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视角下的工人同盟和罢工对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马克思视角下的工人同盟和罢工对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正面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同盟和罢工总是会“引起各种用来对付同盟和罢工的机械发明,那么仅就这一点来说,同盟和罢工对工业的发展也是有巨大影响的”[4]。马克思还指出,不仅工人的同盟与罢工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而且工人的斗争由单纯的经济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的趋势也不可避免。他说,工人之间的联合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工人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是为了团结力量同资本家竞争。

马克思视角下的工人同盟和罢工对工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认为,工人为了提高工资而联合起来进行罢工斗争会引发物价的普遍上涨。对于蒲鲁东为自己反对工人运动而作出的上述辩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第五节中予以了驳斥。

马克思给出的理由包括:首先,“如果一切物品的价格都和工资同时增加一倍”,那么价格并没有变化;其次,“假如一切生产部门都按照固定资本或所用劳动工具的比例使用等量的工人,那么,普遍提高工资就会使利润普遍降低,而商品的市场价格却不会有任何变化”[1]。这里所谓的“固定资本或所用劳动工具的比例”,实际上指的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是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辩证统一。资本有机构成越高,意味着等量的劳动力能够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就越低。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就意味着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可能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个别资本家就会获得超额利润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市场竞争会不断导致利润的平均化,个别资本家的优势只会是暂时的。可见,“如果除去某些波动情况,普遍提高工资的结果就不是蒲鲁东先生所说的价格普遍上涨,而是价格的局部下跌,主要是用机器制造的商品的市场价格的下跌”[2]。总之,“利润和工资的提高或降低只是表示资本家和工人分享一个工作日的产品的比例,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产品的价格”[3]。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基本勾勒出剩余价值理论的雏形。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工人一天的工作时间总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组成。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要耗费的时间,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用来生产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的时间。商品的价值应该由被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共同组成。所以,工资的提高或者降低无非意味着改变一天的工作时间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关系,但是商品的总价值并不会仅仅因为这个比例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同盟和罢工总是会“引起各种用来对付同盟和罢工的机械发明,那么仅就这一点来说,同盟和罢工对工业的发展也是有巨大影响的”[4]。在这里,马克思所要表达的仍旧是在之前几节中已经反复强调的观点,那就是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建立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之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阶级斗争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生产力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社会形态也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发生着改变。反过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究竟会展现出怎样的具体面貌,则是由生产关系的具体状况来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会说:“现代工业和竞争越发展,产生和促进同盟的因素也就越多。”[5]也正是由于工人的罢工和同盟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以无论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怎样诋毁都无法阻止“同盟片刻不停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成长而日益进步和扩大”[6]。那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是发达的国家,往往也就是工人运动的组织形式越完备的国家。马克思还指出,不仅工人的同盟与罢工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而且工人的斗争由单纯的经济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的趋势也不可避免。他说,工人之间的联合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工人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是为了团结力量同资本家竞争。这种联合起来的抗争最初往往只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工资。但是,随着资本家为了应对工人的反抗而组织得更加严密,工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斗争成果也不能不竭力维护自己的联盟。“一旦达到这一点,联盟就具有政治性质。”[7]

除了为工人运动进行辩护外,马克思在这一节中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作出了展望。他指出,“被压迫阶级的存在是每一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能够继续并存。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8]。也就是说,旧社会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活力之前是不会灭亡的,旧社会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即再也无法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资产阶级取代封建地主阶级如此,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也如此。但有所不同的是,劳动阶级或者无产阶级在取代资产阶级之后所要建立的新社会并不是表现为新的阶级统治。因为,“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抗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从此再不会有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市民社会内部阶级对抗的正式表现”[9]。马克思在这里阐发了他的国家理论中的两个基本观点:首先,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次,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最终也将走向消亡。而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10]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0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0页。(www.xing528.com)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2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3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4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5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