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酿酒业:出土的文物证明繁盛

西汉酿酒业:出土的文物证明繁盛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关镇出土的商周时期的壘·城关镇出土的西汉时期酿酒器·伏家镇出土的汉代陶罐、蒸馏器·伏家镇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龟形酒具·徽县出土的东汉绿釉酒具从徽县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各种陶器来看,大部分是酒器。其中伏家镇、泥阳镇、城关镇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青铜、扁酒壶和觯钫、罍、卣等酒具,可见其之繁盛。

西汉酿酒业:出土的文物证明繁盛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徽县永宁河和嘉陵江河谷的阳坡地带定居生活,繁衍生息,并逐步形成村落,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先民们由食生食变为食熟食,并出现剩余的食物和果品。也正是有了熟食和储存,才发现了酿酒的最关键步骤——发酵,才有后来酒的发展。在柳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南延,考古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如石斧、单耳红陶罐、刮削器等,以及酒器和谷物发酵器具,距今4000多年。

·柳林遗址

周朝时,徽县陶瓷青铜器的使用已较为普遍。从伏家镇、城关镇等地出土的陶坛和铜质钫、罍等器皿说明,周朝徽县一带的制陶业和青铜器冶炼制造就较发达,且工艺水平较高。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徽县归陇西郡管辖。当时秦人与氐、羌等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徽县地区。

徽县在古代是民族迁徙的主要通道,属于氐、羌等民族与其他民族交融的地区,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生活方式在这里交会。《徽县志》记载,徽县酿酒始于西汉。“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在古代酒之所以珍贵,祭祀、出征都要美酒,加之氐、羌好酒的生活习性,酒成为氐羌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1年),置河池县(治在县西银杏树村),隶武都郡。

·城关镇出土的商周时期的壘

·城关镇出土的西汉时期酿酒器

·伏家镇出土的汉代陶罐、蒸馏器(www.xing528.com)

·伏家镇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龟形酒具

·徽县出土的东汉绿釉酒具

从徽县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各种陶器来看,大部分是酒器。这些“盆、钵、罐、瓷、瓶、灶、甑”等,除发酵酿酒器皿外,储存、饮酒的器皿占多数。其中伏家镇、泥阳镇、城关镇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青铜、扁酒壶和觯钫、罍、卣等酒具,可见其之繁盛。出土文物中还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大口缸和锅、灶的青铜器残片,似蒸馏器甑箪,证明东汉时期徽县已有青铜器蒸馏工艺了,这比上海博物馆珍藏的青铜蒸馏器要早几百年。徽县酿酒历史悠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与其所处的交通枢纽位置和富庶的生活条件是分不开的。古河池山川秀美,气候湿润,田地广袤,雨水充沛,适宜各种生物生长,上古时期神农氏就派人在此发展农耕,因此徽县自古就有天然粮仓之美誉。青泥古道(嘉陵古道),是古蜀道陈仓道最重要的一段,是一条重要的官道,既是由陕入川的门户,也是从陇上入川的路径。东汉永初年间(107年—113年),武都太守虞诩开辟了连接嘉陵江,从青泥岭到宝井堡的水道。水路、陆路皆通,故历史上河池就有“蜀门”之称。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月,曹操大军经陈仓、大散关到河池,征服了建都在宝井堡(今徽县伏镇)以窦茂为首领的氐羌人。战后,曹军在河池休整,宴席上摆满了牛羊肉和酿制的美酒。随军侍中建安七子王粲作诗“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邸,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反映了古河池物产丰富,盛产美酒。

·徽县出土的汉代绿釉陶仓

·徽县出土的汉代绿釉陶仓

古河池酿酒坊多分布在固镇、青泥岭、宝井堡等地,比较有名的是晋末迁居青泥岭行医酿酒的秦州北拓氏,到隋炀帝大业年间,其创办的拓家酒垆已享誉关中、巴蜀和陇上。《徽县县志》记载:“白酒酿造是徽县的传统工业之一。城关伏镇大量出土的汉代酿酒、饮酒器皿说明,早在汉代,徽县先民就掌握了酿酒技术,酿制出了醇香的美酒。徽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为陇南的粮仓。丰富的粮食资源和甘甜的泉水为酿造美酒提供了物质基础,粮食制成白酒又便于长途运输,自然畅销全国各地。历史上徽县就有‘金徽县’之说,徽酒冠以‘金徽’其名由来久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