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戏剧影视艺术学院(1995年获此名)在教学体制上迎来了一系列变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机构都发生了改变。这一变革持续了十多年,期间也吸收采纳了不少由欧盟制定的教育法规。过去50年来,戏剧学学生要通过五年的研究学习方可获得学术硕士学位。而如今,他们可以通过四年的学习获得一个学士学位,如果想要继续攻读硕士的话,那么就再增加一年学习时间。只有博士学位的学制要求没有发生变化:年满三年。
对管理相关学科“敞开大门”是戏剧学专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变化,这使其名称有所改变:它变成了戏剧研究(Theatre Studies)和戏剧管理(Theatre Management)。戏剧批评因此逐渐丧失了作为主要学科的地位,实际上这也反映了近30年里批评在全国媒体范围中普遍失势。戏剧学最初设有“文本分析”与“表演分析”两大方向,如今加入“戏剧流派批评”这一新支。随后,同所有其他专业一样,戏剧学的课程被分成了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学生根据学分需要选取个人的课程。
课程上这些的改革拓宽了学科自身的范围——这是改革带来的好处即它所做的“加法”。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以往的必修课程如电影史论、美术、音乐等要么成了选修课要么就干脆从课程中消失。这导致该专业曾引以为傲的文化广度被缩小。此外,这种范围上的拓展造成学生要参加的考试骤然增加(比如每个学期末)到10到14门,这无疑对学生的备考有一定负面影响。(www.xing528.com)
另一个发展趋势表现在表演和导演课程以及上述参与专业剧院排练的重要性逐渐降低。有时候学生即便被鼓励或是主动感兴趣参与,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及谋生的需要也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参与排练全程了——在保加利亚,排练一般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我看来,这种变革最大的缺点在于打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即理论取代了实践——这不仅发生在能够获取知识的戏剧“厨房”(剧院)领域同时也出现在创意写作的领域。我认为这是整个学术界的普遍现象,我敢说,这种“理论与戏剧的对弈”在戏剧学术界上并不是首次出现(比如法国新古典主义,以及英国17世纪与18世纪对其做出的抵抗)。实际上,前面提到的NATF对于戏剧学专业的原有文化广度被缩小也可被视为变革中的缺陷,因为这使得人们对戏剧的关注变得过于狭隘。也就是说,对戏剧的研究不再充分考虑戏剧是现实的一部分这一事实,而是单纯为理解、模仿、想当然地改善舞台之外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