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好书推荐:精进大师导读50本

心理学好书推荐:精进大师导读50本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家好,我是靖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本好书是《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的概念,借以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津巴多在书中建议:我们不要只选取一种时间视角,而是要学会变通。由于这五种时间视角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并不适用于任何时候,所以并非完美。有心理学家将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心理学好书推荐:精进大师导读50本

大家都想提升自我,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却缺少系统规律地学习,以及尚未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本文将围绕这次推荐的好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作者所写的顺序,按照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这几大方面进行分享,从五种时间视角的划分以及在“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概念解释上进行展开,引出“五年设想”并阐述对“心流”的理解等,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关于自我成长的思考。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家好,我是靖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本好书是《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归属于自我提升类,为许多人回答并解决了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我们总爱在一个既定圈子中生存,跟在资历深、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后面学习,在默认的规则制度内限制性地思考,在旁人的劝说和意见中做选择,并总在难受却无法改变的结果中一味自责。其实,我们需要拥有一种能力,足以让我们意识到要去自省生活中被束缚的一切,去体察并尝试更多使自己成长的方法。很可惜的是,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我们早已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习以为常,这导致我们甚至都无法意识到自身的这种需要。于是,作者采铜(崔翔宇)决定写这本书,他选取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面——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从中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在这里,我选取了很精华很实用的部分,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提升。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的概念,借以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由时间视角能够分出五类人:第一种是积极过去的视角,这种视角的人对于过去所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对过去的友情和亲情都格外珍惜,喜欢用积极的心态去看以前所有的人、事、物,但是,他们会忘记享受现在可以拥有的快乐。第二种是消极过去的视角,这种视角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很容易就回忆起曾经的各种负面经历,而且一直沉浸于其中并难以自拔。第三种是享乐主义的视角,此种视角的人总是及时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在他们的心里“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比纠结于过去或者迷茫于未来更有意义。第四种是以宿命论来对待现实的人,他们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决定的,自己除了顺从地隐忍、接受以外什么也做不了,哪怕是做了,最后也很可能于事无补。第五种是把未来计划了然于心的人,比起其他四种,他们喜欢往前看,也更注重潜在的任务以及想要实现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不介意先吃苦,而不先去享受,且设定做事要高效率的要求,这一种人获得的成就往往比其他人大。

津巴多在书中建议:我们不要只选取一种时间视角,而是要学会变通。由于这五种时间视角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并不适用于任何时候,所以并非完美。我们最好选择综合模式:我们需要多让自己站在积极过去的视角、享乐主义的视角和未来的视角,并且学会平衡三者,尽量去减少另外两种视角。我们所采纳的视角都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现实场景按照需要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个视角。

具体而言,由于大多数的学习或工作都要求我们能制订完备的计划,拥有高效的执行力,如若采取的是未来视角,最起码我们的学习工作将更加有条不紊,我们的行为能更大效率地触及目标,而单位时间的利用度也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所以当我们在自习教室或图书馆里学习时,采用未来视角是合适的。但是反过来,当我们辛苦地学习工作了一天,最后疲惫地回到宿舍,是不是还得为第二天可能进行的随堂小测、做PPT汇报而心烦,甚至睡不好觉呢?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在我们不需要学习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放下它,专心地享受这之外的悠闲惬意。如若还在考虑着以后的种种未知,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还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这会使我们心里一直想着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任务以及有压力的未来,影响到我们百分百地把自己投入到放松的状态,所以,我们这时候以享乐为视角则更为合适。

我想,应该有很多同学和我有着一样的困惑,那就是如何解决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冲突。在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有心理学家将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远和近本就是相对的概念,以后的十二个小时、三天、两个星期、一个月内等,都可以说是近期的未来,而将来的几年则可以算作远期的未来。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对近期和远期的事情,会形成各异的心理表征,并会选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态度去面对。

举个例子,一位读中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他也许会立下“成为国医大师”这样一个长远的理想,但这个目标对他来说肯定是抽象的,他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定义,也不知道到底需要通过多少努力才能成为“国医大师”。他之所以设立这个目标,可能只是因为这个目标看起来足够有分量,能实现他“完成人生意义”的需求。所以,在更长远的未来视角下,我们的想法常忽略具体的实现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所蕴涵的价值。而在近期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实际的情况中去分析,想得更多的并非“是否要做”,而是“如何去做”。同样是这位大一的同学,当他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专业课的时候,就应该要提醒自己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紧跟老师节奏、课后进行及时的练习以查缺补漏这些环节,同时还要主动和老师说出自己的专业困惑。而这些努力最终的指向可能就是得到一个好看的绩点,但是从长期视角来审视的话,刷平均学分绩点(GPA)对他而言,恐怕并不是最关键的。做长期的生涯规划时,我们通常会考虑更多的是其所具有的价值和其内在的意义。不过,哪怕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很好,但总是缺乏可行性。而对于截止日期近的任务,人们则更会考虑事情操作的可行性和具体的实施步骤。所以,作者在此提出了一个“五年设想”。也就是对五年后的自己进行提问——我们要怎样解决远期与近期未来的矛盾?试想五年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过上何种生活?(www.xing528.com)

要知道,五年的时间还算长的,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从一个阶段到达下一个阶段,可能会经历小阶段之间的过渡。毕竟大学本科刚好就四五年,如果把五年制定为完成自己大学本科内目标的时间限度,那么你得知道,很可能在一开始你就将面临各方面带来的挫败感、无穷无尽的煎熬、难以忍受的孤独感和好似看不到头的未来,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甚至是嘲笑、讽刺。这个世界,肯定有只要我们付出了,就迅速有回报反馈的事情,但也有的是需要我们长时间投入,靠坚持才能有所成的事。对于前者,趋之若鹜的人往往特别多,因为太容易接收到反馈,吸引人的程度足够大;而大家往往却害怕遇上后者的情况,因为它难以坚持,需要忍受,要让自己相信会有回报,这条等待成果的路太漫长、太艰难,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让自己多去做后者那样的事情。

五年也还可以是一个宝贵的机会,我们在这段时间,有足够的可能去掌握一项技术甚至精通它,或者说完成在一个领域上的系统知识储备。这意味着我们很可能拥有把一个专业领域中的一项做到极致的能力。相反,倘若我们选择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打算平平淡淡地按照普通大众的标准去经历一生,那好吧,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提前思考。如果我们想拥有的人生是闪闪发光的,是充满意义的,想要不那么平淡、普通的人生,想要达成一些不寻常、难获得的成果,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四五年为期限,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长期目标,并下定决心要付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

时间的“快”和“慢”也常常对应着时间的“深”和“浅”。你是否有过这种体会,就算实际上拥有的时间变多了,可在主观上总是觉得自己的可供支配时间还是在不断地减少,享受的闲暇时光也在不断地缩短。就比如说,我们现在作为大学生,按道理会比高中阶段的时候,所拥有的自我时间来得宽裕以及选择支配上更加自由,却仍会有自己时间不够用的感觉

上面的现象其实可以用我们对时间使用的深度来解释。同样是休息娱乐的时间,“被动式休闲”所给的满足感就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剧时,我们可以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刷着手机里的消息,我们并没有完全投入于看剧这件事上;而当我们在进行写作、绘画等需要创造力的行为时,却能够全身心投入,甚至进入一种叫“心流”的状态。(“心流”指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由此可知,我们从闲暇的休息时间中获得的满足感并不绝对根据娱乐时间的长度,关键在于其中的利用质量。在心流状态下,我们很容易就全神贯注于做的事情,有些时候还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就像有时候发出“时间过得这么快!”的感慨一样,这个过程之后,我们将收获很大的充实感。当然,没有谁可以一直处于这种高效的状态,谁都需要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正所谓“劳逸结合”嘛,只不过,我们得在时间的深与浅之间做出平衡。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有效的满足感,我们就得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保持长时间的热爱。如若我们还能让它在时间的长度和深度中慢慢生长,还可能会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馈。

这本好书有满满的干货,而且里面的方法实用、高效,如果我们能按照书中教授的方法反复训练自己,所谓的“日精一尺,月进一丈”最终也能得以实现。如果大家想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去看这本书吧。感谢大家的收听与阅读,我们下次再会。

推荐文章作者及音频录制:修靖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