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年光华》:爱情终结

《流年光华》:爱情终结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奋斗的《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充满了荷尔蒙的冲击,影调看似华彩,却充满死亡的阴霾。死亡意味着一种终极的封闭。封闭的灵魂在最后只能选择死亡,且得不到任何回应。在丽川看来这不过是让王耀承认自己有感情的闹剧,一次次的忍让和妥协,让这个倔强的女孩彻底绝望了。在《一半火焰,一半海水》中,王耀认识丽川后,带丽川来到海边的礁石,两人一前一后的穿梭在礁石堆里,只有几句简单的对白。

《流年光华》:爱情终结

她可以一步一步倒退到悬崖

她可以一点一点的将生命停止

她可以唤醒怪物,丧失自己

她的爱像极了火焰,但他却是万顷海洋,时刻准备浇灭任何光亮

或许爱到极致,恨到入骨才叫爱情。刘奋斗的《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充满了荷尔蒙的冲击,影调看似华彩,却充满死亡的阴霾。角色从一开始就是向死的。最终主人公以殉情的方式还原人性的本真。这种古典与单纯的结合将仪式感推向顶点。对信奉现实哲学的人们来说,就像一个圆的首尾接点处。死亡意味着一种终极的封闭。生命至此画上句号,一切回到起点。整个故事本身就是封闭的,王耀的爱到电影的最后才让人感受到,在整个故事中王耀的态度总是若即若离,让人捉摸不透,就算丽川跟好友结婚来气他,王耀也不为所动。在这个故事中爱是单向的,只有“我”和“爱”。缺失的“你”并不重要。且王耀也是封闭的,他不要求过多的对话。封闭的灵魂在最后只能选择死亡,且得不到任何回应。王耀的爱是纠结的,他渴望丽川爱他,掐着丽川的脖子在急促的呼吸中寻找温暖,但他又没有勇气承认爱,当丽川抛开所有,用生命将王耀逼到角落时,王耀才唯唯诺诺的承认原来这就是爱。

丽川出现的画面是一个穿着白色棉布长裙的清纯少女,有着幸福的家庭,工作也算顺利,可是为什么一向循规蹈矩,十分乖巧的丽川会爱上浪荡子王耀甚至迷失自我。多年一成不变、不痛不痒的生活使得丽川内心渴望打破眼前的牢笼。王耀不是个好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皮条客,他不在乎一切,包括爱情。他完全就是一个流氓,一个诈骗犯。但正如鲁迅所提到的流氓的韧性一般,他身上流氓的韧性恰好是吸引丽川的关键,他邪魅无底线,但这一切对于另一个世界的丽川来说,邪魅是活的潇洒无羁绊,无底线是另一种活着的自由。这是丽川未曾进入过的世界,当她遇到了另一个世界最疯狂的人,她的结界便不再存在,她敞开所有,想让王耀变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但不羁的浪荡子怎么会任由他人改变心意,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而被疯狂表达爱意之后的丽川甘愿改变自己,为王耀而活,她始终觉得这样他才属于自己,但事实上王耀只属于自己。在电影中除了丽川还有小白,她们都离不开王耀,为了引起他的关注,无论是顺从、跟随,还是背叛、自残,无数个丽川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是性命证明王耀对自己是有感情。

刚开始的丽川并不是向死的,被传统束缚的她要迈出这一步也需要很大的动力,可到后来在这段虐恋中丽川对待死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从王耀带丽川来到海边开始,湛蓝的海,金黄的沙滩,丽川呼吸急促挣破掩盖的沙砾起身,拨开王耀脸上的沙子,王耀一副我就知道的样子从精神上压制丽川,再到后来丽川一遍遍问你爱不爱我时,王耀也从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王耀觉得丽川所说的爱在价值层面上是低于死亡的,死亡才是生命中值得歌颂和赞扬的事情。甚至在他看来死亡也不重要,活着也感受不到希望,王耀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所以他什么都不在乎。在故事的后半段,丽川失去孩子,她对王耀的情感更为复杂,在这个节点上,丽川的性格有了巨大的变化,她变得隐忍、强大,还有愤懑,她开始真正的放飞自我,鼓足勇气疯狂索爱,未果后她不承认自己爱错了人,沉浸在如何让王耀承认爱自己这件事上,直到无计可施还是没有换来王耀的半点改变,丽川选择用死亡唤醒的不仅是王耀的爱,还有自己的释然,也许她早就料到故事的结局,将死之人并不痛苦。丽川因为王耀完成了生命的整个过程,从封闭到释放,这个过程走的艰辛,但也了无遗憾。质本洁来还洁去。(www.xing528.com)

在电影中王耀十分严肃的扮演着恶人的角色,甚至连自己也相信了。但是终究没能逃过良心的拷问,如果王耀没有感情他就不会以充满仪式感的方式祭奠自己的爱情,从头至尾王耀都不曾说出一句“我爱你”,但对于丽川来说,就算王耀应付她说一句假话,她也愿意相信。但是王耀没有,两人在一起时,只有轰轰烈烈,只有疯狂的快乐,王耀未曾想过爱还需要用言语来表达。显而易见丽川是需要的,她倾其所有付出一切只不过想听到所爱之人的一句温暖关怀,女性在这部电影中展现的是脆弱而宽容的一面,一路波折逃亡到另一个世界的丽川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收获王耀的爱情,这场最彻底、最疯狂的虐恋注定以悲剧收尾。

王耀在一开始他不确定也不知道自己的感情,只要活着,他就有办法使自己快乐,其他的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只是他没想到这种不在乎、漫无目的的快乐会被一个刚从传统道德解绑的逃亡女而打断,当初清澈纯洁的丽川因为自己变成仙人跳的诱饵时,王耀内心并没有一丝波澜,也许还暗自高兴。直到后来丽川丢失的自我渐渐苏醒,她明白自己爱王耀,但也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多恨她,得不到的爱就要用最为残酷的方式予以报复。丽川为了让王耀煎熬不安选择跟随王耀的上司后来上司被王耀杀死,接着丽川与他的好兄弟结婚,一行人穿着婚纱西装大摇大摆的穿梭在商店,勾肩搭背的奔跑在大街小巷,不在乎行人异样的眼光,几个人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们来到海边,看不清到底谁是新娘和新郎,肆意拥抱亲吻彼此。镜头一转一切看似欢腾的场景定格在破旧肮脏的男厕所,昏暗的灯光,到处都是不明液体,丽川站在王耀背后等待王耀压抑已久的“我爱你”,但是王耀还是那个满脸毫不在意的负心汉。在丽川看来这不过是让王耀承认自己有感情的闹剧,一次次的忍让和妥协,让这个倔强的女孩彻底绝望了。在这个污垢遍布的狭小空间,丽川对王耀的爱与恨也开始变得复杂,就在新婚当夜,丽川穿着婚纱在浴缸里自杀了。丽川也终于一步步变成王耀理想中的爱情伴侣。电影在一开始以游戏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王耀来说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救赎,孩童数到107就跑开了,这次王耀脸上的沙砾再也没有人替他紧张的拂去,而他将丽川的骨灰拥在怀中,安静的死去。王耀之所以呈现出恶狠狠的样子,无非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真正强大的人温润如水,只有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对外才会跋扈,王耀在镜头中总是滞慢的状态,这种愣的状态是在寻找理想我的过程种种困惑和不解。他想不透也不愿去想。

在《一半火焰,一半海水》中,王耀认识丽川后,带丽川来到海边的礁石,两人一前一后的穿梭在礁石堆里,只有几句简单的对白。碧海蓝天,黝黑健康的皮肤,红色的背包和鞋子,一对男女在礁石上拥吻。这样的表达风格深刻而诗意。也正是这样明丽的颜色让整个画面显得很平静。电影中大量空镜头的出现让人对两人扑朔迷离的爱情捉摸不透,但唯美的画面似乎一直是爱情的主旋律,色调时而凌厉时而暧昧,哥特风的阴暗角落、高饱和度色彩和跳脱的红色点缀、复古杂乱的小阁楼很多画面都让人沉浸其中。电影中很多镜头以及对白和细节的暗示都有北野武的痕迹,比如电影开始的第一个画面,两个孩童埋葬王耀然后跑开。火焰和海洋形成的视觉冲击为故事增色不少,任何情感都需要形式化的表达,才显得格外重要。整部电影都极具张力的表现事件的冲突,这样鲜艳的对比让人难忘这个故事,难忘故事本身带给我们的情愫。

在王朔的小说中,故事是由上下两篇构成的,电影对于小说的还原度很高,但刘奋斗在电影中也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这本小说先后被改编了三次,第一次叫作《魔鬼与天使》,珠江电影厂的作品,结构松散毫无叙事可言,第二次是夏钢导演的,倒是尊重原著,但改得毫无灵魂,面目全非。刘奋斗的改编是三者中最成功的,在电影片头“刘奋斗的第二部电影”像是给自己的导演之路一种形式化的记录,在电影中的很多镜头都极具形式感,这样的仪式感让人误以为是过分华丽的包装,但是电影的目的不就是表现内容或形式的其中一种选择吗?要是能抓住其中一者表现很好也是难得的。小说中丽川自杀后,对于伤口的描写“割腕的伤口像小孩的嘴唇”,这一细节没有在电影中出现,但是这种写作手法一下将王朔的才情表现出来,倘若电影中真的出现这样的画面,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可想一般。有人把故事的虐恋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丽川的症结在于她把爱情当作一次次的冒险在恐惧中享受刺激带来的快感,而王耀的症结在于对待爱情消极的理想主义,他需要爱,但又不承认爱。丽川之所以愿意向对自己有生命威胁的王耀服从是因为她对犯罪者产生情愫,这一切变得合理。

小说中结尾那段难忘而明丽的排比十分开阔,这是一个“生的”意象,“我一路乘船、火车回家。穿过了广袤的国土。看到了成千上万、随处可遇的开朗的女孩子”。王耀不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形式上,也逃脱了与女主人公的爱情关系。这个结局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理想我”渐渐消失,他对生活唯一的寄托和希望也就此磨灭。死亡是结束痛苦的唯一选择。终于在海滩上丽川听到了“我爱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