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统一全国以后,曾一度允许百姓开作坊酿酒,徽县的酿酒业有了较快发展。隋朝萧瑀任河池郡守期间,做了两件事,对当地酿酒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是引进水稻,在中部地区和南部山区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徽县新志》卷三《食货志》第七节《物产》中记载:“谷类二种。一种俗名饭谷,又名白米,性不黏,可煮饭,其秆柔韧,可织履;一种俗名酒谷,又名糯米,性黏,酿酒甚佳。”县志“物产”中把稻列为第一种,可见当时水稻种植面积之大。徽县气候独特,大米生长周期长,品质上好。
二是开办酒坊,在青泥岭富有影响的拓家酒垆基础上兴办官垆,聘拓旺酉为酒监,吸收宫廷酿酒技术,进行酿酒。有水稻等粮食资源的保障,又有拓氏的酿造技术,加之优越的自然环境,徽酒作坊酿出的徽酒,既不同于中原、关中地区的酒,也不同于巴蜀、陇上的酒,品质极佳,堪称酒中珍品。徽酒坊的酒被良酝署定为宫廷用酒,朝廷为将士饯行、凯旋庆典、宴请群臣和大型祭祀时都用徽酒,徽酒因此名气大振。萧瑀与拓氏在青泥岭传授酿酒知识,指导乡民酿酒。河池酿酒盛极一时,官垆酒监拓旺酉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工巨匠。拓旺酉整理的积几代人心血的《酿酒札记》被奉为“酒经”流传各地。
进入唐宋,豪饮成为时尚,酿酒成为高利行业,徽酒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特别是唐玄宗入川驻跸青泥岭,徽酒更是名扬天下。
据史载,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玄宗过陈仓,翻大散关,经青泥岭入川。由于风大雨急,嘉陵江水暴涨,唐玄宗在青泥驿驻跸。在这里,这位经历突变的皇帝,看到了百姓安居乐业和当地淳朴的民风,看到了当地官员和民众对他的拥戴,精神为之一振。在剑南节度副使崔圆的陪同下,唐玄宗察看了萧瑀和拓氏家族创办的百年酒坊及拓氏整理的《酿酒札记》,对拓氏家族乐善好施、扶弱济困、行医办学的善举大为赞赏,他饮封存百年的老酒,龙颜大悦,称赞其为天下酒中极品,当即赐拓氏家族李姓,封酒垆为“御酒坊”,钦题酒名“黄龙”。从此,青泥岭成为闻名遐迩的名酒之镇、名酒之源。在李氏御酒坊的影响下,青泥岭出现了酒肆林立、酒令声声、家家清酒幔的景象。
唐贞元时期,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在东汉水道基础上,从兴州、长举经徽县仙人关越青泥岭、过栗亭至同谷,开凿河运300里。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江运记》详细描写了徽县历史上这一最大的漕运工程。连接嘉陵江的河运与陆路古道相得益彰,更加凸显了青泥岭处于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枢纽作用。加之官方扩大设立在青泥岭的驿站等机构,使当地的酿酒业形成了几个独特的优势:及时掌握和吸纳全国各地的酿酒信息及技术;招揽优秀的酿酒人才;南北贸易交流拉动了酒的销售;过往官旅甚多,更便于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加快了徽酒的发展。青泥岭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兴盛的酿酒业成为唐宋时期重要的军事重镇、商贸重镇,也成为中国酿酒史上的一座丰碑。
·《徽县志》上的青泥山图
唐宋时期的青泥岭也是文化名镇,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由关中、陇上到巴蜀,青泥岭是必经之地,故而青泥岭在诗篇中屡屡出现。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云:“阁道苕峣上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李白的《蜀道难》云:“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杜甫在《泥功山》诗中描述了翻越青泥岭的艰辛:“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梅尧臣《送毕甥之临邛主簿杂言》云:“晓盘青泥上高烟,暮盘青泥到下泉。”张方平在《鱼关诗》序云:“青泥驿西二十里,危峦叠嶂,曰鱼关山,小亭临嘉陵江,江有石关,水从石罅迸流,鱼不可过,故以为名。春夏水大没石,鱼行无碍矣。”赵抃《过青泥岭》:“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陆游《顷岁从戎南郑屡往来南凤间暇日追怀旧游有赋》中:“城郭秦风近,村墟蜀语参。”(www.xing528.com)
南宋以后,金兵入侵,作为蜀门的青泥岭开始处于战乱之中,拒敌于蜀门之外的好多战争也在这里展开。战乱中,李氏家传的《酿酒札记》也有部分落入略阳驻军之手。特别是新开白水路,青泥岭改道,“且驿废客邸酒垆为弃物矣”,迫使青泥岭酒坊向外迁移。其中大部分迁到了栗亭宝井堡一带,也有人入川兴办酒坊。
栗亭沃野百里,稻香谷壮,境内有名山兑山、名刹北禅寺。栗亭天河流淌而过,海眼神泉旱不枯、涝不溢,常年恒温。从栗亭宝井堡乘船可直抵嘉陵江。南宋抗金名将吴玠的大本营和随军家眷三千多人就住在栗亭。李氏酒坊迁至宝井堡后隐姓埋名,新建作坊改字号为“万盛魁”,酒名不再沿用“黄龙”,仍称为“徽酒”。在李氏传人和众多作坊的努力下,宝井堡的酿酒业渐渐兴盛起来,成为河池境内新的徽酒集中产地。公元1125年,吴玠在宝井堡建官坊,寻访李氏传人为师,并尊李氏先祖李旺酉为名酒之祖,在海眼神泉之北、天河之畔,修建了酒神庙,塑李旺酉真身,面朝北禅寺,背靠万盛魁酒坊,左手持半部“酒经”,右手扶一坛御酒,每年供奉拜敬之。酒乡酒神的故事因此而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吴玠新办的官坊比民间作坊有粮食采购储运和产品运输等方面的保障,更有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对徽酒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青泥岭一角
·远通吴楚碑
公元1134年,金兀术率十多万金兵,进犯巴蜀,吴玠在仙人关据险而守。史书记载曾以酒坛退敌,吴玠终以三万之众,大败十多万金兵,大获全胜。仙人关大捷后,民众挑着酒笼,抬着酒坛,犒劳王师。饮酒器皿不够,众将士以头盔为盏,痛饮徽酒。有军士呐喊“金盔酒”,吴玠曰:“名虽响却欠雅,何不称之金徽酒,徽者,美也。”自此徽酒以金徽酒冠名与仙人关大捷一起青史留名。
南宋时,栗亭设酒税官。这一官职的设置,足以说明宋代栗亭酿酒业的繁荣。
·青泥岭一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