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篇细读:困教录揭示学情视野中心主张

名篇细读:困教录揭示学情视野中心主张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作于1934年6月4日的一篇名文,沪教版高二下语文教材中收有此文。在本文中,鲁迅先生针对文化遗产继承的问题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虽然文章发表至今已有八十余年,但是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在《拿来主义》的第一段中,作者将对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态度分成三种,分别是“闭关”“送去”和“拿来”。

名篇细读:困教录揭示学情视野中心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作于1934年6月4日的一篇名文,沪教版高二下语文教材中收有此文。在本文中,鲁迅先生针对文化遗产继承的问题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虽然文章发表至今已有八十余年,但是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先生文章中提到的“孱头”“昏蛋”“废物”这类人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不时出现。除了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之外,本文也是一篇可供中学生学习的论述文的典范。可是,关于此文的中心论点,学生之间多有争议。有人认为第二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句;有人认为第五段中“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一句是中心论点句;也有人认为是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沪教版教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有一道习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配套的教参附有参考答案,遗憾的是,参考答案中只是大体梳理了文章的思路,回避了关于文章中心论点的问题。因而,学生的疑惑未必不是读者们共同的疑惑。

首先,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已经是从“怎么样”的角度来论述“拿来”的方法,因而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只能说是文章的分论点。所谓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态度、主张。就本文而言,面对外来文化交流的问题,作者提出的最基本的主张是要“拿来”,或者说要实行“拿来主义”。而在第七段之前,明确提出“拿来”的主张的句子,似乎就是学生们提到的第二段中一句或第五段中的一句了。

图2-7-1 中外文化遗产

但仔细分析第二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一句,我们发现这句并不是观点的主张,而只是现象的陈述。在《拿来主义》的第一段中,作者将对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态度分成三种,分别是“闭关”“送去”和“拿来”。因为从逻辑上看,在对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态度就是这三种形式。所以,作者为严密起见还是从“闭关主义”谈起,虽然“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闭关主义”已经不可能实行。既然“闭关”不再实行了,那么就只有“送去”和“拿来”两种态度了。于是,作者就着重陈述了近来“学艺”上“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写完“送去主义”的表现之后,作者另起一段,以一个“但”字领起,陈述了另一种违背常理的现象——我们没有拿来!这样的话,文章前两段就完整地陈述了当时学艺上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只送不拿”的现象。进而,作者在第三段、第四段中论述了“只送不拿”这种现象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而且这种“奖赏”是“抛给”的。总体而言,文章前四段就论述了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只送不拿”的现象及其危害。

因而,不管是从第二段这句话的表述方式来看,还是从前四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第二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一句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句。

其实,文章中心论点,是在前四段批驳了“只送不拿”这种错误的态度之后,在第五段中顺势提出的,即所谓“‘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就是“破而后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这里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准确内涵,不只是“拿来”,还包括“送去”,也可以说是“既送又拿”。而这种“既送又拿”的观点正是在批驳“只送不拿”的错误中树立了其正当性和必要性。当然,除去“只送不拿”和“既送又拿”之外,理论上还有一种做法——“不送只拿”。而“不送只拿”,这是侵略,是攫取,既不可能是站得住脚的价值取向,也不可能是当时积弱积贫的中国所能做到的,因而,作者就略而不谈了。由此看来,如果说第二段那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还只是现象的陈述的话,第五段中“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一句已经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基本主张了,因而这句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句。

作者在文章前四段批驳错误态度之时,其实已经解决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要解决“怎么样”来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因此,作者在第六段中分析了没有正确的“拿来”方法的危害,指出了拥有正确的“拿来”的方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第七段中作者就顺势提出了“拿来”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也是第七段段首“所以”两字的来源,表明了第六段和第七段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而从全文来看,第七段的这句话可视为从“怎么样”的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一个分论点。接着文章第八段、第九段用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具体论述了“拿来主义”者“拿来”的态度和方法。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重申“拿来主义”的意义,并呼应第一段“学艺”二字。

因此,全文的论证结构完整,逻辑谨严。前四段分析“只送不拿”的现象和危害,第五段在前文批驳的基础之上提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拿来”的态度和方法,最后总结全文。以此,再来回看文章开头提到的学生的疑惑,中心论点句看上去似乎只是关乎论点外在形式上的一个小问题,但是由这个外在形式上的小问题去梳理文章的整体结构,也许是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附】

拿来主义

图2-7-2 《且介亭杂文》书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www.xing528.com)

鲁 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