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西游记里听过“戒日王”这个名字呢?戒日王是北印度萨他尼湿伐罗王国的第六任国王,本名曷利沙·伐弹那,戒日王为其德称。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国王、剧作家兼诗人,因此也被后人尊称为“国王诗人”。
戒日王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的次子,属笈多王族的旁系后裔,因此也有人将戒日王朝视为笈多王朝的延续。戒日王之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罗贾·伐弹那原为王国的继承人,英勇善战;姐姐拉芝修黎嫁给了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以加强两国的联盟关系。
公元604年,年仅15岁还是王子的戒日王随兄长罗贾·伐弹那率军征伐王国西部的白匈奴人残余势力,此时国内发生了大变局,父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母后以身殉葬。与此同时,夙敌高达和摩腊婆两国联合起来,大举发兵进攻坦尼沙的盟国穆里克,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兵败被杀,王后拉芝修黎(即戒日王的姐姐)被俘。两国军队还准备进攻坦尼沙。值此危局,戒日王随兄罗贾·伐弹那快速返回国内,率领万余骑兵进援曲女城,在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不料却被高达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群龙无首的坦尼沙军队由胜转败。
此时已是公元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为首的群臣拥立继承了王位,随即以倾国之力进攻曲女城,为兄长报仇。在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时候,戒日王得知其姐拉芝修黎已从高达国王那里逃脱,便率部分人马离开战场寻找拉芝修黎,最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姐姐。回到战场的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辅助下大获全胜,赶跑了两敌国军队,恢复了穆里克国,由拉芝修黎担任名义上的女王,实际上由戒日王统治。后来在612年坦尼沙和穆里克两国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国王,迁都曲女城,历史上将这一年作为戒日王朝的开端。
第一次征伐的胜利体验给了戒日王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戒日王建立了象、车、马、步4大兵种,以此为基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统印度的战争。东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国和西印度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承认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权,而夙敌高达王国则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在637年设赏迦死后,戒日王控制了这个地区。不过戒日王对南印度遮娄其王朝的战争则遭到挫败。到戒日王去世之时,版图达到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地区,成为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
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罗门教湿婆神,但他对佛教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这也许是受他的姐姐拉芝修黎这位虔诚的佛教徒的影响。实际上,印度教和佛教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之前,印度基本上保持宗教宽容的氛围,很少出现君主因为信仰一种宗教而去压迫另一种宗教的情况。
公元631年,一位满面风尘的高僧来到了印度,他游历印度各邦国,宣讲大乘佛教的教义,声名鹊起,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他就是来自中国的玄奘。戒日王特意在642年于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高级学者参加了大会,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会后戒日王请玄奘骑象巡游天下,宣讲说法,一时间印度掀起了“中国热”。(www.xing528.com)
玄奘还受邀参加了643年第六次佛教无遮大会。玄奘将《道德经》等中国国学经典翻译成梵文,而从印度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回国后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印度的文化。玄奘不是中国第一个赴印求经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像他这样得到戒日王如此热烈的礼遇,却是绝无仅有的,两人共同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戒日王还有一个措施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他在位期间,大量对教俗封建主颁赐土地,大大促进了印度封建制的发展。戒日王朝时期被视为印度进入成熟封建制的阶段。
戒日王是个慷慨的文学赞助者,他的宫中有著名文学家波那跋陀,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写过《妙容传》等3个剧本。
戒日王于647年去世后,他的帝国很快土崩瓦解了。古代印度从未有中央集权的观念和传统,而戒日王征战打下的帝国,实际上也近似于众多封建王公组成的联盟,戒日王只是担当盟主的角色。此后印度历史进入了长达500多年的无序状态,直到12世纪末德里苏丹国的建立。
戒日王是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的英雄。他的帝国仅仅延续了30多年,但在这短暂的时期中,他使北印度统一;他大兴文化事业,产生出以波那为代表的一代文豪;他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使那烂陀寺名扬四海。应该说,戒日王是个有作为的君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