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句的涵泳,通常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琢磨,而是动态意义上的体察;通常不是词典意义上的理解,而是语境意义上的领会。很多时候,我们引导学生超越文本提供的显性信息,体会到文本背后的隐性信息,就需要摈弃静态的读书方法,而采取一种动态的、关联的读书方法。比如上文提到的学生关于《黄州快哉亭记》的疑问,如何读出苏辙看似超脱的态度下隐藏着的不平之气。这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着阅读文中的关键信息。文章前后两次写江流和风云,前一次写“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后一次写“长江之清流”和“西山之白云”。江流是同样的江流,白云也是同样的白云,前后两次描写却截然不同,一则激荡,一则安闲。这样对景物描写作关联阅读,就会逼迫学生思考作者苏辙在景物背后隐藏着的复杂情感。再比如学习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左光斗主持考试,对史可法的试卷“面署第一”是否显得过于草率了?面对这样的疑问,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着阅读,也许疑问就会冰释。联系文中“风雪严寒”和“微行入古寺”两条信息来看,这里不仅交代左光斗访才的天气情况和地理位置,更主要的是暗示了他为国选才的殚精竭虑。试想“风雪严寒日”尚在努力发现人才,更何况“风和日丽时”呢?试想连僻静的古寺都有了左光斗的行踪,更何况那些聚集着众多学子的学馆呢?因而,我们可以推知学政左光斗在院试之前已经对京畿地区的读书人有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了。这就可以说是左光斗敢于“面署第一”的基础了。既然这样,那么左光斗选拔人才怎么会是草率而随意的呢?但假如我们忽略以上两条重要的信息或者是不能够将“面署第一”与之联系起来思考,那么就只能得出较为粗浅的见解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