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辑萧瑀访贤与拓旺酉官垆

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辑萧瑀访贤与拓旺酉官垆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拓旺酉祖上在青泥岭白龙潭附近建酒垆。旺酉继承祖业酿酒。拓旺酉夫人陈英娘,其父是一代名儒,因冒犯隋炀帝被流放大凉山。陈英娘与拓旺酉互生爱慕,喜结连理。旺酉、英娘结婚数年,已有两儿一女,长子盛海、次子盛江,女儿盛书。萧瑀决定创办官垆,这对朝廷和百姓来说都是有利的事。拓旺酉祖上将这些记录整理浓缩,又将与南来北往的客人的交流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名为《酿酒札记》。

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辑萧瑀访贤与拓旺酉官垆

隋末春日的一个早晨,青泥岭白龙潭附近拓家酒垆的主人拓旺酉像往常一样到酿酒房察看。树上的喜鹊叫个不停。拓旺酉的夫人陈英娘说:“喜鹊叫得这么响,今天有贵客要来。”拓旺酉说:“我们这每天来的人还少吗?”拓夫人:“今天叫得不一样。不信,你看着。”

青泥岭位于河池境内,是连接关中、陇上、巴蜀的枢纽,可谓秦陇入蜀之咽喉、南北交会之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蜀门”。这里居住着不同民族的人,有氐话羌语,有秦音楚调,有北服南衣。这里有竹器杂货店,有丝绸染坊,有药铺神医,有博彩乐坊,有戏台茶楼,有客邸驿站,有兵勇船夫……然而更多的则是酒垆。一个接一个的酒垆,从清晨到深夜都有吆喝声。名气最大的当属拓家酒垆。拓旺酉祖籍在秦州之北,祖上原为名医世家,并做酿酒和药材生意。晋末,举家南迁。拓旺酉祖上在青泥岭白龙潭附近建酒垆。白龙潭水质清澈甘洌。白龙潭有一道瀑布白如丝练。在其上游有一洞幽深难测,有许多得道高人在此修炼。拓旺酉祖上来青泥岭找建酒垆之地时,有一道士让其建在白龙潭附近。其理由为青泥岭有白龙、黑龙二潭,其水甚佳,其名甚贵,龙潭之水可为御液,日后定有贵人相助。其祖上听道士之言,选在白龙潭附近建垆,所酿之酒品质极佳。拓家酒垆名声大震,因酒而富,因酒而名。拓家不仅把酒作为饮用之品,更作为药用之品。拓家一直认为是白龙潭、黑龙潭有龙保佑,所以逢年过节,都要往白龙潭、黑龙潭和嘉陵江倒酒数坛。乡亲邻里遇红白事拓家都要送酒。凡过往之人,总要去拓家酒垆喝酒,无论官员、富商、穷人他都一视同仁。拓家祖上把凡是有关酒的都记录下来,并虚心请教。一代接着一代做,时间久了,拓家关于酒的记载逐渐成为关中、巴蜀、陇上盛传的“酒经”。

拓旺酉有弟兄多人,大哥旺水做药材生意,经常往来于巴蜀、关中、陇上。小弟旺润是方圆有名的神医。旺酉继承祖业酿酒。妹妹旺玉精通厨艺,开酒楼。其他兄弟在隋初随父亲回原籍。拓旺酉夫人陈英娘,其父是一代名儒,因冒犯隋炀帝被流放大凉山。陈父在翻越大散关时偶感风寒,到青泥岭时已气息奄奄,住拓家客栈。旺润精心用药,旺酉悉心照料,才使陈老先生转危为安。陈老先生大病初愈准备上路时,隋炀帝念陈老先生几代忠良,准其在河池居住。

陈英娘母亲为信佛行善之人。陈英娘精文墨、女红。陈英娘与拓旺酉互生爱慕,喜结连理。陈老先生门生遍布朝野。在青泥岭居住的日子,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在青泥岭办义学,惠泽乡民。由于陈老先生的学识、名望,凡过往官员多都拜访他,他也多方面了解了中原、关中、巴蜀、吴楚的酿酒情况,也知晓了各地酒的特点、品质。旺酉、英娘结婚数年,已有两儿一女,长子盛海、次子盛江,女儿盛书。

陈老先生门生从青泥岭拓家酒垆带酒到长安,大多进入宫廷。拓家酒在长安名气大震。拓家酒垆在关中、巴蜀、陇上酒坊中独占鳌头。据《徽县史话》记载:河池的太守是萧瑀。他本是南朝皇族,入隋任荣禄大夫,后因反对隋炀帝对高句丽用兵而贬到河池任太守。他很有才能,勤于政事,在河池任太守后,在其地大搞劝农桑、兴修水利之事,使河池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萧瑀是南方人,他看到河池气候与南方相似,便在该地试种水稻,并获得成功,随后加以大面积推广。徽县种植水稻大概就始于此,其功劳也应归于萧瑀。随着河池农业生产发展,百姓衣食富足,萧瑀又指导当地群众用多余的粮食酿酒,并不断改进当地用土法酿制青稞酒糜子酒的酿酒工艺,使河池酿酒业盛极一时,也为后来乃至今天徽县的酿酒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萧瑀到河池任太守后,他看到此地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且气候和南方相似,便先在栗亭一带引进水稻种植,一季之后,水稻种植成功,而且水稻的味道胜过南方水稻,便在南部山区开始推广。

萧瑀在到河池之前,就听说青泥岭一带酒垆非常多,以拓氏酒垆最为有名。萧瑀决定创办官垆,这对朝廷和百姓来说都是有利的事。

春日早晨,微风轻抚。萧瑀带一随从往青泥岭走去。青泥岭自古就是一条连接南北及陇上的重要通道。萧瑀走在这条故道上,他仿佛看到、听到先民们迁徙的情景:拖儿带女的人群从眼前经过,战马的嘶鸣及战鼓在耳边响起。河池是一片富庶的土地,但由于其处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一个王朝要开疆拓土,但更要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想到这里,萧瑀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拓旺酉多年来清晨即起,先去看制的曲及发酵情况,对酿酒的原料更是要亲自过目。这些活干完,他就把天气、用粮、用水、制曲、发酵、酒质等情况记录下来。晚上,他还要记录卖酒的状况及方方面面对酒的评价。这是其祖上的习惯,已经坚持了百年以上。拓旺酉祖上将这些记录整理浓缩,又将与南来北往的客人的交流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名为《酿酒札记》。有心人将这些记录传抄,带到了巴蜀、关中、陇上,时间久了,有的传为《酒经》,有的传为《酒论》。陈英娘一家来后,陈老先生的门生提供各地的酿酒情况甚多,陈英娘帮拓旺酉整理,《酿酒札记》遂初步成书。

春日的巳时,阳光和煦。拓旺酉和陈英娘在整理书稿,旺酉口述,英娘记录。

陈老先生在石桌另一端给盛海、盛江、盛书讲《论语》。陈老夫人手握佛珠,正在诵经。半院翠竹在微风中摇曳。

·陈英娘助夫书《酿酒札记》

萧瑀路经黑龙潭,只见潭水幽深,深不可测,潭边古树参天怪石林立,潭上方瀑布飞流而下。他问随从:“这可是黑龙潭?”“大人,正是。”萧瑀:“这么说,离青泥岭不远了。”“大人,我们已在青泥岭边上。”

萧瑀走到青泥岭,只见青泥河从西南流下。北边地势稍低,西南边山势陡峭。河溪两边瓦房、茅庐鳞次栉比,酒幔飞扬。沿河故道也是街道,青石板铺路,一直绵延到后山。青石板经长年累月的踩踏,留下了一个个坑洼。街上熙熙攘攘,穿不同服饰的人都能在这里见到。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轻风中有阵阵酒香。药铺、杂货、铁货、山货、酒肆、客栈遍布故道两旁。拓家在河南面,依次为酒垆、客栈、酒馆,药铺。一个连一个的吊脚楼,把萧瑀又带回了江南水乡。他真没想到,在秦岭这大山深处竟有美如江南的地方。青泥岭的吊脚楼和江南的吊脚楼的区别只是这里的更为粗狂、厚重。

拓家所有的建筑都是以木头为主,上下两层,一楼的半截用青石垒起,二楼为吊脚楼,墙全部为圆木和近三四寸厚的木板。屋顶多为青瓦,青泥岭其他的建筑也基本如此,足见这里百姓生活的富足。

青泥岭很久以前就是民族迁徙的通道,各种文化习俗在这里留下烙印。店铺的大门前挂着红色的灯笼,有圆形的、菱形的、八角形的、长方形的……几乎所有大门都有匾额、对联,多为木刻。做工不一,有北方的雄浑,也有南方的纤细。书体也不相同,篆书、隶书魏碑行书都有。萧瑀感到这里是一个因民族交融而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

拓氏药店对联:

拓氏客栈对联:

拓家酒垆对联:

采天下之药医百姓之疾,

用仁厚之心除桑梓之苦。

粗茶淡饭笑迎东西过客,

草庐茅舍诚纳南北旅人。

酒汇南北之精华,

垆聚天地之灵气。

萧瑀随从给拓家酒垆卖酒的仆人说:“萧太守要见你家主人,速去禀报。”

不一会,陈老先生和拓旺酉一家前来相迎。

“萧大人,有失远迎,失礼!失礼!在下拓旺酉。”他说着指向陈老先生,“他……”拓旺酉话音未落,只见萧瑀说:“陈老先生,怎么在此啊!受萧某一拜。”

拓旺酉愣住了。陈老先生笑笑说:“拓旺酉乃我女婿也。”

萧瑀笑道:“陈老先生是关中名门,当今名儒,国之重臣,曾和我同朝为官。”

萧瑀走进院子。拓旺酉让萧瑀进厅堂。

拓氏酒垆依山傍水,分三个小院,依次为酿酒坊、卖酒门面,中间院子为拓旺酉所住。由北向南一排房,有厅堂,有陈老先生夫妇及拓旺酉住房。东西两排房,东面为书房,西面为仆人所住。院子有很大一片竹子,竹林间有一荷塘,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下,更为奇特的是靠山有一个形似桌子的大石头案子,长近丈余,宽有六尺,石面光滑。

厅堂对联:

千载圣贤积德行善,

百代世家读书耕田。

匾额:“宁静致远。”

书房门对联:

半院竹林无静影,

几页酒论有流香。

横额:“淡泊明志。”

陈老夫人、陈英娘拜见萧瑀。旺润和旺玉也来拜见了萧瑀。

陈老先生、拓旺酉、拓旺润依次而坐。

拓旺酉:“请萧大人先用茶。”

拓旺玉给萧瑀炒茶。萧瑀品着炒茶,问:“这茶既有茶味,又有面、核桃,还有何物?怎么叫炒茶。”

旺润:“大人,这与西域一带的奶茶相似。河池潮湿,所以加了花椒生姜等,以驱湿寒。春夏时加藿香叶,可清火。做法是先放油,把面和茶混在一起在茶罐里焙,如炒一般,这一带都把炒茶作为晌午之食。炒茶是巴蜀和西域饮食之结合。”

萧瑀:“到河池近一年,还是第一次喝这么香的炒茶。”

陈老先生:“萧大人到河池,是当地百姓之福。大人政声昭彰。引种水稻,使当地百姓吃上了江南的大米,必将名垂青史。”

萧瑀:“陈老先生过奖了。我在长安常听往来巴蜀之人讲青泥岭酒肆林立,拓家酒垆的老酒为天下第一名酒;传说拓氏有一部酒经,称为天下酿酒奇书。今日一见,名不虚传。旺酉乃当今酿酒之巨匠,神人也,萧某很是敬佩。旺润妙手回春,在青泥古道名气大矣。”

这时,旺玉来请萧瑀吃午饭。酒肆一楼、二楼座无虚席,有秦音蜀语,也有陇上方言、吴楚土语。旺玉请萧瑀到二楼的一个房间。房间很大,布置简朴。在上首挂四条屏,为名家所临《兰亭序》,另外三面墙上,挂三幅条屏,分别为“民以食为天”“俭以养德”和一个篆书“酒”字。一张方桌旁,摆了五把绳床。

拓旺酉请萧瑀上首入座,萧瑀不肯,把陈老先生让上座:“陈老先生乃我长辈,理应上座。”

陈老先生:“早就听说萧大人重礼仪、重孝道,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请萧大人坐上位,大人是父母官,老夫是治下。”

萧瑀:“陈大人原是朝之重臣,桃李满天下。我乃门生,还是请老师上座。何况今天近似家宴也。”

拓旺酉:“今天初次见面,还是听外父安排。”

萧瑀:“陈老先生,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桌上已摆了六个凉菜:灰灰菜、鲜竹笋、核桃花、麂子肉、豌豆角、白萝卜片。

桌子中间摆一坛酒,里面有大枣枸杞等多种药材,用勺子舀到盏里。酒具共有六件,有坛、勺子、托盘等,为汉代绿釉酒具。

“我先敬萧大人。”

萧瑀一饮而尽。“好酒也!酒中所泡……”

“有西域枸杞,塞北大枣,岷州当归黄芪阴平党参等多种药材。”拓旺酉对萧瑀说。

萧瑀:“这都是名贵之品。”

旺润:“可益气补血,祛湿驱寒。”

这时,旺玉端上一大盘炒饭。

萧瑀:“这是河池的稻米?”

润玉:“正是,但炒饭缺了扬州的鱼虾和菜蔬,只是加了葱、萝卜、肉丁蒜苗,不知大人是否觉得可口?”

萧瑀盛满一碗,几口下肚:“乃家乡饭也。”

旺酉:“萧大人,我们这里的习俗,先喝药酒,吃些饭后,方开始饮酒。”

说话之间,他抱了一个陶坛出来,一看就是封存多年的老酒。旺酉说:“这是我十几岁时爷爷封的,一坛十斤,那次封了十坛。我成婚时喝了一坛,外父大人六十大寿时喝了一坛,今日大人来开一坛。”旺酉打开坛子,顿时满屋生香。

萧瑀说:“真乃天下佳酿。”

上菜的盘子越来越大,烤山羊排、蒸全鸡、烧肘子、炒腊肉,还有

江陵千张扣肉、五香豆豉荆州三丝春卷、皮条鳝鱼……

萧瑀:“这里还有地道江陵菜?”

旺玉:“大人,我们这里厨师可做天下名菜。”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你来我往,都很兴奋。

萧瑀:“旺酉兄,我这次来有一事请教。”

旺酉:“大人请讲。”

萧瑀:“现在朝廷设良酝署,专司宫廷用酒事务。我已奏请圣上在青泥岭办一个官垆,以供宫廷用酒。让有条件的乡民酿酒,既增加朝廷收入,又帮助乡民解决粮食储存问题。”

旺酉:“萧大人办官垆,甚好。”

萧瑀:“请旺酉为师,执掌官垆。”

旺酉:“萧大人,旺酉不才,恐难胜此任。”

萧瑀:“拓兄长我两岁,今日相见恨晚。兄不仅为造酒之巨匠,更有圣贤之气,为博学之人。请拓兄不要推辞。”

旺酉看了看陈老先生。

陈老先生:“旺酉,承蒙大人如此抬爱,应下便是。”

旺酉:“萧大人,旺酉遵命。”

萧瑀:“旺酉兄,酒垆选哪里好?”

未等旺酉开口,陈老先生:“萧大人,无论是拓家和陈家均受皇恩,是皇上的子民,拓家酒垆就是朝廷的酒垆,无需再择地建垆。”

萧瑀:“陈老先生,这如何使得?”

旺酉:“外父大人所言极是,国兴业兴家兴人旺。国之太平方有拓家酒垆。”

萧瑀:“萧瑀何德何能敢受陈老先生和旺酉兄如此尊抬。”

陈老先生:“萧大人,老夫只想得到萧大人支持,办一所书院,使乡民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萧瑀:“陈老先生所想甚好,朝廷正在大兴教育。官府也有劝学施教之职责。”

旺酉:“大人来河池是百姓之幸事。萧大人,请到书房一叙。”

萧瑀走进拓旺酉的书房,只见书架布满了六间房子,有竹简书写的,有帛书,有纸书的。

萧瑀:“陈老先生真乃饱学之士,藏书甚多。”

陈老先生:“萧大人,这都是旺酉先祖及旺酉有关酒之札记。”

萧瑀、陈老先生、拓旺酉、拓旺润在书房里谈书论酒。

萧瑀:“旺酉写的酒经可否一观?”

陈老先生让人接出两摞纸张,共有六尺多高,“萧大人,这就是《酿酒札记》的书稿。”

旺酉:“说为札记,实为酿酒之法。”

萧瑀:“旺酉兄,愿闻其详。”

旺酉:“成书可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酿酒之要。酿酒之地域要则,地域不同,其风格也不同,此其一。其二,酿酒之水,水为酒之血,水源对酒至为重要,酿好酒必须要有好水。其三,物产。物产丰富,酒之原料多,酒的生香成分就多。萧大人引进水稻对河池酿酒是一大贡献。我爷爷封的老酒,就用的是从巴蜀之地的大米。其四,酿酒、盛酒、储存之器皿。用何器皿对酒质也有很大影响。我们在大散关之南,大缸大坛不宜运输,祖籍秦州之北较这里干燥,为避战乱、匪扰,常将粮食放地窖之中。祖上来这里将粮食放窖中,一冬过去,粮食膨胀,生出酒味,祖上开始在土窖里发酵,多少时间,多深多大,还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其五,工匠。酒垆最关键的为工匠,酿酒、储存、调制都需要精细严谨之工匠。下卷为酿酒之道,酿者之德行,不同区域之配方,不同区域之酿酒工艺,历代朝廷酿酒之策,各地饮酒之习俗。说明酿酒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其中,还有一条同等重要的,为酒曲。酒曲好坏决定酒的好坏,酒曲不同,酒的风格也大不相同。”

萧瑀:“酿酒之经书也,怎么不刊印呢?”

旺酉:“外父和内人一直在修改。”

萧瑀:“拓家酒垆水取何处?”

旺酉:“祖上对此事有记载,取白龙潭之水。青泥河有一股水来自黑风洞。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天电闪雷鸣,从黑风洞里跃出两条蛟龙,一条白色,一条黑色,分别跃入了两个深潭。白龙跃入的为白龙潭,黑龙跃入的为黑龙潭。两龙相悦时,空中会出现两道彩虹,一个球状的云团,乡民称之为“二龙戏珠”。当二龙相斗时,就会出现狂风暴雨,江水暴涨。自二龙降临青泥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祖上来青泥岭开办酒垆,得一道士指点,取白龙潭上游之水,可酿美酒。这里水一清、二甘、三净、四不干涸。据乡民口口相传,黑风洞有暗河,通西海、东海,至今没有人进去过。逢年过节,我们酒垆都要往白龙潭、黑龙潭和青泥岭下的嘉陵江倒酒祭奠江神和河神龙王。当地酒坊和百姓认为青泥岭的繁荣是神佑天成,有龙王在保佑,形成了往溪水倒酒的习俗。所以,每到清晨就会闻到淡淡的酒香。”

萧瑀:“有此等神奇?”

陈老先生:“青泥岭地处关中和巴蜀、陇上交通要冲,这里除有蜀门之险要外,更是一方神奇之地,道教、佛教都很兴盛。离此地不远的姚家山有佛像石窟和秦州麦积山石窟同建于南北朝时期,我内人和女儿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烧香敬佛。在青泥岭云游修炼道士也很多,白龙潭上方溪边有一洞,幽深隐秘,常有道士在那里栖居。”

萧瑀:“姚家山寺院香火很旺。寺院功德碑记,拓氏一家捐资甚巨,应为建寺院资金的七成以上。”

陈老先生:“萧大人精通佛学,老夫早有耳闻。”

萧瑀:“开始对佛学只是出于一种好奇与敬畏。真正信还是因姐姐引起。在开皇十五年,我姐姐晋王妃突然生了一场大病,久久不能痊愈,晋王命柳顾言致书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请求为姐姐祈福。智者大师率僧侣建坛,戒斋七日,行金光明忏,之后姐姐便痊愈,晋王十分高兴。从那时起我对佛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认为佛学应为启智之学、劝善之学、济世之学。我也常去姚家山寺院。我倡导更多的善男信女皈依佛门。你们可曾知道,在江南一带许多修桥补路、捐资助学、资助穷人的事都由佛家寺院主持进行。佛讲清静、无嗔、无痴、无欲,使人能进入一种大境界。今日与陈老先生、旺酉兄相聚,也是前世的修为和缘分,此乃冥冥之中的安排,命中注定。以后还要多关注寺院的事。”

陈老先生:“萧大人,儒、释、道都是劝人向善,做善人、做善事。我们会鼎力相助的。”

萧瑀:“青泥古道已成为佛教向巴蜀、吴楚传播的主要通道。佛教盛,国之盛,家之盛矣。”

众人点头称是。

萧瑀:“拓家酒垆这么好的酒,又有黑龙潭、白龙潭这么好的地名,路过了多少官贵、文人雅士,为什么不为酒垆起一字号和酒名呢?

旺酉:“我乃普通人家,一直用拓家酒垆。现在成了官垆,萧大人可为酒垆取一名。”

萧瑀:“陈老先生乃当朝名士,还是请陈老先生题写酒名。”

陈老先生:“萧大人九岁随萧皇后到长安,善诗文,善辩,慎思,这谁不知晓。我想萧大人不仅要取酒垆名,还要题酒名,创办的学堂也要题名,旺润的药铺也将成为学堂的一门类。这都要烦萧大人题写。”

萧瑀:“那得容我好好想想。”

陈老先生:“送萧大人到客栈歇息。”

旺润:“伯父,旺玉已给萧大人准备了上好的房间。”

青泥岭在夜色中隐去了险峻。青泥河缓缓地流淌,有的酒垆和客栈还开着门,店铺门前一盏盏灯,汇成了两排,映照着长街,在夜色中格外明亮,告诉人们青泥岭的显赫与繁荣。不时传来马的嘶叫声、犬的吠声、人的吆喝声,让人更觉得这条官道的繁忙。风吹动林海,发出的呼啸声,偶尔传来的犀牛、熊等野兽的吼声,才知这在大山深处的巴蜀之门。萧瑀一夜辗转反侧。他年轻时的风疾虽已治愈,但还不时折磨他,往事不断地闪现出来。他出生在显赫人家,父亲梁孝明帝萧岿。他九岁随姐姐即当今皇后到长安,在皇室中长大,他看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亲人在官场倾轧中含恨离世。他也在年轻时因哥哥的离去而抑郁,患风疾留下了病根。每逢天变或劳累,四肢关节酸痛。他因直面隋炀帝不要出兵高句丽而被贬河池郡。他到任后不敢懈怠。河池虽处青泥官道,但山大沟深山贼甚多,他招募乡勇,对南北两山的山贼进行剿灭,保老百姓一方平安。山贼之患消除之后,他扩编乡勇,日夜操练,因为他深知,虽然隋以来实现了大统,但各地割据立王之心并没根除,一有气候,必然东山再起。河池处关中、陇上,是入巴蜀、通吴楚之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要及早防范。他又想到旺酉一家人。从陈老先生、旺酉、旺润、旺玉身上看到了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对朝廷的大义,看到了他们的善念义举,看到了他们对乡邻和过往旅人的施舍。作为朝廷命官要始终把老百姓作为社稷之基。特别旺酉一家几代人为酿酒所付出的心血绝不是一般常人能做到的,他们虽是普通工匠,但其气节不逊于王侯、名流、雅士。

夜很深了,萧瑀才入睡,三更刚过,他再无睡意。这是三间上好的客房,半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书房,下人或随从住半间。房子的墙外面有一层圆木,墙里面是土筑起来的或土坯垒起来的,有二尺多厚,冬暖夏凉。窗子两层,外面一层木格子,糊纸,另有木头窗扇。门为一半实木、一半花格、四扇门。墙面用麦衣、土和泥,非常平整。不管是一层还是二层,地面都是一层圆木,上面再铺木板,可保持干燥。土炕、火墙用来取暖,炕沿用梨木做成,时间长了光滑红亮。炕上摆一火盆,摆一炕桌,上面放着茶罐、茶盅,客人可以煮茶。客厅上首摆一长绳床。东西两面各放四把绳床,绳床中间有长桌。长桌上方,北面墙壁上挂一中堂,为《老子出关图》。老子骑在青牛背上,目光深邃。有一副对联:“道法自然人如水厚德载物,大智若愚君似乾自强不息。”落款为陈澄波。陈澄波乃陈老先生。书法是二王的风格。

书房靠东墙有一个大书案,上面有砚台、墨锭、笔架、纸。靠北面墙面挂四条屏,为临王羲之、王献之手札。东西两面墙上,两幅水墨山水画条屏,全出自陈老先生之手。

萧瑀走出门外,打开走廊的窗子,朝远方望去,一轮明月挂在天际,青泥岭在夜幕中更显得神秘,蕴藏着太多的故事。青泥河两旁的店铺、酒垆、客栈已灯火通明,旅途之人已准备启程,从青泥岭到长举县要用整整一天时间。所以,赶路的人都要赶天刚亮就出发。这位饱读诗书、志如钢铁、心似赤金的汉子看到十折九曲、直通云天的故道,想到了人们旅途之艰难,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与艰辛,不由得动了几份柔情。他回书房,赋诗一首:

巍巍青泥白云渺,自古雄关鸟迹少。

一坛老酒凝神工,两处深潭藏龙蛟。

仗剑持卷忧社稷,慕名访贤求仙道。

九折岩峦少媚骨,明月松涛梵音绕。(www.xing528.com)

落款:“与旺酉兄青泥夜话”。

萧瑀一时兴起,按捺不住,又写了“徽酒坊”“青泥书院”,落款“萧瑀”,并署年号。为陈老先生题一幅“旷古博学”,为旺酉题一幅“精工济世”,为旺润题“故道神医”,为旺玉题“香流巴蜀”。

萧瑀将写好的字都盖上印,放在地上,走出房外。天渐渐亮了,客栈院子里很宁静。客栈的院子很大,东面是骡马店,一根根拴马桩,由于拴的时间长了,石桩子都磨出了一道道深沟。中间有一篱笆将马厩隔出,分成了东西两个院子。西面院子大而宁静、整洁。靠山有一片竹林,院子里铺着青石板,缝隙里长出嫩嫩的绿草,一条石径通向竹林深处。萧瑀信步走去。走了十来步,里面豁然开朗,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还有几株枇杷树,结了好多果子。有几棵棕树,高大挺拔。在树木稀少处围了一圈竹篱笆。篱笆里种满了海棠花。萧瑀走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长丈余、宽近六尺的清池,池中有一块平整的石头,酷似石凳,水从池底溢出。萧瑀用手掬水,温而不凉。萧瑀捧起水,漱了漱口,洗了洗脸,水质滑润。泉的另一端有长廊、木柱、木椽、茅顶,简洁质朴,长廊里有石桌、石凳、木凳。萧瑀刚坐在石凳上,陈老先生和旺酉、旺润和他的随从来了。

“萧大人,昨晚歇息可好?”旺酉问。

“昨夜无眠。旺酉兄……”萧瑀笑道。

旺酉:“我们与大人一样。”

旺酉陪萧瑀来到客房隔壁的一间房,这房子有两间。靠西边墙有一个很大的火塘,火塘上方一根藤条吊一把铜壶,下面劈柴烧得很旺。烟大部分被墙上的一个三角形烟洞吸走了,房顶被烟熏得乌黑发亮。萧瑀看了这些已明白许多,他睡的炕热热的,墙壁热热的,就是有这一塘火,排烟道也是取暖的通道。

火塘边烤着锅盔,锅盔厚半寸,大尺余。两种锅盔,一种全面,一种卷了核桃和其他调料的。旺玉在炒茶。

萧瑀:“这锅盔近乎西域一带的馕,长安也多见。”

旺酉:“萧大人,这就是我们祖上的生活方式。”

在萧瑀住房客厅。萧瑀介绍了他写的诗和题写的字。“这首诗今晨所作,给旺酉兄留作纪念。‘徽酒坊’是我给官坊起的名字。‘徽’是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之义。河池符此意也。当今圣上即位第一年,就颁布诏书:‘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复开痒序。’‘国子郡县之学。’拓家将酒垆改朝廷酒坊,吾本应由河池郡补偿,昨夜说与旺酉兄,旺酉兄执意分文不取。就建‘青泥书院’为郡县学府,由河池郡出资,陈老先生当朝名士,任‘青泥书院’学官。‘精工济世’是说明旺酉兄不仅是酒之神工,更有济世之胸怀,其人可亲,其品可敬。‘故道神医’‘香流巴蜀’为旺润贤弟药铺、旺玉酒楼题匾。请陈老先生和仁兄赐教。”

陈老先生:“甚好。”

旺酉兄妹:“谢萧大人。”

旺润:“萧大人年轻时是否得过风疾?当时病虽愈,但病根未去,遇天变、劳累都会有反应。我和兄长为大人泡药酒一坛,药丸百粒,服三月即可痊愈。”

萧瑀:“真神医也。徽酒坊之事,昨已商议,由旺酉兄执掌。所产酒之前已上奏圣上,圣上已下旨良酝署为宫廷用酒,运输等事宜由其办理。请及早选好储存酒及运酒器皿。拓家酒垆为官坊补偿之资,用于陈老先生办‘青泥书院’,由陈老先生任学官,书院除按朝廷县学设科外,另设工科、医科。工科酿酒工匠培训,由旺酉教授。医科培养郡、乡村医,由旺润教授。栗亭宝井堡河湖交错、沃野百里、物产丰富,兑山在其境内,紫荆山有百年紫荆树、百年红豆杉,乃风水聚集之地。更有海眼神泉,比此地水多柔、多甜。天河、洛河在栗亭交汇,祭河神的官方祭祀放栗亭天河、海眼神泉交汇处。青泥岭祭黑龙潭、白龙潭、嘉陵江仍以乡民祭祀为主。官祭每年举行,民间祭祀官府不做统一之规。在我任之内,我会参加官祭与民间祭祀,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白龙潭清波荡漾,一条瀑布飞流而下,潭边树木参天,几束阳光从树缝中洒下,潭中飘出扑鼻的酒香。所有酒垆不时都往潭中奠酒,潭中不时散发酒香,乡民都认为龙在呼气。萧瑀、陈老先生、旺酉、旺润焚香,拜天地、拜龙王,随后将两坛美酒缓缓倒入潭中,又在嘉陵江边、黑龙潭进行了祭祀。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与其子仁杲起兵反抗朝廷,自称“西秦霸王”。七月,薛举在金城称秦帝。攻下天水后,为夺取汉中、巴蜀,命薛仁越南攻蜀地。萧瑀对薛仁越来犯早有准备,率领军民奋起反击,身先士卒,击退薛仁越,迫使薛仁越退回天水,保住了河池一方平安。李渊派姜謇、窦轨领兵出散关,安抚陇右、汉阳等地。同年十二月,李世民率部攻击围困扶风的薛仁杲,在渭水之滨将薛仁杲打败。李世民解了扶风之围,太守萧瑀归唐。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唐王李渊即位,萧瑀拜内史令,佐天子而摄大政。

萧瑀和旺酉仅见数面,在抗薛举、归唐后离开河池。他到长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旺酉写书信一封。在信中说了两件事:其一官垆不变;其二,青泥岭书院不变。旺酉收到书信,给萧瑀专程送去两坛老酒。从唐太祖到唐太宗时期,青泥岭官垆的酒一直为宫廷御酒。贞观之治大唐国力强盛,各国使臣纷纷来朝,朝廷对酒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徽酒的规模不断扩大,宫廷御酒名扬天下。旺酉长子盛海成了父亲的主要帮手;次子盛江随叔父旺润学医,经常往来于长安、陇上;三子盛河接外公任“青泥书院”学官;还有两子回原籍。长女盛书精通文墨,替母亲整理《酿酒札记》,次女盛香给姑姑旺玉当助手,经营酒楼。

萧瑀离开河池之后,再未到过青泥岭,但他和旺酉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两家晚辈也多有来往。萧瑀将其他地方的酿酒方法回馈给旺酉。他在晋中、洛阳等地为官时,也把青泥岭官坊的酿酒之法告知属地酒坊。

萧瑀为唐太祖、唐太宗两朝重臣,但由于太过耿直,多次遭贬。贞观二十年(646年),萧瑀被贬出京师,而且朝廷还取缔了他的封邑。

萧瑀被贬商州的消息传来,拓旺酉和家人商议。

“萧大人几起几落,他都坦然应对,这次贬得甚重,何况他年事已高,令人担忧。”

长子盛海说:“我与弟弟盛江去商州看萧大人。只是外公病重,不在身边恐有不妥。”

旺酉:“你叔父、姑母在,你们去吧。萧大人对我们恩重如山,他在难处,我们理应去看望。”

盛海、盛江刚走几天,陈老先生就仙逝了。数月后,盛海、盛江从商州返回。

·萧瑀题写“徽酒坊”

盛海:“萧大人在商州尚可,他听到外公逝世的消息,很是悲伤,给外公写了一副挽联,还写了三幅中堂。”

挽联为白丝绢,上面有萧瑀苍劲的行书:

关中大儒怀仁明义经纶装沧海百代春秋,

隋唐名师劝学施教桃李满天下千古史话。

三幅中堂。第一幅为唐太宗赠萧瑀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第二幅孟浩然赠萧瑀少府诗: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

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

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

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

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

欲知清与洁,明月在澄湾。

第三幅萧瑀诗作:

三十年梦回萦绕,长忆青泥温夜话。

刀光剑影隙中问,那一日酝酒铸铧。

盛江:“萧大人说,为臣,应忠君;为民,不能忘忧国,酒坊要做得更加好,以报效朝廷。他仍关心酿酒的容器和储酒器皿,能否有其他材质的替代。他听到我们酒坊较前增十成很高兴。他还问及青泥书院及姚家山佛教寺院的续建。”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唐天宝年间,拓旺酉第五代传人有弟兄五人,依次为昌仁、昌义、昌礼、昌智、昌信;两女,长女为昌勤、次女为昌俭。昌礼掌管青泥书院,昌智在徽酒坊为师,昌信行医。

唐代在青泥岭建驿站,拓家将客栈捐出,作为官方驿站。拓家在青泥岭只有酒楼,一直由女眷经营。

拓盛海不到二十进徽酒坊,一干就干了近五十年。他的曾孙拓昌智也是十几岁就进了酒坊,也干了二十余年了。徽酒坊一百多年了,在巴蜀、吴楚、关中无人不晓。

徽酒坊的酒全部运往长安,为宫廷用酒。唐代青泥岭因险峻而名扬天下,因酒而成名镇。

唐玄宗驻跸青泥岭 察官垆赐李姓命“黄龙”

《徽县志》记载:“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长安,玄宗起驾避战乱,在陈仓改行蜀地避难,途经河池(徽县)入川。”

秦岭以北战乱蔓延,但在秦岭之南,人们并没有感觉到战争的临近,更不知道唐玄宗正沿陈仓道向河池而来,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唐玄宗和其随行在翻越大散关后,看到了和长安不同的景象,沿途并没有战争惊扰的迹象,甚至能看到老翁牧童嬉戏的情景。唐玄宗沿途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一路上惊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唐玄宗在过大散关后决定在入川的路上不事张扬,低调而行。他要亲自感受一下民风民意。唐玄宗过了凤州问侍臣:

“过故道县后,可是河池?”

“圣上,正是。”

“青泥岭在其境内,是必经之路?”

侍臣点头称是。

“传崔圆驻青泥驿。”

·青泥岭唐玄宗赐姓命“黄龙”

崔圆为剑南节度副使。崔圆预测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会入川,便提前在四川整修军备、建造宫舍,准备好一切事宜迎驾。崔圆接到侍臣宿青泥驿的通知,并未感到意外,因为唐玄宗对全国名山大川、重镇关隘了如指掌,青泥岭在唐建驿站,其规模在蜀道上名列前茅。崔圆得知唐玄宗出长安后,即到青泥岭驿站进行察看。

青泥驿是在拓家客栈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拓旺酉之子盛海在返原籍时,将其老宅捐出,现在的上等客房就是拓旺酉的厅堂和住房。在书房挂着唐初书画名家的字画,有萧瑀的四幅中堂。有名家书写的《道德经》和李白的《蜀道难》。在书架的显著位置上摆着《道德真经注》《老子道德经义疏》。

崔圆在河池接官亭迎驾。

崔圆上奏。此时,唐玄宗才得知,崔圆已在川西一带做好了准备,这让唐玄宗大为感动。崔圆在朝廷并不是位高权重之臣,但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朝廷分忧并未雨绸缪,唐玄宗也没有想到。他龙颜大悦,“世乱识忠臣”,当日拜他为宰相。

唐玄宗正午时分到青泥驿临时行宫。

唐玄宗简单用膳。

“崔爱卿,明天一早我们翻越青泥岭,沿嘉陵江水路而行。青泥岭自古雄关,萧瑀所创官坊的酒誉满长安,拓氏的酒经广传天下,果真如此吗?”

“圣上,正是。宋国公萧大人创办的徽酒坊已百余年,在创立之时,是拓家酒垆传人拓旺酉将祖上经营上百年的酒垆捐给朝廷。拓家后代一直在为官府管理。在本朝太祖时良酝署将其定为宫廷御酒一直至今。”

唐玄宗:“官垆其实就是设在青泥岭的御酒坊,此酒品质极佳。先祖开创大唐盛世,各国使者来者甚多,对此酒赞誉有加,扬我大唐国威。此酒为何叫徽酒?”

崔圆:“圣上,据传,萧大人在取徽酒坊和酒名时,也有人提出此地有白龙潭、黑龙潭,有黑白二龙的故事。可将酒坊、酒名与龙相连。萧大人说不可,龙只有圣上才能封或题,‘徽’,有山川秀美、富足之意。”

唐玄宗:“萧瑀与爱卿皆忠烈之士也。徽酒坊现在还由拓家掌管?其声望果真为关中所传?”

崔圆:“圣上,徽酒坊仍由拓家传人拓昌智为师。拓家乐善好施,行医治病,穷人分文不取。青泥书院开办百年来,为改变乡风民俗功不可没。拓氏祖上一直整理《酿酒札记》,整整装满十余间房,书稿已在民间广为传抄,在关中、巴蜀称为《酒经》。”

唐玄宗:“爱卿可与朕去徽酒垆、青泥书院?”

青泥岭并没有战争的迹象,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酒肆的叫喊声、酒令声不时入耳。有的酒肆有波斯女和胡人,充满西域风情,长安的“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酒樽”的景象在这里依然如故。

青泥书院位于青泥河西北,依山而建,松柏掩映,修竹翠绿。四合院中间有老子出关的青石雕像。刚走进院子就听见诵读《道德经》的朗朗声音。

拓昌礼及几位老师匆匆前来跪迎唐玄宗。

唐玄宗:“崔爱卿,天下之民若此,朕何忧哉?”

崔圆和拓昌礼及老师齐呼:“皇上圣明。”

唐玄宗露出笑容:“崔爱卿,不惊扰学子,去徽酒坊。”

拓昌智和数名工匠在徽酒坊迎驾。

唐玄宗指着门前的一棵树问:

“此乃何树?”

拓昌智:“圣上,是银杏树,也叫公孙树,俗称白果树。此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银杏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之说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这棵树有八个枝,是开元初年八仙所植,在嘉陵江黄沙驿一带种植更多。白龙潭上方有一个洞,‘洞有石榻,相传仙人酣此’,在南北朝时这里就有道士常栖居此洞,修道炼丹。八仙云游名山大川,慕名青泥岭,居此洞,取名栖真洞。此树现已结果多年。白果既可食又可药用。”

唐玄宗:“真神树也。”

唐玄宗走进徽酒坊,先到储酒房。这个储酒房,青石板铺地,有上千个高不到二尺的坛子,每个坛子上都有一块红布包裹,屋内非常凉。

唐玄宗:“为何如此之凉?”

拓昌智:“圣上,这土房墙很厚,冬暖夏凉,酒一放就更凉了。酒本是大寒、大热之物。”

唐玄宗:“为何用陶坛盛酒,而不用铁铜器物盛酒?”

拓昌智:“圣上,铁的器具放时间久了会生锈变味,铜器也一样。陶坛存的酒越陈越香,是什么理尚不清楚。”

唐玄宗:“酒多了如何储存?”

拓昌智:“圣上,这也是当前酿酒中的难题。特别在这大山之中,大的陶器不好运输,当地只能生产小的坛罐。既不能满足储酒之需,运输也是问题。酒全靠官府组织外运。运输中酒坛破碎酒就洒了。一直在试做便于携带,而非铁、非铜的储酒器具。”

唐玄宗:“此酒存放了多少年?”

拓昌智:“有一百多年了。”

唐玄宗:“看看那百年老酒。”拓昌智去取时,唐玄宗已上前揭去酒坛红布。坛子刚打开,已满屋生香,沁人心脾。

唐玄宗:“拿碗来。”崔圆:“圣上……”

唐玄宗:“驿站书房萧瑀诗中不是有一句‘那一日酝酒铸铧。’这句诗太好了,所有君王持剑万里风云,不都是为了老百姓能平安耕田……李太白也有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酿酒饮酒实为快事。”

越窑青瓷碗拿来,拓昌智用犀牛角打满酒。唐玄宗接碗欲喝,崔圆急忙阻拦道:“圣上……”

“崔爱卿,在这里,朕看到的是臣子的忠诚、民风的淳朴,以及对朕的爱戴。”唐玄宗说完,一饮而尽。

拓昌智说:“圣上驾临,我把祖上封存的两坛老酒拿来了,请圣上品尝。当年武贵妃娘娘经青泥岭回利州省亲,我爷爷曾送武贵妃两坛。武贵妃夸此酒乃天下极品。现此酒仅有两坛。”

崔圆打开酒坛,酒液微黄,酒香更浓。拓昌智给唐玄宗和崔圆打满酒。

唐玄宗一饮而尽:“天下有如此之琼浆。”

崔圆也一饮而尽。

在打第二碗酒时,唐玄宗:“拓昌智,朕赐你一碗酒。拓氏家族也是功臣。国之兴盛,在于君王,在于国策,在于农桑,在于工匠。工匠造物,物尽人用;工匠酿酒,酒供人饮。朕想,支撑泱泱大国的正是不知名姓的工匠与耕者也。”

拓昌智一饮而尽:“谢圣上恩赐。”

崔圆又斟满酒,唐玄宗又赐拓昌智一碗酒:“拓氏一门为民报国,心系朝廷,你曾祖创办官坊,真乃酿酒神人。拓氏乐善好施,劝学施教,教化乡民,行医济世,善名远播。开圣贤之风,倡仁人善举,为贤士亦功臣也。朕赐拓氏家族为李姓,以褒善举,以扬善名。”

李昌智跪谢。

唐玄宗安史之乱后积累的郁闷忧伤得到释放。

“李太白过青泥岭在何处饮酒?”

李昌智:“圣上,在驿站。”

唐玄宗随李昌智来到石案旁。李昌智指着像石案的石头说:“这是一块祖上读书写字的石案。武贵妃曾在此抄《心经》赠曾祖。据说李太白就是在这里边饮边吟《蜀道难》,书完倚石而眠。”

唐玄宗对崔圆、李昌智说:“朕在此处给徽酒坊题一匾额。”

唐玄宗题“御酒坊”三个大字,落款并盖上玉玺。

武贵妃抄《心经》处,李太白吟《蜀道难》,唐玄宗题“御酒坊”,一块巨石从此有了天书石的传说。

唐玄宗:“天气炎热,何处纳凉?”

李昌智说:“圣上,这有一处泉水,武贵妃回利州省亲,湿热引起皮肤病,在这泉中用我曾祖加的药沐浴痊愈。以后都叫贵妃池。在离这不远的地方有药水洞,供奉武贵妃为药水娘娘。”

唐玄宗来到贵妃池,四面翠竹掩映,海棠花格外娇艳,此景不由得勾起他对杨贵妃的思念。在临潼华清池有一池如海棠花,是唐玄宗赐杨贵妃的,民间俗称贵妃池。两个女人,一个是祖母,一个是自己的爱妃。祖母武则天是他敬仰的女中之凤,她作为女皇是颇有作为与建树的,她的无字碑更说明她对身后事的预料,可称旷古女皇。但他希望女人能远离血风腥雨的权力,有女人的贤淑。杨玉环是他宠爱的女人,天生丽质,雪肤花貌,是他情感的寄托、心理的抚慰,使他的音乐才华迸发,作了《霓裳羽衣曲》等传世佳品。但他却在歌舞升平中,“托任失人”,走上了坎坷的入川之路,杨贵妃因他而荣,因他而亡。为了皇位,他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为了巩固皇位,他赐死曾帮助过他的太平公主。他封泰山,用名相改革科举。整饬吏治,裁淘冗官滥吏,改兵制开疆拓土,倡道教,易民风。开创了“开元之治”,“四方丰稔,百姓殷富”。但权力是何等的苍白无力,他保护不了一个心爱的女人。他本想在泉水中沐浴,但触景生情,伤感难抑。

唐玄宗又来到石案前,提笔写下“贵妃池”,落款、署名,侍臣盖上玉玺。

这夜,青泥岭的月亮很皎洁,客栈有许多旅人忙碌的身影,酒肆传来阵阵酒令声,青泥岭是平安的、宁静的。唐玄宗度过了出长安后最安静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唐玄宗翻越青泥岭来到了嘉陵江边。刚登上船,只见江中飞出一条白龙,而且在船边环游,久久不愿离去,唐玄宗并没有吃惊,而是流下激动的泪水。

“圣上,为何流泪?”

唐玄宗:“这条龙我认识时间很久了,我在长安兴庆宫时,兴庆池中来了一条白龙,我经常看到它。我这次从长安离开时,曾到兴庆池去看它,对它说我要去蜀地。当时,这条白龙腾空向西南飞去。昨夜,我梦见白龙对我说:它本是青泥岭白龙潭白龙,它和我有缘,要保佑我,一直潜在兴庆池中,这次它要护我出河池界。”

唐玄宗说完,亲自拆开李昌智送他祖上封的老酒,倒入江中。崔圆、侍臣及所有随行人员跪拜。

酒香弥漫了嘉陵江,白龙振甲潜入江中。瞬间嘉陵江风平浪静,龙潜处一道形似龙的彩虹在太阳光的反射下,金光灿灿。唐玄宗说:“崔爱卿,御酒坊的酒名为黄龙,黄乃富贵、吉祥也,也应今日之兆。随行宫廷酿酒师留御酒坊,助李昌智酿酒。”

唐玄宗入川不久,李昌智御酒坊迎来了唐玄宗钦笔“黄龙”酒名。

唐玄宗走了。青泥岭雄关、河池美酒给一代帝王留下太多的感叹、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思考,也留下了好多故事。八仙树、天书石、贵妃池、栖真洞、娘娘庙的故事也一直延续着。

唐玄宗题“御酒坊”,赐拓氏李姓,命“黄龙”酒名,使青泥岭的美酒名声大振。唐后期,李家辞御酒坊酒监之职,另开作坊探求酒的酿造和酒的储存之方。李氏在河池有众多作坊,但挂李氏招牌的遍布关中、巴蜀、陇上。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剑南节度使李茂贞叛唐,率兵进犯兴州,山南节度使李道率军阻挡于青泥岭,两军相持不下,李茂贞退兵。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五月,后周凤翔节度使王景领兵取秦、凤二州。九月,后蜀派染院使王峦领兵出陈仓阻挡后周大军,王峦兵败战死。后蜀大将高彦俦与诸将商议后,退守青泥岭,河池地归后周管辖。河池在五代十国成为饱经战乱之地,李家酒坊屡遭侵扰,《酿酒札记》的半部手稿也落入略阳驻军之手。李氏虽富甲天下,但一直坚持宁静淡泊的生活,面对战乱时局,虽苦心经营,但也难以为继,悄然退出酒界,返乡隐居。有其后人隐居在栗亭海眼神泉边的村庄,隐姓埋名,行医酿酒,续写《酿酒札记》,其族亲大多仍在青泥岭开酒坊。

·青泥岭八仙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