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谈到上甘岭战役五点要素“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炮火猛烈”这五点按顺序来讲,首先是后勤的战备物资保障,其次是战役后期炮兵的充分加强,有了这两点,我们才能打出来一个上甘岭战役。在战役初期,我们并没有如此之多的手雷,如此之多的火炮,这些都是伴随着战役进行而发展的。
一个战役,不仅需要在前沿作战的指挥员,而且还需要后方的指挥系统,现在称之为后方司令部。那个时候仗是在前方打,但实际上是双方在打后勤,战争就是物力的竞赛,与优势装备的敌人作战,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后方的装备供应、物资供应、粮食供应,等等,都属于这一方面问题。
所以毛主席说的这五点,就是防御作战的一个特点。这就叫“制胜要素”。
我们十分重视阵地战中的坚守防御作战。军委领导同志讲到未来反侵略战争时曾多次提到研究抗美援朝阵地防御作战,并多次举了上甘岭坚守防御这个战例。
1978年,叶(剑英)老帅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抗美援朝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坑道工事发挥了巨大作用,敌人对我们没有办法。上甘岭战役,在那么个不大的山头上,敌人投射了数千枚炸弹和上百万发炮弹,我们的战士就靠勇敢、靠技术,同时也靠洞子,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消灭了大量敌人,使上甘岭成了敌人的‘伤心岭’。”为了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叶剑英同志还特别指出:“洞子是对付核武器的有效手段。”将来要打仗也要像上甘岭那样,靠勇敢、靠技术、靠洞子,有了这三者,打防御作战就可以制胜。
徐(向前)老帅现在还提倡,如果战争爆发,需要进行防御作战,就要像上甘岭战斗那样,我们的战略要点要坚决地守,伤亡大也要守住,要敢于拼消耗,不惜使用超规格的兵力,也要把战略要点坚决地守住。“一个师守备一个点,后边有几个师做预备队,甚至一个兵团的力量陆续上,像上甘岭那样,重点设防与机动部队相结合,粉碎敌人的进攻”。
上甘岭战役是我军在朝鲜战场上转入阵地防御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防御作战,战斗打成了战役,直至双方投入10万余兵力,战斗虽然进行在两个狭小的阵地上,但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坑道防守战、阵地反击战,以及部队所表现出的团结战斗、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在战争史上都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双方为此消耗了大量的作战物资,付出了高昂代价,最终的结果还是志愿军将咄咄逼人的美军逼停在那里。为什么有这个结果呢?敌人自己承认,他们“还未找到制胜的配合方法打败中国军队的步兵”,这个仗不能再打了,越打就越打成了个“无底洞”。
克拉克有个回忆录,他的回忆录对上甘岭战役有这么几段,一段是:“没有想到,最初只是一个有限目标的攻击,后来竟成了联军一年来最猛烈的战争。”“最猛烈的战争”还加以说明,“一个冷酷的,保存面子的,狠命的攻击”。克拉克无可奈何地承认:“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战役。”“成了总统竞选高潮时的头条新闻。”他的回忆录里还写了:“事实上已变成美国历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战争。”克拉克还讲了许多,这里加以辩解,说的是“有限目标攻击”,美国惯用“有限攻势”,“限”到底多大?这很难做出解释。这是克拉克回忆录里反映出来的一些政治情况。
上甘岭战役直到今日,外国仍在不断地提及它。像巴基斯坦,他们来中国学习,就反复谈到了上甘岭战役。美国军方更是难忘此战,他们到现在对上甘岭的印象仍然深刻:上甘岭战役打掉了一个总统;打掉了一个第8军的司令;打残了“滴滴漏师”——就是参加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名的师,特别是打掉了那个17团,17团是1841年组织起来的一个团,很有点老资格了。
……
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主峰阵地上(www.xing528.com)
1991年,由当年亲历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兵组成写作组撰写《上甘岭大战》。图为写作组成员采访当年在京的部分上甘岭战役前指指挥员时的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张蕴钰、秦基伟、聂济峰;后排左起依次为:李天恩、李明天、王精忠、曹欣、林纯
这些情形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记忆深处。
上甘岭战役,这一大规模的战斗当时是在一个师的阵地上展开的,所以最后的总结就很容易将战役仅限于一个师是怎么打的,没有从大的方面将这个战事全面展开。因此过去的总结也好,写的作品也好,都显得比较局限。
总结的面窄了,你只能感受到这个部队很勇敢,仅把这种勇敢归于一种精神,就不会明白勇敢的精神是与各种因素贯穿着的。因此,全面叙述那场战争过程、对那次战役有更实质、更深刻的认识,仍是我们的期盼。所以,在我们看来,包括《上甘岭》这个电影片子——大概拍得都比较仓促了;以后写了批小说,但都不能概括这个战役的全貌。
上甘岭战役主要打在45师的阵地上,但作为15军,各个部队都在密切配合,我们打的是一个整体的战役。这一点秦基伟军长在15军上甘岭战役总结中也强调:“上甘岭战役的参战部队合理解决了重点防守与兵力、兵器机动配合的问题,特别是指挥统一,协同紧密,实为战役胜利的重要保障。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志司、兵团、军师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具体有力分不开;更有赖于我参战各兵团、各部队的团结协作。特别是12军兄弟部队参战,使我们能放手大胆地反击597.9高地之敌。在战役后半个月艰苦时刻,12军完成了对597.9和537.7北山阵地的反击和巩固,确保了战役最后的胜利结束。他们优良的战斗作风,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高度的团结精神,均给我部以良好的示范。”为了支援上甘岭作战部队,44师130团攻占上佳山无名高地,牵制敌人,与美7师反复争夺;132团在391高地“三出三进”,一个多月歼敌3800余人,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381东北无名高地也在积极配合上甘岭,不断寻找战机打击敌人。29师更是按作战部署,有力配合44师和45师作战,最后12军又配合,奋战在上甘岭。其实15军整条防御战线都在协同作战,打的是有声有色。随着上甘岭战役的进展,12军和友邻部队的参战更奠定了战役最后胜利的基础。
军史馆陈列的带着381个弹孔的战旗:“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
至于朝鲜这一方面,从《上甘岭》电影上看,仿佛朝鲜的一个师还和我们45师搞联系。其实朝鲜这个师是在东海岸。我们和他那个师以及那个2师,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经常来往。但在阵地上主要是朝鲜驻15军的文化联络处。他们负责组织支前工作,和我们群工处形式类似。支前,这个工作做得有点特色,当然不能像我们国内淮海战役呀,那么浩浩荡荡的,但是他所做的工作和发挥的作用确实比较好。
如果讲配合,我们的战术反击与朝鲜人民军是有配合的,这个也还可以写,不是不可以写。如果你讲这个上甘岭战斗、讲这个战役也说他是有配合的,那就是外行了,他是不可能配合上的。
总而言之,上甘岭战役可总结的经验还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