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中的透视与意境创造

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中的透视与意境创造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一个“外面”的信息都给茶馆内带来了莫名的恐慌,茶馆正是在这样“外部”的兵荒马乱中挣扎、求生,进行“内部”改良的。这种“散点透视”的艺术处理,将茶馆的生活“意境”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透视”方法还常见于写意性戏剧,比如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表演方式。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透视”方法的艺术设计一定能产生“意境”效果,只是强调,通过对“透视”艺术的合理运用是可以创造出戏剧表导演艺术的“意境”效果的。

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中的透视与意境创造

“透视”一词借用了美术的创作术语,在这里一般指戏剧表导演中的创作方法,比如,舞台调度中“焦点透视”或“散点透视”方法的运用可以产生“意境”的效果。

以下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茶馆》中的一些舞台调度的设计来进行说明。

剧情发生在清末1898年(戊戌)初秋,康、梁等的维新变法失败了。场面调度是以突出清末为背景进行设计的。舞台后面的正中是“上场门”,相当于戏曲舞台的“九龙口”,每个人物的上场都要“亮相”,大家彼此按照“清式”礼节进行问安、寒暄——或抱拳或碰肩、跪安,这样就既把晚清社会底层的一角鲜活地白描出来了,又把每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刻画出来。

第二幕的时代背景是帝国主义指使军阀进行割据时期,内乱不断。因此,导演在这一幕要强调的是王利发茶馆重新开张,全在于改良;而兵荒马乱的年月,改良又能怎么样呢?茶馆同样处在帝国主义与军阀的铁蹄之下。这样在第二幕就产生了“由外到内”的舞台调度。所谓由外到内的意思是,舞台上仍旧是茶馆的场景,但是茶馆中的人物调度是以茶馆外的情景为依据的。(www.xing528.com)

比如:在第二幕出现了好几次“炮声”,“炮声”是在茶馆以外的长辛店战斗中发出来的,每出现一次“炮声”,茶馆就好像要被轰炸了一样,舞台调度都跟着发生变化。第一次“炮声”惊醒了正在准备改良的王利发夫妇俩,他们跑到门口,遥望“炮声”发生地,紧张起来,刚才一派生活气息较浓的节奏被打断。二人由于害怕,反而吵起嘴来,人物的动作加快,好像战争马上就要打到了家门口,生怕大声说话,或怠慢一点,就会给战争加燃了硝烟,剧中人在“炮声”中忧心忡忡,更不清楚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是什么了。外面讨饭的难民、欺压百姓的大兵、卖战争新闻报纸的,都给小小的希望改良的茶馆带来了“越改越凉”的信息和灾难。每一个“外面”的信息都给茶馆内带来了莫名的恐慌,茶馆正是在这样“外部”的兵荒马乱中挣扎、求生,进行“内部”改良的。在这一幕中,上场人物不像第一幕那样都同时出现在茶馆中,但是每一个上场的人物都好像是被“大炮”给“轰”到这里来的,却又在这里不敢多停留,因此,每一个人物在茶馆里的寒暄和问候与第一幕都不同,大家心里都不安,“群龙无首”,居无宁日。这样的“由外到内”的处理,使观众通过小小的一个茶馆看到整个中国社会所处的背景,感受到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艰难地生存着。即便像刘麻子这样的人,也由于“外面”的乱炮,被迫逃到茶馆里躲避:此时刘麻子顾不上做生意,他的调度在这里表现出的是,不停地在每个桌子上找“茶根”喝——看上去他是跑了许久了,而且既害怕又落魄,忙于逃命的“意境”感油然而生。

《茶馆》第一幕支点较多,出场人物也很多,观众往往要“认人”,即剧中角色很多,观众很难一下子对所有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而导演为了让观众在第一幕就能对角色记忆深刻,对舞台调度做了匠心独具的艺术处理。茶馆里的每张桌子周围所坐的客人都需要特别的交代,每个桌子都有戏,每个桌子都是一个支点,但是支点太多则容易散,在茶馆里乱哄哄的,怎样带领观众进行“认人”并将桌子与桌子之间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呢?导演特地设计了几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使之与茶馆的客人们发生交流的关系,从舞台调度上解决了这个“散点透视”的问题:跑堂的跑来跑去端茶送水,并且见到有钱的就欢颜笑语招揽生意,见贫穷的就轰来轰去怕影响生意;卖福音书的在每个桌子前停下,举起手中的福音书希望有人买;唐铁嘴是一个相面的,围着茶桌转找人相面,并时不时讨要茶喝;卖耳挖勺的进来就想往里走,又被拦回来;还有卖女儿的转悠着卖女儿……“您慢回身”“劳您驾”“这位爷好相貌……您瞅您这鼻子”“多谢,八十二了,没人管!……”“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每一个桌子上的客人都会对这样的要求产生反应,并相互发生交流,这样就把具有很多个支点的场面联系起来了,使它“活”起来了。这种“散点透视”的艺术处理,将茶馆的生活“意境”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

“透视”方法还常见于写意性戏剧,比如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表演方式。例如《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对丫环说:“丫头,打座向前!”就将座位移至前方重要位置处,与四郎的座位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焦点透视关系,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观众感觉一场以铁镜公主占主动性的“夫妻大战”就要开始了;再比如《玉堂春》中的“三堂会审”,苏三跪在舞台中前部,其他三张会审的桌子分别呈半包围的形式居后,就从观众的视觉上形成了以“苏三”为中心的“焦点透视”的舞台调度,这样“苏三”的弱势感增强,观众更加怜惜苏三,并为苏三的命运担忧。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透视”方法的艺术设计一定能产生“意境”效果,只是强调,通过对“透视”艺术的合理运用是可以创造出戏剧表导演艺术的“意境”效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