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蓬勃发展之下,新时期以来戏剧研究中个案研究开始兴起并逐步深入。个案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传统的(剧)作家作品研究、新兴的舞台艺术家研究、即时的戏剧现象研究。
新时期之初,早先在作家作品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是对老一代剧作家如曹禺、田汉、夏衍等人的研究。其中田本相、曹树钧、朱栋霖、马俊山等老一辈学者的曹禺研究、董健的田汉研究、黄会林、陈坚的夏衍研究都堪称本学科内剧作家研究的奠基之作,且由于老一辈学者知识背景、学科平台的差异,这些研究专著也显示出不同的研究风格和路径,为青年学者在本领域研究的延伸与拓展提供了基石与范本性质的参考。仅以曹禺为例,田本相从鲁迅研究转入曹禺研究,在其鲁迅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视角也成为其解读曹禺作品的“前理解”。尽管“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价值,但在刚刚跨过文化严冬的80年代就以此作为评价和解读作品的价值取向所著的《曹禺剧作论》,显示了中国戏剧学者的理论勇气和锐气。在曹禺研究中另一位重要学者是朱栋霖,朱栋霖师从著名戏剧学者陈瘦竹先生,而陈瘦竹先生的戏剧研究以横跨中外的宏观视野而闻名,朱栋霖的曹禺研究继承、延续和发展了陈瘦竹这一风格,偏重于在中外比较中对曹禺作品的美学成就及缺陷进行考量。马俊山所著《曹禺:历史的突进与回旋》也是曹禺研究中一部很有分量的专著,该书从演剧职业化的背景阐释了“曹禺现象”在中国话剧史发生的必然性。曹树钧立足于“学院派”的教育背景,主要关注曹禺剧作的舞台生命力,他所著的《曹禺剧作演出史》在曹禺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是研究曹禺剧作舞台呈现的重要文献。
新时期以来,随着演出形态的多元,戏剧学也面临着转型之痒,将戏剧研究局限于剧作家研究和剧本研究已经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原本偏重文学性研究的戏剧学开始了自发的转型。在话剧舞台艺术研究中,对导演艺术家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值得关注。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现象是,老一辈学者相对而言更为关注、肯定和认同王晓鹰、查明哲、任鸣等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导演群,而青年学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上更倾向于选择孟京辉、林兆华等带有先锋性的导演作为研究对象。在众多研究成果中,顾春芳的《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和吴戈的《中国内地新时期话剧导演研究》较有代表性,两书都以导演艺术家作为章节划分的基本单位,从演出文本出发梳理导演创作的个性和风格。但整体上,由于话剧演出的现场性和不可重复性,戏剧的舞台艺术研究层面相较于作家作品研究依然薄弱。舞台艺术研究想要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既在客观上需要相关机构提供帮助(如开放更多演出视频资源、建立视频资源库等),同时也需要戏剧学者能够在把握舞台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上对演剧艺术进行研究,而不止于停留在现象描述这一层面。(www.xing528.com)
除了作家作品和舞台艺术家的研究之外,即时的戏剧现象也进入了学者的视野。“小剧场戏剧”“先锋戏剧”“实验戏剧”是本学科长期关注的课题,其中代表著作如:吴保和的《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汤逸佩的《叙事者的舞台——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变革》、厉震林的《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与陈吉德的《中国当代先锋戏剧(1979—2000)》。近些年来,戏剧的跨文体改编、戏剧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多媒体运用的可能与限度等问题开始在学科内引起广泛关注,但大多数成果都是围绕个案的阐发,学理性和系统性有待深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也将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增长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