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意境理论:诗论著作丰富意境学说

唐代意境理论:诗论著作丰富意境学说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的很多诗论著作已将“意境”作为文论术语,并大大丰富发展了意境学说的创作理论。由此可见,《诗格》中“意境”的内涵是高于形似、高于情景交融的。笔者认为,意境是艺术形象上升到哲学形象的高度,是艺术与哲学的高度有机统一。可见唐代的意境理论在司空图的阐述中已臻成熟。

唐代意境理论:诗论著作丰富意境学说

唐朝的很多诗论著作已将“意境”作为文论术语,并大大丰富发展了意境学说的创作理论。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物境是“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意思是诗是对物象自然界一切的真实描绘,故谓形似,也谓写景;情境是“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思是诗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表主观之意的,并将主观之意与客观景象交融,是谓情景交融;意境是“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与前面的表意相比,此处是“得意”,是对情景交融感受的理性上的认识,得意在于得真,得真就是得自然生命真理之真。这便是意境与前面的物境和情境的不同,前二者只停留在较浅的诗的创作理论上,而后者却是创作的终极目标和理想阶段。

由此可见,《诗格》中“意境”的内涵是高于形似、高于情景交融的。在笔者看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使人动情已经属于上乘之作,作品能“得情”已属不易,但真正的佳作乃是“得真”之作,方属不朽之作。这里的“真”并不是写真或是写实,而是“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是主体动情之后对其情的哲理性升华,因此,这个“得真”才是创作的最高要求。

“象外”一词最早是由南朝的谢赫提出的,他在《古画品录》中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如此看来,谢赫也认为创作不能拘泥于物象,而要超越物象之外寻找创作的精粹。

“象外说”还见于诗人刘禹锡的《董氏武陵集纪》:“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此处的“境”与“象”被作为一对创作上的范畴提出来,作者并进一步区分了“境”与“象”,把“象外”作为意境形成的艺术形象特征。意境作为诗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理论要点和内容特征在中唐已比较成熟,笔者认为这一理论的贡献是意境须有“象外”的发展,意境超越了物象,甚至超越了艺术形象本身,而呈现在象外,具有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艺术形象的创造,正是因为有了艺术创造的形象,才有了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的意境艺术空间。

“象外之象说”出现在晚唐时期,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与境偕”,在《与极浦书》中,他引用中唐戴叔伦的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指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亦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他在《二十四诗品》中描述了由各种意境所构成的各种风格,强调了意在象外,如其中所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离形得似”以及遗貌取神等,都强调了通过创造写意的神似的艺术形象来展现意境。(www.xing528.com)

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命题:“境生于象外”。司空图通过“象外之象”理论引发了《二十四诗品》中意境理论的产生,那么,是不是“象外之象”本身就一定是“境”或者是意境呢?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理解,意境和“象外之象”还是有区别的。“象外之象”是人们通过可感的物象联想出来的心理画面,笔者把它称为心中之象,即心象,同样,心象是有画面的,只不过每个人的心象不同,故画面也各有不同,而凡是有画面的“象”,一定会有其画面局限性;而意境则是对“象外之象”的超越,同样也是对“心象”的超越。意境对“众象”的超越是因为它已经是一种“境”了,“境”突破了有限的“众象”,转而进入无限,已不再被“象”束缚,而从艺术形象进入到生命的哲理中去了。笔者认为,意境是艺术形象上升到哲学形象的高度,是艺术与哲学的高度有机统一。但是,并非所有的艺术形象都会产生意境,能产生意境的艺术作品则一定是上乘佳作。

因此,研究意境理论,必须要研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通过对诗歌的评论,将意境分为二十四种:雄浑、冲淡、纤浓、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看到这二十四个词,千万别抱有失望情绪,以为这些只不过是简单的形容词或名词罢了,这样的话意境岂止二十四种呢?这二十四种意境一定要与司空图的解释结合起来理解,例如“由道返气(豪放);俱道适往(绮丽);是由真宰,与之沉浮(含蓄);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委曲);俱似大道,妙器同尘(形容);生气妙出,妙造自然(精神)”等。因此,只从字面上是很难理解司空图关于“意境”的解释的,但司空图只是将“意境”加以类型化概括,不是具体从个别作品出发,阐发意境,而是先有一个美学上的高屋建瓴的理论统领,再具体到个别创作中对应去谈。我们在司空图的意境理论中,可以看出意境中“道”的重要性,而正是这个“道”,使意境与意象区分开来。意境是见证、解释“道”的,这种见证、解释也正是“道”本身。“道”便是宇宙生命本体,离开了“道”,意境就不存在了。可见唐代的意境理论在司空图的阐述中已臻成熟。

由此也可看出,司空图的美学理论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不能离开老庄美学直接谈意境,否则意境理论无从把握,这也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意境美学的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