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秦岭绵延千里,成为我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自古以来,人们把翻越秦岭,连接西安、汉中、成都的道路称为蜀道。这些道路始于周,《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秦汉之后,又在原始小道的基础上,依山傍水,凿孔架木、建成邮驿配套的驿道。目前被专家们确认的古道有:陈仓道,从宝鸡越大散关,经凤县、两当,入徽县境,翻越青泥岭,抵陕西略阳,达汉中;褒斜道,由关中眉县斜谷进山,从汉中褒谷口出山;傥骆道,由关中周至进山,至洋县傥水口出山;子午道,由西安市长安区南子午镇进山至安康石泉出山。这几条道到汉中后,由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进入四川。在所有的蜀道中,与徽县联系最为紧密的为陈仓道。
古河池东邻陕西,南望巴蜀,北接秦州。地处从陕入川和从陇入川的枢纽地带,素有“蜀川门户,入蜀咽喉”之称。
·通蜀门
徽县在历史上介于古代雍、梁二州,以及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西周时期已有“周道”循经雍州境内,故道水(今嘉陵江)而南下蜀地沟通陕川与陇蜀。“散氏盘”为西汉时期古散国文物,盘上的铭文已有“周道”字样。郦道元《水经注》记述宝鸡附近的汧水、渭水时提及附近存在着“周道谷”。据考证,周道即右道。西汉初年,在武都郡管辖下,故道水沿线设有梁泉县、故道县、河池县、嘉陵道。当时,开辟于周代的故道(陈仓道)经过古河池县境内。
·青泥岭
几条蜀道中,与徽县最为密切的是路经古河池县境内的陈仓古道,它经陕西虢镇西行至宝鸡翻越秦岭南下大散关抵达凤县,再继续南行,经故道县(今两当)至河池县城,翻青泥岭,顺嘉陵江经略阳抵达汉中,南下广元、葭萌的故道。另外,当时从陇上入川的祁山道也大都经青泥道(故道)。所以,经过徽县境内的故道,在宋代以前不仅是从陕入川的要道,也是从陇上入川便捷的要道,因此青泥岭成为故道上必须经过的天险,也成为交通枢纽,更是兵家争夺的关隘。
历朝都非常注重修路,其目的是为了征战、邮传、贸易、通政令和治天下。正因如此,在嘉陵道、青泥岭上就留下了许多故事。李白《蜀道难》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也使青泥岭闻名遐迩,人人皆知。杜甫在从栗亭赴四川,翻越青泥岭时,也留下了“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诗句。唐武元衡、元稹,宋赵汴、陆游,明杨一清、杨慎等诗人和众多的文臣武将都留下了与青泥岭有关的诗作。
青泥岭是故道上的军事重镇,成为甘、陕入川的天然屏障。
建武十一年(35年),汉虎牙大将军盖延和中郎将来歙率兵攻河池,因青泥岭的险峻而久攻不下,同年巴蜀王公孙述再次派王元领军驻守河池。汉中郎将来歙、左冯翊、盖延领军在青泥岭击破王元。公孙述遣刺客杀了来歙。刘秀命扬武将军马成接替来歙伐蜀。十一月,扬武将军马成率兵攻下青泥岭。这一场拉锯式的战争都围绕争夺青泥岭这个雄关和河池这块富庶之地而展开。青泥岭因其险峻和军事上的战略地位而名声大震。(www.xing528.com)
·青泥岭古栈道
建安二十年(215年),汉丞相曹操领兵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就是从陈仓道出兵,氐人首领窦茂凭借青泥岭天险阻挡曹军。经过激战,曹军攻陷青泥岭而取汉中,并在河池用徽酒犒劳三军。建安七子随军侍中王粲赋诗“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邸”。青泥岭的争夺战从此愈演愈烈。
三国蜀汉建兴六年至九年(228年至231年),诸葛亮出祁山伐魏,两次翻越青泥岭,经河池,出下辨,走祁山。
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陇右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占据陇西郡自称秦帝,派其子薛仁越领兵攻河池。河池郡守萧瑀领兵据险而守,击退薛仁越。同年十二月,萧瑀献河池归唐,被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唐朝在青泥岭设青泥驿,虞关设虞关驿。从唐代起,青泥岭军事重镇的地位日渐形成。
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玄宗由陈仓道入川。随其躲避战乱的有朝廷的酿酒工匠,他们留在青泥岭,为日后酿酒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后,围绕入川与守川的战争在青泥岭连绵不断。在宋代,青泥岭的军事设施及邮兵驿站也更为完备。邮兵驿马156人骑,有执事役夫30多人。青泥岭由军事重镇成为经济重镇,酿酒业很繁荣。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率兵经两当入仙人关。三月,吴玠率军在仙人关激战七天,金兵惨败。
南宋以后,随着青泥路的衰落,入川与守川的战争硝烟才逐渐散去。由此可见,青泥古道在春秋战国之前是一条民族迁徙的通道,之后成为一条征讨、贸易、文化交流的官道。
·青泥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