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本相先生主编的《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本)》于2016年5月正式出版,该书的问世是2016年本学科内不能忽略的重要学术成果,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土话剧通史写作的学术高度。该书出版后,在本学科领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众多戏剧家、学者对本书都表示高度肯定。2016年9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本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先生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并抓住了本书写作的特色:“将话剧史写成一部话剧的艺术史,是这部戏剧史最突出的成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戏剧导演王晓鹰从艺术实践的角度肯定了该书的价值:“对于学者而言,这部书是学术研究对象,对于我们创作者而言,则是一个从纵向来观照我们今天在整个中国话剧发展史中的位置的参照”,“能帮助我们动态地看清我们在做些什么”。2016年11月《艺术评论》杂志为该书特别策划专栏,刊发本书序言及相关书评。
该书共计九卷三百五十多万字,写作的时间范围从19世纪末至今,地域上则囊括了过去话剧史写作通常少写甚至不写的港、澳、台话剧。第一卷主要论述了早期话剧发展历程,第二、三、四、五卷分别论述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和建国后至“文革”结束的话剧历史,第六卷主要关注“文革”之后至今的话剧面貌,七、八、九卷分别论述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话剧发展概况。如刘厚生先生所言,该书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填补了话剧通史写作中长期以来表导演等舞台艺术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中国话剧作为舞台艺术的发展面貌。新时期以前的话剧演出大多没有影像记录,编写者通过翔实的材料竭力克服了这一障碍,对于本土学者进行话剧舞台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线索,同时也具有方法论层面的价值。而在戏剧文学与戏剧运动的论述,由于该书吸收借鉴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也有不少新观点、新发现。如第一卷中就西方戏剧如何传入日本,被日本“接受”,继而被中国二次接受单独开设一编,通过几个个案的分析具体的剖析了早期话剧以日本为中介对西方戏剧的接受过程,这在过去的话剧史中几乎是很少提到的。作为一套极具分量的话剧史著,该书的出版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www.xing528.com)
除了话剧通史之外,不少专题史和断代史的研究也颇为引人注目。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舞台美术的研究在本年度集中出现了一些成果包括上海戏剧学院和南京大学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和浙江大学胡志毅的《论新中国十七年的话剧舞台美术》[13]专题论文。上海戏剧学院石昊的《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1949—1966)》和南京大学邓良的《负重的幻象——十七年舞台美术的体系化现象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建国后十七年的舞台美术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前者聚焦于舞台设计,偏重技术与审美层面的探索,后者则将包括灯光、人物造型等广义的舞台美术部门也纳入研究视域内,借助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建国后十七年的舞台美术做出了富有新意的理论阐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