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2011年上映,不仅在台湾收获4.2亿新台币的票房成绩,更在香港击败周星驰的《功夫》坐上香港有史以来最卖座华语影片的宝座。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提到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在尽量复原。在场景的选择上九把刀选择回到自己当初就读的精诚中学,在演员的甄选上,柯震东和陈妍希两人非常符合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他甚至让自己的母亲挑选一位和自己相近的演员来充当电影中母亲这一角色。这是九把刀所有天马行空的作品中唯一一部百分之百真实的个人成长故事。而这部影片作为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台湾青春电影的代表作也就此开启朦胧青春题材的盛行。
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成为台湾电影的“顶峰”之作,再一次将台湾式爱情观推向大众的视线。爱情是青春电影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没有爱情的青春就像干枯的树枝令人可惜。但以爱情作为主体的青春电影也不一定只有集体回忆的叙述手法,探索更为个性和真实的青春电影,才能够彰显别样的青春风采。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总在渴望长大,而在荷尔蒙分泌最为旺盛的青春年华,比任何一个阶段都渴望成熟。无论是坏孩子的天堂还是好孩子的乐园,每个人的青春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剧情,因为你认为的青春只属于自己。青春是每个人通往成年的必经之路,随着身体的变化和心智的打开。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担忧、对爱情的向往和失落、对现实的抗拒和叛逆以及对情感的探索。这些成分在外力的阻挠下或多或少的改变着青春的样子。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掀起了我国青春电影的高潮,不同于其他国家青春电影的明显特征,如日本的纯爱系列(代表作《情书》),韩国的社会现实和小清新(代表作《熔炉》《那小子真帅》),以及最早的美国青春电影《毕业生》,《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是朦胧青春题材的开篇之作,这部影片之后相继出现很多集体回忆式的青春片,比如《匆匆那年》《重返十八岁》《致我们失去的青春》等。“逝去的青春”成为此类型电影的核心主题,“致某某”将集体回忆的仪式感推向扭曲。几部剧的内容总有“问题少年”“堕胎”“自杀”和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但女主角一无所知,难道只有这些病态的问题才能算作青春,这些事情和大多数正常的青春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类电影之所以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是因为对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矫揉造作本身就是他们附带的属性,但是作为引领价值观念的导演来说,拍出这样的作品是欠妥的。剧情是根据当下价值观念而设立的,如若所有年轻人都和电影中叛逆的少年少女一般,这个社会谈何文明。
其实我国最早的青春电影《马路天使》《红衣少女》《庐山恋》等都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它们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青春片,只能是中国电影发展过程的探索,按照电影主题可以将其划到青春电影的行列当中,因为青春电影本身作为电影类型中极小的分支,界限并不清晰。再到八十年代,随着文化思潮的活跃,中国青春电影似乎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孔雀》《站台》《小武》等一系列诉说残酷青春的电影纷纷出现,且表现得十分出色。它们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这一时期的青春跟时代的结合更为紧密,也因为时代的因素有很多无奈。直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出现重新刷新了我国青春电影的风格,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叙述方式上来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个时代,成为80后集体怀念校园时代的绝好载体,11年之后,这一阶段的青春电影有关于“残酷”青春的主题转向为“集体回忆”的朦胧书写。且随着商业片的大潮,青春题材也开始融入商业片的一些因素。从这部作品上映以来,内地就掀起了各种各样类似主题的青春电影,如:2014年的《匆匆那年》《同桌的你》,2016年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这一时期在商业元素的引导下有很多青春电影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如:2014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者:辛夷坞,导演:赵薇)、2015年苏有朋的处女座《左耳》(作者:饶雪漫),2016年《谁的青春不迷茫》(作者:刘同,导演:姚婷婷)、《七月与安生》(作者:安妮宝贝,导演:曾国祥)、《微微一笑很倾城》(作者:顾漫,导演:林玉芬)等。其中最为甚者属郭敬明的小时代三部曲,从作者到导演,文学到电影的转变,郭敬明对于青春理想的状态让很多的青少年为之着迷。随着现代网络受众的不断增多,网络电影似乎为许多新晋导演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虽然网络电影的整体状态因为导演以及制作公司的水平千差万别,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而青春题材无疑是多数人的选择,赵奕欢正是凭借着网络电影青春三部曲为人们所知。每代人都有属于这个群体相通的记忆,正因如此青春电影才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形式感。
相较于毫无任何主题的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要精致很多,所以在近十年中如果要选出一部能代表中国青春电影的转型之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当之无愧。它开启了校园纯爱系列的先河,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加入到青春电影的创作中。很多导演选择青春片作为自己的处女秀,比如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每每相似,但是又各有体验,叙述个人青春是最有话语权也最能引人入胜的方式,所以很多青春片都带有自传的色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不例外,九把刀用自己的回忆,来表达青春往事,算不上歌颂,但作为编剧,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搬到荧屏也是记录人生的一种方式。恰好很多个男主角正在翘首以盼这样的作品出现,故事来源于生活,不仅是艺术的加工更是对自我的重塑和弥补。也许当初来不及珍惜的和留有遗憾的都可以在电影中达到理想的状态。(www.xing528.com)
三十岁的九把刀回忆多年前青春的模样,这无可厚非,但幼稚的台词和粗暴的剪辑方式以及单一的场景,显得过于单调,整个故事缺乏深度,除了能让一部分人在观影结束后的十分钟内矫揉造作的回忆青春以外,可能一夜之后这个故事什么痕迹都未能留下。虽然电影被校园青春这一主题限制,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的感染力有些牵强,《那些年》寄托了那一代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很多人不是因为喜欢这个故事才跑去电影院,支持电影的每个人都是抱着自己的青春去臆想这部电影。我们不去讨论观众是否需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别人的故事,但电影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他是一个追求完美、呈现生活的艺术品以外,可能更多地还是因为电影本身所表达的就是与“我”相似的生命体验。九把刀所有的爱情故事里,不管是什么坏境,什么身份,甚至不同的种族和性别,但是,最爱的马尾,友情万岁的公平竞争,浩浩荡荡的追爱小组,义无反顾的热血青春……几乎都是永恒不变的元素。兴许这马尾女孩来自他心中对沈佳宜的执念,又或许青春的模样本就如此。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青春具有共性。这个画面或许是一排人坐在操场的双杠上畅想未来,或许是路过喜欢的人在他身边多停留一会儿,又或许是折小船放在臭水塘许愿,课桌上的三八线是不能逾越的障碍,就连替其他同学值日也是为了和喜欢的女孩在同一天打扫卫生。表达爱意的方式是理直气壮的跟她吵架,可是事后却紧紧张张的偷送情书,再比如篮球球场耍帅,学习新的魔术等等,这些事情总能勾起对青春的回忆。在校园爱情里,你跟我总用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情暗恋着同一个女孩,过着差不多的青春。
电影中有一句简单的独白,当年喜欢沈佳宜的五个男孩出现在婚礼现场说:“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要真心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快乐,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像我们这种背后放箭的,才是真爱。”直到沈佳宜挽着新郎的胳膊走上红毯,笑意盈盈的样子,几个男孩纷纷感动到流泪,男孩对自己说:“我错了——原来,当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这就是对校园爱情最好的概括,也是对爱情最美好的定义。在婚礼上喜欢过沈佳宜的男孩提出亲吻新娘,新郎提出要用同样的方式先亲吻他,柯景腾冲上前去拥吻新郎很久。柯景腾成为众多影迷心中的白马王子,其扮演者柯震东也因此角色被人们熟知,谁能拒绝这样天然无公害没事就对你露大白牙的阳光男孩,但在电影中懵懂的女学霸沈佳宜在一开始是拒绝的,面对这样一个追求者,沈佳宜的慌乱让人觉得可爱。
2000年之后我国青春电影杂乱无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成为在众多青春电影中,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成熟之作,这部电影作为2010年后中国青春电影的转型之作也应该得到鼓励。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之路是否真的会是日本纯爱和韩国小清新的结合体,我想不然,早期台湾地区的电影很大程度受到日本电影的影响,无论何种题材都能看出痕迹,后来的台湾电影开始抬头探寻自身的道路,出现了一批口碑不错,具有一定影响的台剧和电影。所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影响来说并不具备这个实力,但校园爱情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成为同题材电影中较为稳重的一部片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