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规模的集体行动而言,类似的事件可能体现在不同的大结构中,由此显出意义与重要性。人们为追求共同的利益,用相同的抗争形式来达到一致的、立即的效果。然而其行动却可能透露出互异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轨迹。当我们转向大规模集体行动时,情况会变得怎么样呢?同样可能会造成革命的抢米风潮及抗税运动,是否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多数研究革命的社会科学家,会根据革命的相似性来进行分类。例如,赛达·斯柯克波尔(Theda Skocpol)在其颇为受人瞩目的著作中,认为中、法、俄三国的革命,可用其共同特征来加以说明(斯柯克波尔1979)。她指出:这三个国家的社会革命具有结构的相似性,这是那些未曾发生激烈革命的国家所没有的。她认为社会革命主要源于两大因素:第一,中、法、俄国家均为处于危机之中的老旧政权。当全世界正被资本主义席卷而发生巨大变革时,这些国家无法应付日益发展的国际武力竞赛;第二,这三个国家都有旧政权所无法镇压的农民暴乱。此二者均导致社会革命,但倘若缺乏其中之一,便很难有革命的产生。如日本与普鲁士甚少国家危机,英国及德国则无农民暴动,而在这些国家均无社会革命出现。她进而注意到中、法、俄三国社会革命所导致的不同结果:经过革命,法国变成了“近代的国家大厦”,俄国形成“专制的政党国家”,而中国则成为“群众运动的政党国家”。在这三个国家,都出现了一个由精英阶层建立的行政及军事组织。这些精英分子根据其独特的政治意识形态,创造出了新的政治秩序形式,并重塑了社会阶层及结构。这三国也都形成了一个较为集权化和官僚化的国家。斯氏除了讨论中、法、俄三国革命的共同点之外,还注意到其革命过程的不同点。此一分析的优点,在于能对这些革命的相似性作出解释,同时指出其间的差异,并举出未曾发生革命的国家的例子,以凸显革命的特殊性。这三国革命都是导向近代国家的例证。不过,这些国家只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而我们怎么才能来解释这些革命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呢?(www.xing528.com)
在本章中,我将比较法国与中国的革命。首先,我将从挑战、能力与义务三个方面,来比较欧洲与中国在国家形成方面的经验。接着,在讨论了两国革命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后,我将采取从彼国的优势来观察此国革命行动的方法,以弄清这两国的革命究竟“缺少”了些什么,并也将以同样的分析方法,来了解国家建立的经验。最后,我将讨论本章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与晚近社会科学中对于革命的研究及对中、法革命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