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2]。19世纪末,当世界文艺从古典时期迈向现代的时候,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在中国,“影戏”是某种意义上最早的电影雏形,直到“五四”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启,文化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表现在电影创作上就是故事片的创作[3]。1905年《定军山》的摄制标志我国电影诞生,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电影正在努力探寻属于东方艺术的独特意境。在新时期青春电影并不是中国电影的主流,只是作为电影元素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因为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片制度的限制,纯粹的青春电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直到“青春学”(又称青年学)的建立,青春电影才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
“青春”一词不仅只限定在现代汉语的范畴,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体诗中就有对青春含义的不同体现,并且沿用至今。大概有两层含义:第一,指春天或美好时光。引自《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4]。这里的青春指的是春天。第二,指青年时期或者年龄。“青春不知老朱颜,强半销磨薄领间”中的青春说的是青少年。
青春电影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上的青春电影指的是类型片中涉及到青春题材或者青春特征的片子[5]。而狭义上则专指以15-20周岁处于二次发育阶段的青年为主要对象及围绕这个特定群体产生的故事联想。
广义的青春题材电影作为一个电影元素或引起故事伏笔的线索出现,将其成人化、社会化后表达电影本身的含义。其电影的核心主题和内容表达绝不是以表现青春多样性为立足点的。比如黑帮片、伦理片、爱情片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掺杂青春因素,但最终的落脚点都遵循各自的特点。狭义的青春电影多以青年人的成长之路为线索,将成长过程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尤其是青年人作为社会边缘人群,得不到关注的失落心态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对成人世界的好奇都将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内容[6]。(www.xing528.com)
两者作为青春电影不同的发展阶段,相互依托,没有青春因素的出现就不会收获纯粹的青春电影,若没有青春电影的保驾护航,青春元素只能作为其他类型电影的一个现象。所以真正的青春电影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关于青年人的电影都叫作青春电影,而被称为青春电影题材的影片不一定都是围绕青年人的。
对于类型片的特征划分应该具备基本元素有: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影像[7]。青春电影的主题差异造就了青春电影不同的情节章法,一代人有属于一代人的青春,不同的人物个体呈现不同的人物塑造,故事主体的成长差别形成不同的环境影像[8]。处在特定时代的人们生活在相同的地域文化中,才能达成某种地缘上的文化共识且分享它[9]。所以青春电影是广义和狭义的结合,以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阅历为故事基础,着重体现青年人自身与社会、家庭和个人关系中的情感变化,传达特定时代青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电影才是纯粹的青春电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