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恐惧,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有体会,从小到大,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事物不在少数。不过真要说到恐惧,并把恐惧进行深挖,大部分人还是对此云里雾里。你真的了解恐惧吗?你知道恐惧中蕴含着什么有意思的道理吗?如果你对此还不是很了解,那么这本书值得你一读。随着书页的翻动,让我们一起透过恐惧,看到更多世界的真相。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机场的安检是很烦琐的,大到一瓶酒,小到一盒牙膏,都要检查得仔仔细细,确保万无一失。在安检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安检要这么严格?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安检并没有这么高标准的要求。你只需要将口袋里的硬币和钥匙掏出来,拿给安检员看一看,就可以通行了。而这些新规定其实起源于一起事件——2006年恐怖分子计划用液体炸药引爆飞机。谈到恐怖分子,我们闻之色变。恐怖分子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不异于恐怖电影里的丧尸、骷髅,我们宝贵的生命在他们眼里就如沙粒一般,毫无价值,可以随意剥夺。那么比起遭受恐怖袭击而丧生,烦琐的安检显得也就没有那么麻烦,而是变得很有必要了。
由此可知恐惧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恐惧是无处不在的,也许你晚上起夜上厕所时就被昏暗房间里传出的奇怪声响吓一跳,也许你在浏览网站时突然跳出一张女鬼照片就可以让你吓得差点砸电脑,甚至你半夜做噩梦都可以使你心跳得快炸掉。恐惧也是可以传染的,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恐惧会影响到他人,让他人也为之产生恐惧。就好像你说某个房间闹鬼,即便这个房间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异样,跟你一同进入到这个房间的伙伴也会双腿发抖。即便这个恐惧的来由是很荒唐的,经不起推敲的,但还是会有人相信,并被这种恐惧影响。就好像我们惧怕恐怖分子,但事实上,遭受恐怖袭击并为此丧生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们会感到无聊,同时也会感到恐惧。不过一个深感恐惧的人无论怎样都不会觉得无聊,无聊与恐惧是生活的两个方面。“生活就是先感觉无聊,接着恐惧便会袭来。”恐惧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何为恐惧?我们在恐惧时常常会有一些特定的身体反应,例如: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浑身发抖、表情呆滞。同时,我们的理性也会丧失,这与类扁桃体在受到恐惧刺激产生的信号有关。在恐惧时,我们难以平静地去思考、去分析眼前的事物,就像被洪水猛兽吞噬前,我们会尝试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免遭伤害。而恐惧也是很难用意志去消除的,只能依靠药物的化学作用暂时缓解或者有意识地适应它。
恐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恐惧使我们产生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甚至导致死亡。另一方面,恐惧也是有利的,因为有了恐惧,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到潜在的威胁。因为惧怕溺水,所以我们会避免到河边、湖边游玩;因为惧怕黑夜,所以我们会尽量避免深夜出门;因为惧怕死亡,所以在感到身体疼痛时我们会寻求医疗救助。恐惧是人类的眼睛,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使我们自身的脆弱性被归于一切考虑内容之上。
回顾我们身边的人,肯定有一两个是喜欢看恐怖电影、玩恐怖游戏的。一谈到恐怖电影和恐怖游戏,我们会想到电影和游戏里一具具骷髅、一个个诡异的鬼魂。明明那么恐怖,刺激性那么强,为何还是有人去尝试?这就是恐惧的魅力。书中对这种现象做了解释。作者认为,我们对恐惧的青睐,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我们有全面体验每一种情绪的需要,人是有各种情绪的,缺少了其中一个,那么这个人就不完整了。另一个原因是尝试这些刺激性强的恐怖事物可以让我们暂时摆脱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给生活带来一点乐趣,就像前面所说的,无聊和恐惧是生活的两个方面,一旦恐惧出现,无聊就不存在了。还有就是,这些使我们产生恐惧的事物实际上是一种“他人代理的恐惧”,即我们在观看或者玩时并不是亲身去体会,而是通过特定的模拟手段,如电影拍摄或者游戏建模编程来感受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体验这种恐惧的。本质上说,我们并没有真正面对危险,我们也不会被鬼魂杀死或者附体,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体验,感受这种情绪。我们是可以操控的,我们是控制者,一旦我们受不了,我们完全可以离开影院或者关掉游戏,重新回到现实世界,该干吗干吗,整个事态的发展由我们掌控。(www.xing528.com)
除了认识、了解恐惧之外,我们还需要明白如何去对待恐惧。
恐惧与风险是有很大关联的,恐惧在某一方面上也意味着风险。提到风险,大家想必都是抱着“风险越少越好”的想法,风险在当今的话语系统中不再是我们主动的选择,而是被迫的接受。我选择了购买股票,股票的风险不是我想要的,只是我必须去接受的,如果风险小,那当然最好。然而,“风险”这个词其实是中性的,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我们常常听到他人评价股票“高风险高收益”,这就是风险的褒义方面,即承担风险是有出现好结局的可能性的。因此我们要客观看待恐惧、看待风险。一对父母害怕孩子受到欺负,害怕孩子受伤,不想让孩子受苦受累,于是什么事都帮着孩子做,吃饭也是父母喂,家务从来不让孩子做。可是他们没想到,这样其实是害了孩子,经过这样教育培养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一事无成,什么都不会。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因为孩子无能,而是来自父母对“孩子会有危险”这种恐惧感的错误应对。恐惧,其实是孩子应该去体验、应该去自己尝试克服的一种情绪,而不是借助外力去过分保护。就像破蛹成蝶时,不能人为去剥离蛹,否则这样化成的蝶是没有办法飞行的。人们往往努力去降低风险,但却常常事与愿违。书中给出了原因:这种情况的出现,症结在于,我们在一味降低风险的过程中,只是盲目盯着有害的一面去思考,而没有考虑到它带来的好处。我们被恐惧抓住了眼球,却忘了硬币还有另一面。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的风险分析,也就是正确地看待恐惧。既要看到这件事所带来的危害和风险,又要去思考从这些不利因素中能够收获什么,思考这种危害和风险在未来是不是能够转变成有利的一面。
我们会因为恐惧而受到冲击,会对恐惧采取反应措施,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反应就是合理的。人们可能为了保护自己、降低自己的风险而采取一些努力,但这种努力有时候与威胁本身并没有多大联系。就好像有人惧怕龙,害怕被龙杀害,于是他就制作各种陷阱进行防范,殊不知,这世上根本就没有龙,这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而已。很多时候,对风险和恐惧一棍子打死的心态常常导致自己被其牵着鼻子走。书中就提到了媒体是可以利用人们的恐惧来制造营销,煽动人心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几年前发生的抢盐风波。几年前日本核泄漏的事件闹得人心惶惶,这时,一些不良媒体就借着这个机会,大肆宣扬“吃盐防辐射”的谣言,人们在恐惧之下,不管对这个消息抱着信或不信的态度,都试着去买盐。这也就导致市场上的盐被抢购一空的现象,而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据当时所记录的,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在当时被炒到了600元,其中的利益可想而知。从文化角度看,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去相信坏的结果,就如俗话所说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种恐惧的泛滥,容易导致我们的安全感受到威胁。人们习惯恐惧,就会产生惯性思维,看到什么都容易往坏的方面想,这样的生活是不快乐的,而这样的文化氛围也是很难推动社会进步的。
这时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要如何去应对?书中对此有解答。应对的办法就在我们的思维里,用希望去代替恐惧,但是要注意,这不是摈弃恐惧,没有恐惧的人是不完整的,没有恐惧的社会是乌托邦。在遇到威胁时,不要只看到恐惧,只专注于风险,而是要多方面去看待问题,要看到威胁发生的同时也存在解决它的希望,要对自己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去克服它。相比于恐惧的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摧毁生活中许多有意义的事物,希望则是充满乐观的,它包含着信任,是主动的、自由的。恐惧使我们消沉,而希望让我们得到升华。我们需要的,是对人类自身能力的信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一步步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失败了,就从中吸取教训,下次避免再出现。我们要让乐观驱逐恐惧的阴霾,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推荐文章作者及音频录制:吴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