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武传》读后感:揭示持节孤臣的背后之谜

《苏武传》读后感:揭示持节孤臣的背后之谜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武传》是班固《汉书》中的名篇,塑造了一个托身异域十九年,终于手持汉节归汉的孤胆忠臣形象。特别是“卫律劝降”的部分,卫律和苏武,一个寡廉鲜耻,一个忠贞爱国,一个阴险狡诈,一个正直坚韧,两人可谓黑白分明、忠奸判然。卫律和李陵两人,一人主动叛国,一人被迫投降,一人厚颜无耻,一人良心未泯。那么,这样的话,苏武忠贞不屈的完美形象似乎就有所损害。

《苏武传》读后感:揭示持节孤臣的背后之谜

苏武传》是班固汉书》中的名篇,塑造了一个托身异域十九年,终于手持汉节归汉的孤胆忠臣形象。此文收在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学期教材之中。不过教材收入此文时做了节选。关于节选,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后问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材中的《苏武传》为什么要将李陵劝降的那段文字删去?”面对学生的疑问,当时即以“中学生阅读的选文不宜太长”为由做了简单的答复。

其实,细细想来,这样的回答恐怕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材编者选编文章,固然有选文长度的考虑,更有其他种种考量。以《苏武传》的节选为例,有“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不删减“卫律劝降”片段,而删去“李陵劝降”片段,恐怕就不能只用“选文长度”这一因素来解释了。

班固为苏武作传,是用了很文学化的手段的,他有意地刻画了张胜、卫律、李陵等形象来反衬苏武的忠贞。特别是“卫律劝降”的部分,卫律和苏武,一个寡廉鲜耻,一个忠贞爱国,一个阴险狡诈,一个正直坚韧,两人可谓黑白分明、忠奸判然。苏武的形象在卫律的反衬之下显得更为正义凛然、光照千秋!在这一段中,除了运用反衬法,班固也非常善于安排文字的节奏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调动读者情感。卫律劝降第一招是“威逼法”,卫律斩虞常、降张胜之后,“复举剑拟之”,企图用武力逼迫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岿然不为所动,文章直截了当地下了三个字“武不动”;卫律劝降第二招“利诱法”,卫律见威逼不成,改用“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富贵引诱苏武,苏武依然不为所动,文章仍旧简简单单地写了三个字“武不应”;接着卫律使出第三招“拉拢法”,希望以“约为兄弟”的方式打动苏武,这时苏武对卫律的厚颜无耻实在忍无可忍,痛骂卫律“畔主背亲”和居心险恶。这段痛骂文字足足有一百余字,让人读来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这种快感的获得,准确说来,是读者内心压抑的对卫律的厌恶与痛恨、对苏武的敬佩与推崇得到彻底的宣泄而造成的。而卫律和苏武形象的强化,读者情感的调动,又是和班固繁简节奏的着意安排密切有关的。前文“武不动”“武不应”的“简”正是为后文怒不可遏的“繁”蓄势,前文越简略,读者心中积聚的情感就越丰厚,那么后文苏武痛骂带来的快感就越强烈。苏武的形象和读者对苏武的情感就这样在班固的笔墨游走中得到强化。因而,“卫律劝降”这一段中,作者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和合宜的繁简笔法,塑造了一个无可置疑的孤胆忠臣的形象,也在读者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认同感。

但是,李陵劝降的情境就不太一样。卫律和李陵两人,一人主动叛国,一人被迫投降,一人厚颜无耻,一人良心未泯。卫律劝降以威逼利诱,而李陵劝降则以情理动人。威逼利诱,完全站在道义的对立面,当然不值一提;但是以情理动人,若情真意切,即使道理有亏,也未必不能博人同情。李陵的“以情理动人”大约就是这种情景。沪教版教材中删去这部分文字,兹录其下,以备分析。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以上文字录自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苏武传》)

图3-2-1 苏李别意图(宋·陈居中绘)

在“李陵劝降”这部分中,李陵和卫律的威逼利诱完全不一样,他是站在“情理”的角度上来劝降苏武的,又是以自身被迫投降的艰难心路来劝说苏武的,因而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他晓之以理,武帝刻薄寡恩,苏武兄弟皆因其而死,朝内大臣安危莫测,若苏武回汉也是凶多吉少;他动之以情,苏武父母兄弟俱亡,妻子儿女皆散,人生又若朝露,不能长久,因此何必如此自苦!李陵所言事件,可以说俱为事实不虚;李陵所论之理,若以豫让所谓的“国士众人”之论来衡量的话,可以说也非无稽之谈;李陵所述之情,可以说是生命普遍之悲。现代的读者在这样的事、情、理面前,也许就会对李陵的言辞动心。但是苏武回避了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以君臣大义断然拒绝了李陵的劝降。于是就有了现代读者有关“苏武愚忠”的质疑,这样的质疑声在学生群体中也有着一定的市场。那么,这样的话,苏武忠贞不屈的完美形象似乎就有所损害。若揆度沪教版教材编者删减“李陵劝降”片段的用意,避免这种损害、维护苏武的形象会不会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呢?

但是,这种对质疑之声的担忧显然是多余的。评价历史人物是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的,绝不能摆脱历史背景,简单地以现代公民的视角去评说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若以现代公民的视角去评价苏武的话,苏武当然不会是现代公民的典范人物,但这样苛求苏武,势必就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在苏武、李陵的世界里,忠君和爱国是正义的,也是一体的,苏武时代的“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大汉王朝,有时甚至就是大汉君主。明代周祈的《名义考》里就对汉代的“国家”一词加以考证,“曰国家、曰县官,皆谓天子也。《汉书》中如此称甚众”。这里明确指出汉代文献里,特别是《汉书》中提到“国家”多直指“天子”。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指责苏武“愚忠”,“分不清忠君和爱国的区别”,这其实是对历史的不熟悉与不尊重。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苏武的“忠”是“愚”还是“智”,而是苏武对信念的执着和对正义坚守。若再论及李陵,在李陵的思维里,“忠于汉朝和汉天子”从来都是正义的,“背叛汉朝投靠匈奴”也从来都是不义的。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劝降苏武不成时,又有“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的感慨。这都足以表明:即使李陵自己也认为他的行为是怯懦而违背道义的,在苏武的浩然正气面前是无颜立足的。后人以现代思维来为李陵翻案,其实大可不必!那么,对“李陵劝降”片段会影响苏武形象的担心也是大可不必的!恰恰相反,苏武的忠贞坚韧,并不仅仅在与卫律这样的无耻小人的比较中凸显,更是在和李陵怯懦选择的对比中彰著。

图3-2-2 班固像

其实,若沪教版教材编者以删减“李陵劝降”片段来维护苏武的形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也不足为奇,因为总有人担心苏武完美的英雄形象会受到影响,哪怕种种担心都被证明是多余的,自古如此。其中就有《苏武传》的作者班固。比如班固在写苏武北海牧羊片段的时候,有意地删减了苏武娶胡妇并生子的内容。苏武娶于靬王的公主为妻,并生下儿子苏通国,这在整个苏武北海牧羊的片段中只字不提,而这却是苏武十九年异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苏通国,班固只在苏武晚年丧子之时稍有提及:“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班固《汉书·苏武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此时提及苏通国,用意也在表现皇恩浩荡。而原本应该提及苏通国的“苏武牧羊”片段,班固却有意加重了描写恶劣自然环境的笔墨,并淡化了描写苏武日常生活的笔墨,以此来烘托苏武坚贞不屈的人格。大概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事件似乎只能削弱英雄的悲壮形象,因而不如删去。但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被剥离了人性的英雄,也不该是简单地被圣化的英雄!

【附】(www.xing528.com)

苏武传(节选)

东汉】班 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图3-2-3 苏武像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图3-2-4 苏武牧羊(清·任伯年绘)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