一点,我们要整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从行动、语言、思考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在心理学的观点上,行动、语言、思考方式这三个方面是在情绪之前的,情绪不但不引导上述三者,反而在其之后。那具体怎么入手呢?想必大家都听过半杯水的故事吧?你现在十分口渴,你的水杯里有半杯水,请问你是会想“还剩半杯水呢”还是“只有半杯水了”呢?这就是思考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情绪结果的不同。在语言上,就是把“本来很想......”“都怪.......”改变成类似于“多亏......”的句子。无论面临什么样的事态,都要寻找到对自己正面的影响,总会有“多亏”的逻辑隐藏在其中。比如你的好友泄露了一个你的秘密,在你得知以后,委屈或者生气在所难免,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用上“多亏你,我明白了不能轻易泄露秘密”或者“多亏你,给我上了这么宝贵的一课”,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能扭转,但我们在事情发生后的情绪还是可以被控制住的。

第二点,问题与情绪需要分开思考。人是个感性的生物,很容易被一时的感情所左右而抛开理性的一面。不过,问题与情绪分开思考是很关键的。我举个例子:人总有丢东西的时候。如果你丢了手机,是不是在发现的那一刻会慌神,反复地想着“啊,这下我该怎么办”,最后没有心思去做正在做或者本来打算做的事情,可附近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手机的踪影。根据第二点建议,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清晰地想,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第一,借周围人的电话冻结电话卡以及手机里面绑定的银行卡等。第二,回忆并列出可能丢手机的地方,依次去寻找。第三,联系失物招领处。第四,联系经常联络的人,告诉他们自己手机丢了的情况,提醒他们注意防骗消息以及用临时电话或者邮件联系。这么四个步骤下来,哪怕找不到手机,让我们的生活不便了,也比一味地想着“我怎么把手机给弄丢了”“我到底把手机放哪了”这种不带有任何实质性帮助的责怪来得好。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不能忽视,当我们遇到了混杂着各种问题,根本不清楚根源所在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办。这时候我们需要自问——“我最后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先确定好目标,然后定好方向,最后才能解决问题,控制好情绪,我们要渐渐养成这种思考习惯。

第三点,学会传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或者抱有“当个老好人,不想被人讨厌”的想法,那你就要注意了。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这类人,“一切看大家的”“随意”“我怎么样都行啦”,甚至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用现在的词可能是“佛系”的状态,但是,这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被环境牵着走,结果导致不满甚至烦躁。而“老好人”心态,会让自己强忍住实际的不堪重负,紧绷着的皮筋终有断的那一天。就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曾经的我,什么事情都愿意揽在自己身上,完全不懂得拒绝,经常身心俱疲。而我身边的好友,做事情干脆利落,自己的工作完成以后,才会考虑做其他事情, 而且做不来的也会拒绝。经过观察我发现,她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比如,“这个事情我一个人做有点难,请问你可以帮我吗?”这样一来,大家还能感谢并且体谅她。所以,我们要变得坦然,学会从传达自己的想法做起。

第四点,学会独处。现代生活节奏快,大家应该也有过烦躁紧张以及被逼迫的不适感。当我们独处时,可以问自己“最近状态怎么样?”“是不是我最近太勉强自己啦?”等问题,直面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学会在独处的过程中取悦自己。比如,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听一些贴近自己情绪的歌曲。(在这里就可以用上我们福建中医药大学心理中心公众号的一个功能啦,从学生端口里进入自助成长,里面有音乐小药丸,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呦!)(www.xing528.com)

第二个要点,是关于愤怒的情绪控制。尽量减少生气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如果遇上并非自己的错而是对方的问题时,我们很生气,对方又不为所动,这样浪费了自己的有限时间,对方没有什么影响,反而影响自己的人生。生气也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如果你选择发泄到他人身上,那么对于你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冲击,虽然程度不同,但肯定是有的。如果选择生闷气,那就是侵害了自身,我们容易烦躁、低落,无法高效率地做事,影响正常的生理,可能会失眠高血压甚至抑郁。愤怒的过程也会让我们失去判断力,容易放狠话。我们在受刺激后,作为一种防御本能,的确会勃然大怒,这时候可能就会说出无法挽回的话甚至是做出无法弥补的事情。而且,大家都倾向于性格开朗、表现幸福的人,不控制经常性的愤怒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人很容易指出他人的过错,但对自己却很难看清,这时候就要换个角度,想想别人此时此刻看我是什么样子,怒气自然会渐渐平息。

具体来说,面对愤怒,有以下五点做法可帮助我们控制与转化。第一,不要轻易有受害者的心态,要认为是“咎由自取”。比如你去报名一个竞选,最后你失败了,这并不是其他人、事、物的错,不要给自己找“有黑幕”“别人有关系”这样的理由,要面对现实,想想自己的能力哪里还有欠缺,然后对自己说“没关系”,继续挺胸前进。第二,把想改变他人的想法换成改变自己。人是无法轻易改变的,如果不是自己主动积极的寻求,这样的“强迫改变”会使其停止思考,变得怠慢且反感。就算要和他人谈及改变,也应该委婉地提出,最关键的是不要指责,而是告诉对方你希望他能做的事情,并多把夸奖与感谢的话挂在嘴边,比如“还好有你在”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因为人都倾向于回应认可自己的人的期待。第三,将忍气吞声的愤怒变为自己的干劲和热情。我认识一个姐姐,实力足够,可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办法出国留学,后来她把这股内在的愤怒和憋屈转化为她的动力,最后以公派留学的方式实现了她的留学梦。第四,愤怒的情绪的确需要发泄,但是需要找到对的途径。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不要发泄在他人身上。找个可以接受自己情绪或听自己说话的地方,你可以去唱歌,去找好朋友、辅导员倾诉等。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需要大家自己慢慢摸索。第五,从1数到10,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怒火,或者离开现场,进行深呼吸,冷静之后再问自己真正发怒的原因。相信我,只要你尝试这么去做了,你的怒气值会慢慢降低的。

第三个要点是关于如何才能不失去内在的张力。在面对无力感和没干劲的时候,想必大家都很无奈却又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状态吧?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太大,也可能是提供动力的东西突然消失或者不再成为信念了,内心失去了依靠,或者突然找不到意义,哪怕知道事情必须要做,但就是不想做。在这里,提供几个恢复的方式。第一,找回动力。方法有改变思考方式,借助目的意识、目标设定和列出希望完成的事情。第二,先行动再带动情绪,即改变行动方式。第三,是一和二的兼顾,即在行动中思考。

作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带动工作干劲的前三点有成就感、他人认可和工作本身。想获得成就感可以把目标先设低再渐渐提高,从最低限度,变成平时可完成,最后再到努力一点就可以做到的程度。而对于他人的认可,我们可以通过主动行动来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多做一些利人利己的事情,从而获得价值认同,就会不自主地让自己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比如,我就喜欢主动和好友分享一些干货,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而对于工作本身,无论是哪一种工作,总有令人开心的要素,比起“我不得不做”的态度,培养自己享受工作的能力更为重要。我们工作的意愿可以是为了赚钱,也可以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者是为社会进步做贡献,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去寻找工作本身自带的意义。

悲观主义心情决定的,乐观主义是意志决定的”,愤怒也好,消沉或者无力也罢,这些情绪状态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据,但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它们,我们将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迎接更主动更精彩的人生。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会。

推荐文章作者及音频录制:修靖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