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上沅将莎剧作为研究材料,运用现代剧场艺术的诸种手段,试图勾连起“写实”与“写意”的双峰,为实验“国剧”的标准探索种种新路径。那么他的努力是否有收获呢?社会对国立剧专的一系列莎剧评价如何,又指出何种问题呢?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国立剧专的这四台莎剧演出均受到了观众极大的欢迎,部分莎剧在原定演出场次过后还应观众的要求加演。1937年版《威尼斯商人》公演了8场,根据《国立戏剧学校第十三届公演册》记载,原定演出为5场,后又加演了3场[54];《奥赛罗》因为在战时,所以仅作为劳军慰问公演了5场[55],却轰动了山城重庆;《哈姆雷特》先是在江安大成殿演出,因获得成功,又受邀前往重庆国泰大戏院进行公演,在原定的6场演出连日客满后又应邀加演了4场,前后总计演出了约14场[56];1948年版的《威尼斯商人》目前没有找到明确的公演场次,但据陈奇回忆,大约有九、十场,观众也很多。很多观众都从外地赶来看国立剧专的莎翁戏,在看完1937年版《威尼斯商人》后一位专从上海赶来看戏的观众称“此间《威尼斯商人》较之海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高明远甚”[57]。而《奥赛罗》的演出更是吸引了远在成都的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的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赵丹、白杨等赶来看戏,不仅对整个演出十分欣赏,而且邀请扮演苔斯狄蒙娜的凌琯如、扮演亚哥的石羽等四位同学加入上海“业实”[58]。而在偏僻、闭塞的县城江安,《哈姆雷特》依然能得到江安观众的欢迎,场场爆满,连余上沅都情不自禁地对焦菊隐说“Full House”,两人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59]。莎剧演出能在当时的中国获得那么多观众的支持应该说是相当难得,说明演出总体还是成功的。
从剧评来看,观众普遍对这几出莎剧的导演处理、舞台设计、演员表演、台词念白、音乐歌曲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称“莎士比亚的剧,距离这长久的时间,而且在辽远的风俗人情绝对不同的我国搬上舞台,能得着这样的成绩,确是难得”[60]。同时,他们都能被演出中传达出来的情感打动,也能对演出主题做出自己的解读,尤其是观众们普遍对《威尼斯商人》一剧中的夏洛克抱以同情性的理解,“内容方面,与其说是一出罗曼蒂克的喜剧,毋宁说是一出悲喜剧,甚至于简介的说——这是一出描摹人性的悲剧。……像夏洛克,才正真是全剧中值得我们去同情他的主要角色”[61],“犹太人何辜,竟受统治的异国人的歧视?其实这些公爵老爷们还不是驱使着奴隶们而不给他们公道吗”[62],似乎达到了余上沅所说的戏剧“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的目的,并起到了社会教育的作用。
然而,也有观众提出了演出的不足之处,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对服化,尤其是化妆提出了一些质疑。有观众指出,演出刚开始一眼望去,觉得舞台上的化妆、服饰,以及演员的表情,无一不嫌生硬[63];《纽约日报》的剧评则指出:“如何使中国演员们装扮成中世纪的丹麦人或者说英国演员实在是一个大工程。最大的挑战是鼻子的形状,为此国泰的演员们戴上奇怪的假鼻子,看起来都略微惊悚。……中国演员的体型又减弱了高耸着的鼻子的效果。结果,他们看起来就像来自火星的机器人一样的奇怪的新新人类。”[64]余上沅、焦菊隐等尽管追求写意的舞台空间,然而对服装、化妆的考虑却仍然以“写实”为主,并且以莎剧时代的流行风尚进行造型设计,力图让演员在舞台上变成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人。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受了现代剧场艺术的代表人物戈登·克雷与赖因哈特很大影响的缘故,“戈登克雷与赖因哈特,都是最考究服饰的。……他们的背景都是具中立性的,大部分的美,全靠服饰(此外不提光影、动作、姿势、音乐)”[65]。尽管余上沅、焦菊隐苦心研究莎剧服饰,也得到了观众的一些好评,“‘团圆’一场,单看色调之美丽调和,观者几疑自己不是在十丈红尘的人海里了”[66],然而西式服饰必也要配上西式妆容才显得对称,而对于身形面貌与西方人迥异的中国演员来说就显得有些勉强了,观众难免会有些跳戏。李乃忱也说过因为这些学生演员与剧中的生活距离太大,寻求“神似”的自我感觉受到局限,演不出外国味儿,于是就更突出自身弱点:短腿,大屁股,没有外国人的“帅”劲[67]。其实,余上沅本人曾说过,他更推崇的是不靠写实的化妆,而观众一看即知其为谁,由内而外的表演艺术[68],但尽管有这样的识见,他在莎剧实践的服化设计中却尚未完全摆脱“写实”的诱惑。
第二,对演出“流利性”的质疑。有观众提出“第一幕共六场,每场之间的停顿时间过长或者古例使然不得不尔,但为使剧力连贯起见,拙见还是把时间缩短一点好”[69];也有观众抱怨,演出晚上九点左右开始,“到了十一点十五分都还未到‘捕鼠’(剧中剧)的场面。估计挖坟刨尸的场景得等到凌晨一点了吧”。[70]演出不够流利、演出时间过长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莎剧演出的普遍问题,一方面当时的导演都尽可能忠于原著,不对文本进行过多删改;另一方面也因为写实舞台上常常遇见换景的麻烦。焦菊隐也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莎士比亚编剧技巧的许多特点中,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流利’。换言之,就是戏剧动作的波动,和幕与幕间,景与景间的联系极为舒畅,好似一道溪水,虽然经过高坡低涧,乱草嶙石,可是永远奔腾得那样自在轻快”[71],而他们对写意空间的探索也正是为莎剧在现代剧场中的“流利”寻找可能。尽管已将剧本顺序重新调整,且将舞台实景不断简化,用上大量布幔等方便更换的软景,且通过反复操练,尽可能将每场换景时间控制到最短[72],可从观众反馈来看,尚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可见他们对莎剧舞台“写意空间”的探索尚在路上,还未达到成熟。
然而,总体看来,余上沅与国立剧专的同事们在莎剧实践中一直尝试在“写实”与“写意”的双峰间建构一座桥梁,不但在对剧本的“人性化”解读方面,他们让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帮助演员更准确地把握台词中的情感与韵味,找到合适的动作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呈现真实的表演;而且在对写意的舞台空间以及融乐、歌、舞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的大胆探索上,余上沅等都表现出了中国现代戏剧先锋的风貌,其莎剧实践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也让我们终于可以看见那个一直存在余上沅心中的“国剧”的样貌。
【注释】
[1]余上沅.《国剧运动》序[A].国剧运动[C].上海:新月书店,1927:10.
[2]向培良.论国剧运动[A].余上沅研究专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160.
[3]国立戏剧学校成立于1935年,初作为实施中等教育的戏剧学校,后于1940年成为高等教育机构,更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该校从1935年一直延续到1949年。
[4]余上沅.翻译莎士比亚[A].余上沅戏剧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231.
[5]孙歌.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前言[A].转引自许纪霖、罗岗等著.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33—334.
[6]余上沅.我们为什么公演莎氏剧[N].中央日报,1937—06—18.
[7]余上沅.现在纽约的赖因哈特[A].余上沅戏剧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101.
[8]此处“戏剧学”在英语中为“Theatre Studies”,区别于以往的“Study of Drama”,在当时的语境中,“Study of Drama”更偏向于戏剧文学、戏剧史、戏剧批评等,而“Theatre Studies”则除了传统的戏剧学习以外,也教授现代剧场艺术中的各种技艺,如舞台灯光、服装设计、发音术、表演等。参见Christopher B.Balme.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Stud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11。
[9]余上沅说“旧戏的格律空洞最大的原因,在剧本内容上面。……不过要免除流入空洞的危险,要使它充实丰富,我们不应该抹煞内容罢了”,参见余上沅.旧戏评价[A].国剧运动[C].上海:新月书店,1927:201.
[10]余上沅.旧戏评价[A].国剧运动[C].上海:新月书店,1927:201.
[11]余上沅.国剧[A].余上沅研究专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77.
[12]余上沅.怎样欣赏戏剧[N].播音教育月刊,1936.
[13]余上沅.《国剧运动》序[A].国剧运动[C].上海:新月书店,1927:3.
[14]闻一多.戏剧的歧途[A].国剧运动[C].上海:新月书店,1927:59.
[15]例如,1937年6月16日在《新京日报》上开辟专栏,发表四篇文章,分别是《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余师龙)、《介绍〈威尼斯商人〉》(何德璋)、《〈威尼斯商人)本事》(夏易初)、《〈威尼斯商人〉的意义》(王澧泉);1938年6月20日,重庆的《时事新报》专辟《国立剧校介绍莎氏剧〈奥赛罗〉专页》,刊登了《关于〈奥赛罗〉的演出》(余上沅)、《〈奥赛罗〉中的性格描写》(王思曾);1938年7月1日、2日,重庆《商务日报》也辟《国立戏剧学校毕业劳军公演特刊》,刊登《黑将军〈奥赛罗〉的作者莎士比亚》(张逸生)、《德斯底蒙娜死得冤枉》(琬如)、《莎士比亚与观众》(郭蓝田)、《黑将军〈奥赛罗)的作者莎士比亚(续)》(张逸生);1938年7月2日,《新民报》刊登四篇文章:《关于(奥赛罗〉的演出》(余上沅)、《莎士比亚的真面目》(徐仲年)、《〈奥赛罗(黑将军)〉本事》(王思曾)、《谈奥赛罗口中的几句话》(伍蠡甫)、《〈奥赛罗(黑将军)剧中的亚高〉》(万长达);1938年7月3日《国民公报》刊登四篇文章:《关于〈奥赛罗〉的演出》(余上沅)、《莎士比亚的作品及生平》(常任侠)、《(奥赛罗〉故事的来源及其特征》(梁实秋)、《泰因的几句何莎氏有关的话》(李青崖)。转引自段绪懿.国立戏剧学校(1935—193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214—218.
[16]余上沅.我们一年半以来的工作[A].余上沅研究专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115—116.
[17]梁实秋.《威尼斯商人》的意义[N].大公报·文艺副刊(天津版),1934—07—04.
[18]其良.夏洛克[N].中央日报,1937—06—19.
[19]何德璋.介绍威尼斯商人[N].新京日报,1937—06—16.
[20]王思曾.《奥赛罗》中的性格描写[N].时事新报,1938—06—20.
[21]其良.夏洛克[N].中央日报,1937—06—19.
[22]Wieeiam Hoatitt.哈姆雷特[N].梅子译.中央日报,1943—12—20.
[23]焦菊隐.关于《哈姆雷特》[A].焦菊隐文集(2)[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167.
[24]梁实秋.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J].戏剧时代,1937,1(3),此文为梁实秋在国立戏剧学校的演讲稿。
[25]余上沅.论表演艺术[A].戏剧论集[C].北京:文化学社,1927:193.
[26]余上沅.再论表演艺术[A].余上沅戏剧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187.
[27]余上沅.杜丝的艺术[A].余上沅戏剧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128.
[28]余上沅.我们为什么公演莎氏剧[N].中央日报,1937—06—18.
[29]对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生陈奇的采访,2017年6月28日。
[30]持平.剧校的《威尼斯商人》——不是批评[N].扶轮日报,1937—06—15.
[31]罗伯.戏剧学校公演《威尼斯商人》观后[N].扶轮日报,1937—06—19.
[32]余上沅.我们为什么公演莎氏剧[N].中央日报,1937—06—18.
[33]对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生陈奇的采访,2017年6月28日。陈奇曾在1948年的《威尼斯商人》中扮演女主角鲍西亚。(www.xing528.com)
[34]叶子.怀念我的老搭档张树藩——一颗早年陨落的星[A].李乃忱.国立剧专史料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497.
[35]持平.剧校的《威尼斯商人》——不是批评[N].扶轮日报,1937—06—15.
[36]余上沅.旧戏评价[A].国剧运动[C].上海:新月书店,1927:198.
[37]参见余上沅.旧戏评价[A].国剧运动[C].上海:新月书店,1927:196;另可参见余上沅.关于布景的一点意见[A].余上沅戏剧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94—96.
[38]余上沅.我们为什么公演莎氏剧[N].中央日报,1937—06—18.
[39]在梁实秋翻译的《威尼斯商人》中,具体幕次、场景如下:第一幕:第一景威尼斯一街道、第二景贝尔蒙波西亚家中一室、第三景威尼斯一公众场所;第二幕:第一景贝尔蒙波西亚家中一室、第二景威尼斯一街道、第三景同前夏洛克家中一室、第四景同前一街市、第五景同前夏洛克住宅前、第六景同前第七景贝尔蒙波西亚家中一室、第八景威尼斯街道;第三幕:第一景威尼斯街道、第二景波西亚家中一室、第三景威尼斯一街道、第四景贝尔蒙波西亚家中一室、第五景同前花园里;第四幕:第一景威尼斯法庭、第二景同前街道;第五幕:第一景贝尔蒙波西亚家门前大路。参见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梁实秋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0]达波.莎士比亚剧作的上演[N].中央日报,1937—06—18.
[41]参见国立戏剧学校1937年6月编印的《国立戏剧学校第十三届公演册》。
[42]秋.介绍国立戏剧学校公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N].新中华报,1937—06—20.
[43]《威尼斯商人》先睹记[N].朝报,1937—06—17.
[44]一行.昨晚工余联欢社《威尼斯商人》观后[N].扶轮日报,1937—06—19.
[45]凌琯如.毕业公演《奥赛罗》前后[A].李乃忱.国立剧专史料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563.
[46]参见徐里.“十四年”中的四十年代[A].剧专十四年[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205;另参见李乃忱.国立剧专三进山城——海为龙世界[A].李乃忱.国立剧专史料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896.
[47]余上沅.《从军乐》后记[A].余上沅戏剧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252—253.
[48]余上沅.旧戏评价[A].国剧运动[C].上海:新月书店,1927:197.
[49]玲梅.《威尼斯商人》观感[NJ.扶轮日报,1937—06—16.
[50]参见张定和为国立剧专演出话剧所作插曲选,李乃忱.国立剧专史料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332,335.
[51]莎翁名剧《奥赛罗》试演别记[N].时事新报,1938—06—13.
[52]凌琯如.毕业公演《奥赛罗》前后[A].李乃忱.国立剧专史料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562.
[53]莎翁名剧《奥赛罗》试演别记[N].时事新报,1938—06—13.
[54]据《国立戏剧学校第十三届公演册》记载,《威尼斯商人》第一轮演出时间为1937年6月18、19、20、21日晚以及20日日场。后根据《中央日报》广告,该剧又于6月26日、27日晚以及27日日场做最后三次公演,地点为香铺营中正堂,参见剧校今再公演《威尼斯商人》、《伪君子》日内上演[N].中央日报,1937—06—27.
[55]《奥赛罗》公演时间为1938年7月1—4日晚以及3日日场,地点为重庆国泰大戏院。
[56]《哈姆雷特》于1942年6月5—7日在江安孔庙进行毕业公演,后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附属剧团的名义于11月17日赴重庆黄家垭口的实验剧场演出;并于12月9—18日赴重庆国泰大戏院演出。
[57]这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应为同在1937年上演的章泯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参见一行.昨晚工余联欢社《威尼斯商人》观后[N].扶轮日报,1937—06—19.
[58]石羽.忆《奥赛罗》在中国首演[A].李乃忱.国立剧专史料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543.
[59]徐里.“十四年”中的四十年代[A].剧专十四年[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206.
[60]持平.剧校的《威尼斯商人》——不是批评[N].扶轮日报,1937—06—15.
[61]玲梅.《威尼斯商人》观感[N].扶轮日报,1937—06—16.
[62]一行.昨晚工余联欢社《威尼斯商人》观后[N].扶轮日报,1937—06—19.
[63]一行.昨晚工余联欢社《威尼斯商人》观后[N].扶轮日报,1937—06—19.
[64]参见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的剧评《重庆国泰大戏院的〈哈姆雷特〉,仍未做好向百老汇进军的准备》,转引自濑户宏.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M].陈凌虹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195.
[65]余上沅.服饰与道具[A].余上沅戏剧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98.
[66]一行.昨晚工余联欢社《威尼斯商人》观后[N].扶轮日报,1937—06—19.
[67]李乃忱.国立剧专三进山城——海为龙世界[A].李乃忱.国立剧专史料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896.
[68]余上沅.论表演艺术[A].戏剧论集[C].北京:文化学社,1927:194.
[69]一行.昨晚工余联欢社《威尼斯商人》观后[N].扶轮日报,1937—06—19.
[70]参见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的剧评《重庆国泰大戏院的〈哈姆雷特〉,仍未做好向百老汇进军的准备》,转引自濑户宏.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M].陈凌虹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196.
[71]焦菊隐.关于《哈姆雷特》的演出[A].李乃忱.国立剧专史料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326.
[72]据徐里回忆,《哈姆雷特》的换景由焦菊隐一行负责排幕间抢景,最长的才两分钟,最快的仅两秒。参见徐里.“十四年”中的四十年代[A].剧专十四年[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2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