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年光华》:油彩洒满身体

《流年光华》:油彩洒满身体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著名演员姜文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很多人对姜文的处女秀都深感惊叹,以鬼才导演评价,《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小说相比,更像是单独的个体,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原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年轻人集体的真实回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无论是米兰还是于北蓓,女性形象的出现是为了推动马小军这个叙事主体继续讲故事。

《流年光华》:油彩洒满身体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阳光灿烂的日子》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著名演员姜文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作品对青少年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使用了当时在中国较为新鲜的一些超现实手法,反映了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胧的爱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浪漫的幻想,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舒适感,发自内心的对它热爱是因为第一眼便觉得它别致,马小军在夕阳檐上的剪影让人无法忘怀,让人产生遐想,想走进他的故事,却只是一个看客。

与原著相比,剧本改编得十分仔细,较原著多了三分之一。很多人对姜文的处女秀都深感惊叹,以鬼才导演评价,《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小说相比,更像是单独的个体,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原作。小说《动物凶猛》的立场完全是站在成人世界的角度去回忆青春,而电影则是站在青春的角度诉说成长,二者的立意完全不同,导致两者根本的差别,姜文对待这部作品煞费苦心,顾长卫也将自己的艺术审美表现在作品中,金黄色的流波,毛茸茸的画面,这就该是青春懵懂的样子。电影开始第一个镜头就是蔚蓝色天空,这个意象反复出现在电影中,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在那个年代,这群叛逆的孩子内心渴望和平、渴望知识。蔚蓝天空的出现也是衬托马小军等人对未来的迷茫,天地之大似乎也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时代的命运凌驾在个人命运之上,他们的青春也无可奈何的被现实主宰。除了这个意象,阳光占了整部电影的大多数篇幅,青少年本应该代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在电影中所有光线都是模糊蔓延的甚至是暧昧昏沉的,现实和幻想,清晰和模糊,早晨和黄昏,所有的概念都和自己的对立项缠绕。这也就是马小军迷离颠倒的青春记忆。很多人热爱这部电影是因为它讲的是很多个“我”的亲身经历,这种生命感悟的相似性很容易拉近导演和观众的距离,如果有人质疑它的生命经验,很多人是不允许的。在七十年代这样的大环境下不仅马小军一个人有英雄梦,很多人的英雄梦比马小军更强烈。当马小军对着镜子独自模仿着英雄胜利宣讲,拿着望远镜装模作样侦查战况,或者偷穿父亲军装,这一系列的行为让人产生共鸣,因为当年的自己和马小军的行为一模一样。在现实世界里,马小军只是一个淘气的男孩,但是青春的热血让他迷恋成人世界的责任与担当,这是马小军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追求的东西。可是青春期的少年无一例外都渴望过成熟,这是人的本性。电影中有一段独白说出了七十年代这代人共同的心理:“这个城市属于我们。”但事实上小青年作为边缘人群,很难有话语权去支配自己的青春。正因如此,他们才敢在课堂这个暂时属于他们的小世界里肆意玩闹,甚至捉弄老师,这样的行为本身充满了原始的野性。此处电影的节奏明显变慢了,几个段落的描述将所有事件的细节放到最大,这样细致的描写将这欢愉的瞬间定格。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富有时代气息的元素让整部影片都沉浸在那段过往的历史当中,几位主人公无忧无虑的肆意挥洒青春的热血。导演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式的叙事方式,通过成年后马小军回忆当年的青春往事,道出当年青春的困惑。每每回忆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金黄色的麦浪、夕阳余晖就出现在脑海,个人认为这部片子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青春电影的巅峰之作。当一部作品承载了时代的记忆,就能引起更多人的感情共鸣,大院儿里的一群热血少年,面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只能将这种无处安放的青春肆意挥洒。《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年轻人集体的真实回忆。影片中无论是马小军与小伙伴玩耍嬉闹的镜头还是对米兰的爱慕,亦或者是上课时淘气的闹学,整个作品在轻松诙谐的玩闹中度过了马小军的青春。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一段上课场景的段落是最具浪漫情怀的,就以剧中冯小刚客串老师这段戏为例,其中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在于冯小刚进入教室上课,放在桌子上的帽子被风好几次吹到煤球堆里,有个男生在课堂乱窜引得大家哄笑。第二层在冯小刚转身写板书过程中,发现鸦雀无声,这样的安静让气氛显得很幽默,冯小刚还认真检查了板书是否有错别字,等他转身看到帽子里盛满的煤球时开始发火。第三层是正当冯小刚发火时,一群小混混出现在教室,踩着桌子往外跑去,还跟冯小刚对骂。最终冯小刚将鞋送还给小混混,马小军乘机溜出教室。上课的片段就在这样精心安排的三个层次中不断递进,引发了很多笑点。导演姜文在处理仍书包这场戏时,扔向天空的书包迟迟没有落下,很具有黑色幽默的意味,等书包再次出现,马小军长大了,处理得干净利落。相似的处理方式还出现在莫斯科餐厅为马小军和刘忆苦庆祝生日的场景中,在1分40秒的画面中采用升格——定格——倒升格——定格的方式一气呵成,当观众还沉浸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时,姜文早就抽身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将观众强行拖回现实,此时意犹未尽的观众只能一笑了之。(www.xing528.com)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就是青年人作为边缘人群远离主流社会被忽视,而这一时期的女生离主流社会更遥远。劳拉·穆尔将电影的观影过程概括为男权话语对女性的窥视,即认同式的窥视模式。观众与银幕上的男主人公认同,作为自己的银幕代替者,这样一来,他就把两种威力集于一身:控制事态的威力和色情观看主动性的威力,从而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想化的、可供观众认同的自我表象。这种模式概括为“看与被看”的关系,“看”是男性权威的代表,是主动获取快感的过程。很多电影中,女性形象大多呈现出脆弱、敏感、弱势的群体化特征,男性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引领全局,女性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女性作为被看主体,在整个过程中也是具有快感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无论是米兰还是于北蓓,女性形象的出现是为了推动马小军这个叙事主体继续讲故事。

米兰第一次出现时以马小军的视觉看到的是一个带着墨镜、步履轻巧的女孩,与后来马小军所认可的舞蹈演员形象相符,甚至后来马小军在床底偷窥米兰时,画面上米兰的小腿和脚裸也是纤细紧致的,翩翩起舞时,米兰的身躯也是轻盈之态。而在影片最后当米兰穿着大红色的泳装艰难的爬上泳池跳台时,她的丰韵变成膨胀的笨拙,这前后的对比无疑展现了主人公马小军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故事中于北蓓和米兰仿佛是一个人,却又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体验,于北蓓性格果敢、骄傲跋扈,米兰神秘而风韵。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相较于马小军来说都是成熟女性的标志,无论是于北蓓的骄横还是米兰的神秘,都令人着迷。在影片最后马小军试着去解释两者的存在,但自己也辨别不清,沉醉在现实和幻想中的马小军很难划清两者的界限,导演将这一切都归结给懵懂的青春。《阳光灿烂的日子》最终以马小军的成长画上句号,其实在影片的开头,主人公就已经交代这些事情都属于自己回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在面对父母管教时的叛逆一直贯穿在影片中,小伙伴一起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打群架,撬开父亲的抽屉,将避孕套扎破,坐在高墙上听着喇叭里的标语,或者进入陌生人的房间大吃大喝。这样的叛逆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当然这样的叛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必然的产物。1995年无疑是中国青春电影的辉煌时刻,有太多优秀的作品。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这一时期被大众广泛熟悉的代表作,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这部影片陪伴着当时许多年轻人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如果说之前的青春电影中成长的动力来自社会或家庭,那从这部影片开始年轻人叛逆的青春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剧中马小军始终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内容,这也表达了当时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自我身份的否定。时过境迁,当时所有疯狂的小孩儿都已经长大。

电影最后马小军跃入泳池,一次次挣扎着上岸,光影交错中他看到有无数双手向他伸来,但又一次次被人踢回水深处,水中窒息的挣扎,令他痛苦,但他仍然投去倔强的目光,反复之后,兴许是他放弃了,但是岸上的人逐渐散去,等马小军再次上岸时,整个泳池只有孤零零的自己。结局处每个人变成了期望中成人的样子,倘若结局是这样,这部影片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马小军这一跃是与自己过往的割裂,那些“援手”和“践踏”是他成长路上的阻拦,也成为他成长的助推力,催生他默默的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当他一个人漂浮在碧蓝的池水上,一动不动时,他才意识到,成长的过程往往痛苦,却毫无声响。这仿佛暗预着每个人的青春,曾经快乐戏水的游泳池骤然变得恐怖,带给我们溺水般的慌乱和绝望。那些曾让我们幸福沉溺的,最终将我们淹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