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研究戏剧理论的国际视域

深入研究戏剧理论的国际视域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戏剧理论研究的大规模展开是自80年代开始的。胡妙胜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戏剧空间,他借助西方符号学和以阿庇亚为代表的现代舞台设计美学研究成果就戏剧空间这一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新时期以来戏剧理论研究的另一脉集中于综合类大学,以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为代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现代戏剧是‘人的戏剧’”这一理论命题,对中国戏剧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深入研究戏剧理论的国际视域

中国戏剧理论研究的大规模展开是自80年代开始的。在戏剧危机和戏剧观大讨论的学科背景下,中国戏剧学者就戏剧理论的不同层面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其中影响较大的如谭霈生先生的《论戏剧性》,该书在吸收、借鉴国外戏剧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80年代戏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情境本体论”:只有情境才是戏剧内部稳定的形式结构,才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情境是动作、悬念与冲突的基础和条件。

谭霈生先生的“情境说”更侧重于戏剧文学理论,而以胡妙胜先生和徐晓钟先生为代表的另一批学者则聚焦于舞台艺术理论。徐晓钟和胡妙胜两位先生既从事理论研究,同时在戏剧舞台实践、戏剧教育上也颇有建树,这一学科背景直接影响了他们从舞台实践出发的研究思维。

胡妙胜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戏剧空间,他借助西方符号学和以阿庇亚为代表的现代舞台设计美学研究成果就戏剧空间这一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提出舞台空间的本性在于容纳表演者,组织戏剧行动,这是针对当时普遍盛行的强调装饰性的写实舞台而提出的。这一观念对于戏剧空间设计思维的解放是空前的,其成果主要集中于《充满符号的戏剧空间》《阅读空间——舞台设计美学》《演剧符号学》,代表作品如《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徐晓钟对舞台艺术理论的思考是在其实践中逐步深入的,其思考成果集中收入《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新时期导演艺术》一书。新时期以来,徐晓钟执导的较有代表性的剧目如《麦克白斯》《培尔·金特》《桑树坪纪事》《浮士德》等,在这些剧目中他逐步深入地探索和践行着个人的创作观念与美学追求,他主张“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即: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有分析地吸收外国现代一切有价值的成果,概言之即从传统的“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这也是徐晓钟对80年代导演艺术发展变化总趋势的归纳与总结。除此之外,徐晓钟为中国的专业戏剧教育也做出了极大贡献,他的学生如王晓鹰、查明哲等人都还活跃在舞台实践的第一线,延续并深化着关于“表现美学”的探索。(www.xing528.com)

新时期以来戏剧理论研究的另一脉集中于综合类大学,以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为代表。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侧重从舞台艺术出发来研讨戏剧理论问题的路径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戏剧研究强调借助交叉学科的优势,从基本概念出发,基于本质主义的立场,以逻辑层面的“真”来探究戏剧理论问题。

南京大学董健先生是这一学脉最具代表性的学者。董健先生的理论研究从对中国戏剧的历时性考察出发,对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做出了富有见识的宏观判断与思考,对当代戏剧文化的病态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彰显了文化学者在戏剧研究中的独特风采。董健先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戏剧艺术的现代化,他认为中国文化目前仍处于“前现代”至“现代”的过渡期,所以“走向现代”仍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戏剧仍应担起启蒙的文化使命。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现代戏剧是‘人的戏剧’”这一理论命题,对中国戏剧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启蒙与戏剧》《启蒙、文学与戏剧》《戏剧与时代》等著作中,2015年出版的《董健文集》集中收录了他的重要学术成果。

新世纪以来,厦门大学在戏剧学学科建设上也颇为值得关注。厦门大学的戏剧研究凭借人文学院的“大文科”学科背景,长于理论的思辨与精深。其中周宁的比较戏剧研究、陈世雄的外国戏剧(尤其是苏俄戏剧)研究、苏琼的女性戏剧研究都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