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乃致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正如平时看戏剧、看电影那样,总是急切地去追踪剧情,关心着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的有效方法。
许多老师都重视一开始上课就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地去学习新课。例如,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讲的是“三角形的认识”,一开始,老师先用课前准备的两根一端连在一起,可以张开、合拢的木条,拨成各种角,复习什么叫锐角、直角和钝角。紧接着,老师又添上一根木条,让学生注意他慢慢地把口封闭,构成三角形,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学生齐声说:“三角形!”接着他又问:“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有学生答道:“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也有学生答道:“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针对这两种答案,老师在黑板上绘出了三条边未围起来的图形,而后指着图形叫学生回答是不是三角形。学生看了图形,都笑了,也明白了刚才自己答得不确切,于是便争着举手回答:“三条边连接起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老师听了说:“对!我们今天就是学习三角形。”说罢,随即出示一张画有电杆顶部、电杆接线、自行车、屋架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各图画内的三角形。学生又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情绪很高,气氛热烈。像这样开始讲课,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一上来就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又如,一位老师教《种子的力》,一开口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学生听后,兴趣就来了,个个根据自己的认识争着回答。有的说是大象,它用鼻子就可以将一棵大树连根拔起;有的说是起重机,它可以把很重很重的东西吊起;有的说是千斤顶,它可以把汽车顶起……众说纷纭,谁也拿不准,都希望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老师摸准这种心理,抓住时机,立刻顺着学生心里的问题,提出将要学习的课题说:“究竟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种子的力》这篇课文。”一个问题引出种种答案,又一个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莫非准确的答案就在课文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猜测。这样的开讲,同样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www.xing528.com)
不单开始讲课时要给学生提问题,设悬念,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听课,在讲课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不断以小悬念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激发短暂的兴趣容易,培养持久的兴趣却难。许多老师对于这点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们也都予以特别的注意。比如讲(察今)一课,有位老师分析到第二部分的时候,为防止学生兴趣减弱,他以小悬念来激发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他先设问:作者是怎样多方面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的?因为通过听讲,学生能清楚地答出:“荆人袭宋”,“良医治病”,“刻舟求剑”,“引婴投江”,分别从时间变化、情况变化、环境变化、对象变化等多角度论证了“察今”这个中心论点。于是,他接着发问:“这样多角度论证都落实在什么问题上?”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又上来了,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这时教师便启发说,多角度设喻论证都落实到一个“变”字上,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在变,因此要“察今”,法令制度应当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老师讲课过程这样巧妙的启发、诱导,不仅通过思考活动,维持着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