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结合”是影视剧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在戏剧中,“音画”的结合创造也是表导演艺术中的重要创作手段,“音画结合”为渲染规定情境和外化人物内心状态提供了有力的视听感受元素,也是创造表导演“意境”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戏剧的“音画结合”与影视剧一样,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创作入手,将视觉和听觉最大限度、最完美地相结合,达到揭示主题、渲染意境的需要。
例如,《茶馆》开幕前的“吆喝声”“叫卖声”,与茶馆中的喝茶、聊天的热闹画面相结合,将茶馆所处的年代背景、地理位置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第二幕不断出现的“炮声”,与茶馆内的萧条以及希望重振家业的“改良”结合起来,将战乱中的年代背景交代出来了;第三幕的“吉普车的声音”,与场上摇摇欲坠的“老茶馆”相结合,国民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情景就显现出来了。再比如,《雷雨》中不时出现的“雷声”总是在剧情的关键时刻出现,以暗示戏剧的冲突即将到来。
由郭启宏先生编剧,苏民先生导演,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李白》,在第四场末尾李白被宋康祥通知自己要被解往巴蜀时,心中极其郁闷痛苦,他又问及流放的路线,却被告知“取道巴蜀,去夜郎”。李白知道蜀道的艰难,却不能改变被流放的事实,于是李白不能控制地高声呼喊:“蜀道难哪!”随即舞台上出现了川剧高腔的伴唱:“难于上青天哪——!”高腔的拖音尽管绵延清澈、悦耳动听,但却马上使观众联想到川蜀贫瘠的情景、夜郎道路的艰辛,情景交融,观众在审美意象中获得了一种意境:诗仙太白在垂暮之年却因政治上的失意,被流放夜郎,文人哪敌刀枪的杀戮,年迈之人哪耐道路的崎岖、风雨的侵袭……一代诗豪落此境地,使人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而在这种清脆高扬的川剧高腔声中,诗仙太白由于为自己的遭遇处境痛苦过度而头晕目眩,一下子直挺挺地晕倒在台上。扮演李白的演员濮存昕,在“李白晕倒”的动作处理上运用了“走僵尸”的舞台调度,形体的表现力再加上川剧高腔的音乐表现力,音画结合,深刻生动地将李白的遭遇和人物内心的苦痛刻画出来。从听觉角度来说:川剧高腔的音乐是优美动听的,声音高扬而且清脆,地道的川剧高腔使人联想起巴蜀的风土人情,本应是美好的听觉享受;但是在视觉角度上:李白去夜郎不是做官,也不是从商,而是仕途失意,被贬流放,不得不取道夜郎——李白愤而晕厥。这样一来,音乐与画面相结合,音乐衬托了人物的内心冲突,更加重了对于规定情境的渲染和人物内心的外化,观众感到“川剧高腔”仿佛是从主人公李白心中发出的感叹,又好像是群众(包括观众)挂念李白的命运处境而发出的怜悯同情之声——“意境”油然而生,“诗化”的处理将戏剧的冲突推到了艺术表现的极致。设想此时,如果去掉音画中的“川剧高腔”或者去掉“李白的僵尸晕倒”,都会大大削弱戏剧的表现力,而表导演的“意境”效果也将很难显现。因此,此处“音画结合”的处理手段,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和形体的表现力,是较成功的“意境”艺术的创作。
话剧《魂断蓝桥》在舞台上表现女主人公玛拉的卧车自杀,不能像电影那样用蒙太奇手法表现出来:镜头1:女主人公面向大车坚决地走着;镜头2:大车呼啸而来,车轮滚滚;镜头3:大车刺耳的刹车声,一声女人的尖叫,众人围到车身前,女主人公被大车撞死了。
在话剧的舞台上,表导演时空受限制,如何表现卧车自杀呢?艺术家运用了“音画结合”的办法来展现戏剧的情节:(www.xing528.com)
1.演员在舞台的后部,从台的一端向另一端走去,旁边有路灯和标识,以示角色走在大街上;
2.面向演员的舞台另一端内幕,有一束强烈的灯光照着演员打过来,并且光亮越来越强,表示是行驶着的大车车灯的光;配上音效:大车呼啸而来的声音,急促而且嘶鸣着,好像势不可挡。
这样的舞台处理,大车虽然没有上场,但是,大车的灯光和鸣叫的声音出现在舞台上,已经表示出了大车的速度,甚至吨位——玛拉面向嘶鸣声的方向,面向越来越强的车灯,坚定地走下去……大幕就是在这样的音画效果中徐徐拉上,宣告了戏剧以女主人公最后的行动作为结束。这样的“音画”处理不仅将戏剧情节的发展告诉了观众,也将观众的审美意象打开了,舞台上没有血淋淋的车祸画面,而惨烈的车祸却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中。有人讲:好的戏剧表导演艺术的处理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魂断蓝桥》末尾的艺术处理,就是明显的表导演艺术的“减法”处理,即不是按照生活细节的原样搬上舞台,而是减去了不必要的烦琐的自然原态的展现,只保留了合乎行动逻辑的具有明显特征的表现形式,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入手,创造出了能够展现戏剧最高任务的概括性艺术形象——这样的“音画结合”的“减法”处理是能够创造出优秀的艺术“意境”作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