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班的学生,程度一般都不会十分整齐。听同一堂课也会有的觉得易,有的觉得难。但是不管难、易有别,他们都希望通过听讲而获得新知,有所增益,不然兴趣也会减退,因此,应讲究教学内容的安排,努力给每一位同学以新知,启发他们对教学内容作深入的思考,以求取得新的发现,从而进一步提高兴趣,学得更深,收获更大。有位语文老师的经验可资借鉴。一次他上毛泽东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分析课。本来,学生对这首词已经能背会唱,预习课又印发了诸家的注释、讲解资料,多数学生应该说已经有了底。像这样的分析课,应该怎么上,如何人手才能使学生发生兴趣呢?这位老师可算真有招数!他开头一言不发,径直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了“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两个成语,要学生解释。学生对答如流,正确无误。老师肯定学生的解释,并给予适当的表扬之后,语气一转说:“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是读书的大忌。毛主席诗词,博大精深,是不是能背会唱,又翻阅了诸家的注释资料,我们就全懂了呢?我们读书是不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就让事实来检验吧!说完,老师在黑板正中写上课题,并在“答”字下,点了一个大重点。
他问学生:“答谁?谁答?为什么答?答什么?怎么答?这答本身表明了什么?”想不到,一个“答”字竟有这么多问号,学生不禁为之一震。后来,几位学生起来回答了,可又答得似是而非。这时全班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没有真正弄懂!也是在这个时候,老师说:“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出字面的意思,而且还要读出字后、字背、字底、宇外的意思,这才是真懂。一个‘答’字,直贯全词,它不仅是全词的抒情主线,而且是全词上天人地、笔墨腾飞地抒写出的磅礴之情的内核和基点。……”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看来近似给学生“将军”,但针对性强,方法灵活,恰到好处,而且就像一剂清醒药,发人深思,所以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兴趣。(www.xing528.com)
学生往往容易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一满足,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便会减退。因此,为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其学得更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随时注意反馈回来的信息,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例如一位物理老师,他在讲完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后,问学生,“热和冷对物体有什么作用?”一学生立即举手回答:“热使物体变得更大,冷使物体变得更小”。听了回答,老师接着说,“对。你能不能举个例子?”那位学生又立即回答说:“夏天,天气热,白天就长些;冬天,天气冷,白天就短些”。老师一听,心里明白学生还没真正懂。于是针对这个情况,老师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又做了补充讲解。这样,既巧妙地纠正了学生的毛病,又使他们有兴趣地把有关知识学得更扎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