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构美国风格:从国际视域探讨戏剧学

重构美国风格:从国际视域探讨戏剧学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华盛顿大学表演学教授佩姬·金尼在其《对“美国风格”的重新思考——论〈欲望号街车〉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黑人演员与黑人音乐》[6]一文中对此提出质疑。而《对“美国风格”的重新思考——论〈欲望号街车〉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黑人演员与黑人音乐》恰是对田纳西·威廉斯的作品进行回溯,金尼教授指出原作无论是在故事角色设定还是在音乐选择上都同黑人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重构美国风格:从国际视域探讨戏剧学

经典作品复排在美国当代戏剧舞台上屡见不鲜,不过近些年来这些作品的演出中出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启用黑人演员。有评论家认为这是美国戏剧的一大进步。然而华盛顿大学表演学教授佩姬·金尼(Paige A.McGinley)在其《对“美国风格”的重新思考——论〈欲望号街车〉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黑人演员与黑人音乐[6]一文中对此提出质疑。

多年来,评论家们认为除了特别被标注出的文本外,一般作品里的故事都被默认为发生在白人角色身上、反映白种人的社会生活,而如今这些演出大量启用黑人演员其实是将这种文化界限打破、为黑人艺术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机会。他们公认2008年《热铁皮屋顶上的猫》(Cat on a Hot Tin Roof)、2012年《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中选择黑人演员扮演主要角色标志着戏剧界在种族与社会文化方面打破了作品的白人文化特权。(www.xing528.com)

而《对“美国风格”的重新思考——论〈欲望号街车〉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黑人演员与黑人音乐》恰是对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作品进行回溯,金尼教授指出原作无论是在故事角色设定还是在音乐选择上都同黑人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威廉斯、导演伊利亚·卡赞(Ella Kazan)、舞美乔·梅尔齐纳(Jo Mielziner)合作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与《欲望号街车》两部作品为例,从演出细节尤其是音乐方面入手找出了作品所固有的黑人文化元素,并分析了黑人文化元素为什么会在后面的演出中消失不见,以至于如今它再次出现时会被诸多评论家误冠以“打破”“开创”的历史意义。进而,作者指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尽管如今越来越多的舞台演出中出现黑人元素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表现,但“美国风格”从开创伊始便融合了黑人文化元素,所以当下启用黑人演员、彰显黑人文化的戏剧演出并不能被看作是对“美国风格”的提升与创新而是对其原本的回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