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秋天,羽柴秀吉以关白的身份颁布了惣无事令。 “惣无事”是“保证一切安然无事”的意思,禁止大名之间的私斗,换个说法,就是“私战停止令”。
这惣无事令第一号令的对象,是九州的岛津家。
当时,他们正在和九州的另一家大名大友家开战,并且将大友家压在身子底下打。
所以,压根就没鸟那个什么令的。
之所以敢如此藐视新关白,那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实力。
岛津家很强。从镰仓幕府时代掌管萨摩(鹿儿岛县)开始,一直到几百年后的幕末明治维新,只要有大事,他们多半都是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基本算得上是十处打锣九处在。同时,萨摩还一直是全日本战斗力数一数二的地方,当时就有着“萨摩出将,长州(毛利家)出相”的说法。
这份强悍,和萨摩的地理以及民风是分不开的。
萨摩,位于日本列岛中九州岛的西南边陲。
众所周知,日本一直以来就被称为“大和”,而日本人也被称为“大和民族”。日本现在是一个由单一的民族组成的国家,不过也不是说就没有少数民族了。现今仍然存在的,是生活在北海道的阿依努族,约有两万五千人,和总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和民族相比较,是不折不扣的“少数民族”。而在古代,日本的少数民族则远远要比现在的多,不仅在人口比例方面,种族数量方面亦是如此。比如说,除了北海道的阿依努族之外,还有生活在萨摩的隼人族。
隼人族的生活地域大致在萨摩和大隅两国,也就是现今的日本鹿儿岛县,而其中,居住在萨摩的隼人,被冠以“萨摩隼人”的称呼,但是并没有大隅隼人之类的说法。个中原因要从公元5世纪的时候,隼人族正式开始服从当时的中央朝廷说起。
隼人族尽管服从了中央,但是一直非常不稳定,拒绝纳贡之类的那是家常便饭,叛乱造反也是频频发生。这倒也怪不得他们:萨摩大隅两国本来位置就偏僻,土地的成分主要也都是火山灰,种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见得能吃饱,还指望他给你纳粮吗?既然你要逼着他们纳粮,他们就会反抗。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并非没有道理。长期生活在贫瘠的土地和压迫中的隼人,个个勇猛彪悍以一当十,一时间地方官员的剿灭军还真拿他们没办法。不过这些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所以也就睁眼闭眼权当没发生过了。
一直到了几百年后的天武四年(700年),发生了一件惊动上下的事情:当时日本和中国的交流已经开始逐渐变得频繁了,从公元630年开始一直到650年,日本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当时的路线是从日本的九州岛北部出发,经过朝鲜半岛再到中国的辽东半岛再到山东的登州,不过后来朝鲜国内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这条路线不能利用,日本人也没办法,只能换一条路线走。朝廷想来想去,选中了九州南部为出发点,不过谁对那里都不熟悉,怎么办?考察呗,于是朝廷组织了一支名字叫“觅国使”的考察队,于天武四年(700年)来到了大隅国,准备进行考察。
中央来的、大和民族的官员,面对的是一群未开化的生番,我想骄傲的心情绝对不可能没有。
其实有骄傲的心情我们也能理解,可是你不能表现出来,就算要表现出来你也不能当着隼人的面表现出来啊。
可最终还是表现出来了,当着强悍的隼人民族的面,他们表现出了那无知无畏的骄傲,结果一干人等被手执各种武器的隼人族给围住了。(www.xing528.com)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时候再摆出中央大员的威风来压别人确实不合时宜,只能磕头如捣蒜地说: “隼人爷爷饶命!”
隼人爷爷胸怀大脾气直,看你这么个孙子法实在也不忍心下刀子,算了吧,放了你吧。
不过这群官员真不是东西,一考察完回了家,立刻就告黑状,内容自然不外乎什么隼人民风彪悍,对我政府颇有不服之心,长此以往必将谋反云云。朝廷自然知道这群生番连大隅外面是什么都不知道,谋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不过还是决定有所行动。因为既然选择的遣唐使的新起点在大隅国,那么必然要彻底地平定那里。
大宝二年(702年),日本派遣了第二批遣唐使。出发的地点是九州西南部的坊津,经由西南诸岛穿越中国的东海然后到达苏州进入中国大陆,这条被称为南岛航线的路线,一直走了五十年。
同年八月,大宝二年(702年),分出了日向国的一部分土地,设立了唱更国。所谓“唱更”,是守护边境的意思。唱更国,数年后改名为萨麻国,一直到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才被叫作萨摩国。设立此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对西南边陲的统治,也就是以隼制隼的政策。
和铜六年(713年),将当时相对先进的丰前国的五千人迁入大隅,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制约,一方面则是为了推行当时实行的新制度——班田收授制:这是一个非常详细,讲究如何纳税的制度。
要知道大隅这个地方本来就穷,纳税也弄不来多少米,还会减少当地隼人自己的口粮,所以他们基本是不怎么纳税的。当地的官员也睁只眼闭只眼,反正自己的粮饷是朝廷发放的,和我无关。可是现在一旦制度化了,那你还就非纳不可了,不管你收入多少,都要按照比例拿出一部分交公,就算你今年收入是一粒米,也要掰成两半送一半去中央。一时间隼人和政府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
矛盾终于在养老四年(720年)二月激化了:中央接到报告,说大隅的地方行政官员阳侯使麻吕被当地住民给杀了。朝廷立刻任命大伴旅人为征隼大将军,率领一万多大军征讨大隅,部队集结在九州东西两侧分别进攻。隼人则聚集了数千人分别守在七个据点抵抗,这七个据点后来被称为“隼人七城”。
隼人确实能打。面对十倍于己的大军,他们整整坚持到了第二年的七月才宣告失败。
朝廷见识到了隼人的威力,决定实行怀柔政策。
政策分两步走:第一,将大隅的隼人如数送到京城附近,作为宫廷的守护或者相扑艺人安置下来,并且设立了隼人司这个官职来统一管理;第二,那个征税制度也暂缓实行了,一直整整延缓了八十年。
从此之后,大隅的隼人基本上全都背井离乡了。九州西南的隼人,以萨摩的隼人占绝大多数,所以,萨摩隼人这个称呼也就流传了下来。
就这样,萨摩隼人作为九州西南部的幸存者,在萨摩以及周边地区祖祖代代地生活了下来。虽然中央朝廷时不时地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动,但是总的来说,和隼人们没什么关系。而隼人们在此期间,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可以大书一笔的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