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抑郁症自救20本心理学好书

抑郁症自救20本心理学好书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享给大家一本书《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希望能给因为抑郁而处于绝望中的你一点希望,给面对抑郁而无助的你一点力量。大家好,我是靖云,这一次我要为大家带来的好书是《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作者是王宇。首先,每个陷入抑郁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经历以及对抑郁症的理解,并伴有不一样的症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幸福马上会发生,但这是治疗抑郁症的第一步。

抑郁症自救20本心理学好书

本文分享给大家一本书《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希望能给因为抑郁而处于绝望中的你一点希望,给面对抑郁而无助的你一点力量。本文将解释抑郁的核心症状、产生抑郁的原因、情绪的ABC理论等,旨在帮助有抑郁倾向或者正在抑郁症痛苦里的大家慢慢走出痛苦感,不再被恐惧所困,敢于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家好,我是靖云,这一次我要为大家带来的好书是《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作者是王宇。作者从患者和心理咨询师这两个角度来写这本书,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希望和力量。全书分为六大篇章:抑郁人生、抑郁的初步治疗、抑郁的深入分析、抑郁与人际关系、抑郁与工作以及与抑郁有关的具体问题。在这里我选取了一部分的精华内容进行分享。

首先,每个陷入抑郁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经历以及对抑郁症的理解,并伴有不一样的症状。抑郁的核心症状是很难变得快乐或者无法感受快乐。我们过去可能有绝对能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事情,但现如今却完全无法让我们提起兴趣,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越想摆脱却只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当一次次地抗争换来的是不断的失败与绝望,我们想要改变的动力就会逐渐被削弱,我们也会感到生活变得艰难。我们很可能在一开始会选择不去面对,因为这会误让我们感觉还好,但在最后,逃避也渐渐地成了问题的一部分。越逃避,就越恐惧,越容易被失落的感觉打倒。在此之前,我们还未患有抑郁症,我们可能有很多希望,会有梦想的生活和光明的未来,但当我们陷入抑郁症的阴霾中,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虽然身边人也尽力地去理解和关心我们,但他人却不能真正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毕竟抑郁症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也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而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也很复杂,可以是遗传因素、成长经历、生活信念、内在动力、刺激事件、社会文化等。虽然遗传让我们更易患上抑郁症,但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他童年时所经历的事物的影响,会让抑郁症更显著。如果小时候就在没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或者父母习惯于用责骂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是偏向自卑的,很难拥有自信。父母经常吵架等类似的行为,容易让孩子体验到不安全感,会间接地造成孩子的焦虑。为了克服焦虑,他就会试图把所有事情尽力做到完美以减轻心中的不安感。一旦形成这种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内部驱动信念。这样往往会让人忽视一些证据,因为这其实算是一种“过滤效应”,让人更加肯定自己决策的“正确性”,而忽视了事情背后的真相。有些时候,这种效应对成长的过程是有很大阻挠的。比如,就算一个人有成功的时候,他也不会因此肯定自己,反而会认为这种成功仅仅出于一种偶然或者是任何人都能达成的事情。书中指出,内在驱力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在生活中,我们明明知道不应该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变得抑郁,但我们的理性往往处在下风,因为在这个时候,内在的驱动力正控制着我们。而当我们的理智无法占有支配权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发现并了解自我,只有了解并摒弃这股内心深处的驱动力,才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觉得很小的事情也可能让人倾向抑郁,比如成绩不理想,被上级责骂,被周围的人嘲笑等。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患有抑郁症,从本质上说,他其实不是被生活中的刺激事件打倒,而是被这些事情对他而言的意义所打倒。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块石头”绊倒了我们?我们要对自己承担什么责任?我们自己有什么问题仍未解决?虽然在一开始,我们无法立即查明变得抑郁的真正原因,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行为,以影响人的大脑,然后通过改变思维,以改善情绪。我们的脑海中一直回响着“放弃吧,放弃吧”,倘若我们听从它的命令,我们只会越来越深陷抑郁的深渊,使这种“我不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地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地发现这种思想的错误,然后再改变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比如,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出“我是一个没有潜力、无法成功的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的思维实际上犯了“泛化”的错误,而如果我们的情绪可以因行为及思维的改变而处于更加积极的状态时,我们就会有动力进一步分析陷入抑郁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与改善自我,最后预防抑郁的复发。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无论我们选择的方法有多好,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今天的你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对自己产生怀疑,明天的你可能会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紧张不安,后天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情的失败而耿耿于怀……因为抑郁的典型症状就是绝望感,而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哪怕看到了希望,也很难有毅力去坚持。因此,在接受适当的专业治疗时,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决心和毅力,是否能够对自己保持负责任的态度。

抑郁告诉你不行、劝你放弃时,我们反而要逆流而上。我们要鼓起勇气去面对那些我们所恐惧和逃避的人、事、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幸福马上会发生,但这是治疗抑郁症的第一步。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生活,很多问题就会渐渐暴露,而这才是解决的最佳时机。敢于尝试就是成功的开始,前进了一小步就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我们要把对自我的评价暂时搁置一边,不要在意。即使你认为自己很失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持之以恒的行动,你为其付出的努力。在很多时候,你因为负面的自我评估已经失去了让自己前进的勇气,所以,你需要渐渐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我可以一步一步地做好每一件事情。(www.xing528.com)

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情绪的ABC理论。情绪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比如,同样是失恋,有人会意识到这只代表我们俩并不适合在一起,可能是性格不合也可能是家庭不和,但是,哪怕自己再为此痛苦,这都不意味着世界崩塌。所以,在这种角度下的行为和情绪虽然也受到了失恋的影响,但并不会因此而消沉或抑郁。而另一种人却会认为:失恋让我觉得自己不够成功,我很失败,我不可能找到自己爱的人,我没有资格拥有一份属于我的亲密关系。如果失恋对他们的意义是这样的,那么失恋将是一场灾难。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 “物”的本质而困扰,而是因为对“物”的态度而困扰,如果可以改变影响情绪与行为的态度及观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们的情绪。而ABC理论的创始者认为,信念上的错误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让我们产生困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也会导致情绪的紊乱。在情绪ABC理论中,A代表诱导事件,B代表个体对诱导事件的信念,即对事物的观点和解释,C代表对结果事件的情感和行为。通常人们认为,A会直接导致C,认为发生的事情会直接引发对应的情绪反馈。可是如果我们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哪怕是相同的事情,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同样是和朋友有了小矛盾,一个人会感到“小伤心”,而另一个人却可能会因此变得紧张不安,害怕自己和对方的关系由此变得越来越糟糕。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引发不同反应的关键就在B:思维与信念。我们往往容易忽略的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就好像一些事情发生了,我们自然而然就能产生某种情绪及行为反应,可我们往往没有试图去发现自己是如何“想”的。因此,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我的情绪如此低落?这件事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走出抑郁也是一个学会同自己相处,学会爱自己的过程。当我们感觉自己被全世界抛弃时,我们自己就必须成为那个最后还爱着自己的人,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尝试,给自己试错的勇气去前进,解开束缚去表达自己。我们需要行动和实践来验证,而不是沉溺于自我杜撰的虚拟世界中,不是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正如毕淑敏所言:“伤口会自然生长良好,但心灵的创伤如果只是被轻轻掩埋,表面上看不到了,但在深处却能剧烈地发作,敲骨吸髓地痛苦起来。”当我们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恐惧的现实时,我们会发现,恐惧并非来自外界,它一直待在我们的内心。只有敢于直面痛苦,我们的心才有机会变得更清晰、强壮和真实。当我们不再害怕,也许就能发现一切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

吉尔伯特说过一句话:“抑郁的目的是强迫你停下来,弄清楚你是谁,你要去哪里。它要求你定位你自己,这是痛苦的同时,也是转向的动力。”作者说,当他陷入抑郁症时,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当他从抑郁中走出来时,他发现如果没有抑郁贯穿一生,他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会知道自己会去哪里。

我们可以认为患上抑郁症是个不幸的事情,但是,这就像其他我们也要在生命中经历的苦难一样,虽然可能给我们带来折磨和痛苦,但也正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被教育着,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和认真审视生活。进一步理解自我,才有可能放弃幻想,回归现实。毕竟尼采也说:“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都让我更强大。”本期的好书推荐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推荐文章作者及音频录制:修靖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