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甘岭西南剿匪战士刘兴文和易才学:两位战斗英雄

上甘岭西南剿匪战士刘兴文和易才学:两位战斗英雄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的很多典型人物,都是在西南剿匪中带出来的新兵。都说我们45师的兵能打硬仗,英雄多,这其中也包括了少数民族的战士,如从贵州走出来的英雄就有刘兴文、易才学、戴荣华、龙世昌等,这也是我们部队一个突出的特点。像苗族战士刘兴文,他就是那个时候参的军。而1951年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他才17岁,就成为英雄了。我们剿匪进军过程中,战士见到这里的孩子们都看不过去了!这些情况,刘兴文都看在了眼里,所以他坚决要跟着部队走。

上甘岭西南剿匪战士刘兴文和易才学:两位战斗英雄

在西南剿匪过程中,农民大军(编者注:当地人民将解放军称为大军)的关系搞得很密切,所以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搞过剿匪的地区,有好多青年主动跑来,一定要参军。“你们打到哪儿,我们就要到哪儿去!”总之一定要跟着解放军走!

那个时候还没有义务兵役制度,征兵是我们所说的志愿军,他们就主动地报名参加志愿军。后来的很多典型人物,都是在西南剿匪中带出来的新兵。都说我们45师的兵能打硬仗,英雄多,这其中也包括了少数民族的战士,如从贵州走出来的英雄就有刘兴文、易才学、戴荣华、龙世昌等,这也是我们部队一个突出的特点。像苗族战士刘兴文,他就是那个时候参的军。参军时他年纪很小,1950年12月才16岁。不收他,他就哭哭啼啼的,反正你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当时看刘兴文,确实很不像样子,年龄小,个头也不大,抗美援朝能干什么?但是他对大军感情很深,人很朴实,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又很聪明。本来苗族人就懂一些汉话,我们的话他也学得很快,班里、连队对他都很疼爱。最后134团7连就把他收下了。那时7连60炮正需要副射手,就让他当个副射手,扛个炮弹什么的。他就这样跟着志愿军抗美援朝去了。赶到朝鲜的时候,第一次战斗他没有打上。而1951年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他才17岁,就成为英雄了。那小鬼呀,你不要看他瘦小,非常可爱,学习劲头很大,学打仗,不怕苦,确实体现了那个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不怕苦,是因为他是穷孩子。我们去云南、贵州的时候,那里遍地种的都是烟土,老百姓连盐都没有,那真是个穷地方。这里被国民党压榨到什么程度呢?一家子里有一床被子就算很不错了,有的连衣服、裤子都没有。我们剿匪进军过程中,战士见到这里的孩子们都看不过去了!还是姑娘啊,连条裤子都不穿,就用块布挡着。刘兴文是习惯了,他领着大军过的时候,他了解这些情况。

当地的群众充满着对子弟兵的热爱,为大军送来茶水

我们部队经过两广战役,等到进军西南的时候,虽然东西不是那么多,但多少还有一点剩余。战士们看不过,就把自己多余的裤子拿出来,给了那些没有裤子穿的姑娘,十七八岁的姑娘没个裤子穿,实在不像样啊。我至今记得贵州大山上的小孩,身上什么穿的都没有,就是一堆柴,拢上一堆火,站在那儿光着屁股欢迎解放军。

贵阳出发,经过毕节,走到昆明的时候,部队就把几百件的物资,还有其他的东西拿去救济了当地的老百姓。这在群众中的反响是很大的。

老百姓喜欢吃四川的井盐,但平时很难吃到。解放军来了,就把带来的海盐给每一个人分那么一点。群众很兴奋,特别是苗族群众,弄一点盐巴就舔,回去就点起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盐又是跳舞又是唱歌。到剿匪时,四川就已经恢复供应井盐了,部队把那些坏头头一打,把盐巴救济给群众,大家一吃到盐,就想起这是大军的恩情啊。

这些情况,刘兴文都看在了眼里,所以他坚决要跟着部队走。当时群众报名参军非常踊跃。本来那个时候不一定非要收那么多兵,况且只是16岁的孩子嘛,但是他始终坚决,最终部队就收留了他。

再说那个易才学,他也是个英雄,是毕节分区的。易才学讲话讲不清楚,但心里比谁都明白,也很会做工作。到了部队,因为四川兵比较多,1950年就把他提成了副班长。

这些典型基本情况与刘兴文一样,要不是参加抗美援朝,他们始终走不出他那个村子。那时他们还都是小孩子,走出村子,到镇子里一看,就禁不住感叹:“啊?还有这么大的地方啊!还有那么多的人呐!”像毕节,那时候不过也就是几千人不到一万人的一个小地方,可一看到外面镇子上的房子,就感觉到了不得了啦。看了两天,又把他们从贵州带到川南,带到重庆。一到重庆,孩子们的脑子就开了,都说:“哎呀,我们的国家这么大呀!”

是呀,重庆这么大,一坐上轮船到了武汉就更了不得了,尤其是从武汉坐上火车,他们特别高兴,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只听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常说“火车不是推的,大山不是垒的”。他们这一看,火车头拉着那么长的车身,浩浩荡荡的,刘兴文他们那些贵州兵就算起来了:几节车厢就是一个村子,一列火车的人数等于他那一个县多少人口。这可真是一个乡村一火车拉上就搬了家,所以他们都说是“村庄大搬家”嘛。上了火车再沿途一看,又是大烟囱又是房子,再一看平地过去是山地,走着走着山就没了,一看吧,再找大山,又是平原了!这一来他就知道,我们的国家这么大。所以,虽然参军时间很短,但耳闻目睹,也让他们的思想觉悟提高得特别快。

毛主席常讲啊,“一张白纸”,穷苦人呐就像一张白纸,那时我们国家还很穷,但“穷”却“能画出最美丽的图画”。西南出来的这批兵,虽然没有文化,入伍前连裤子都穿不上,没有盐巴吃,都是苦孩子,但是他们来到部队之后,思想改造的“图画”画得是最好的。为什么四川、贵州出的英雄那么多呢?这就是一个特点。

部队把他们带出来走走看看,再让他们联想和对比:为什么你没有盐巴吃?为什么你没有裤子穿?是蒋介石、国民党、地主残酷剥削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人支持他们,他们的后台老板就是美国。这一来他们就把过去的痛苦与对美国的仇恨一下子挂起来了。那么多年,他们没有盐巴吃,想种地,可种的都是鸦片烟,鸦片一收,全被地主、恶霸弄走了,农民整日辛劳却是一无所有。

以后我们就拿刘兴文做例子,从他出国到朝鲜讲起,有意对比他在国内的亲身感受。从天津到东北,咱们国家是越走越看越像个样子。特别到了安东,现在叫丹东鸭绿江这边,咱们的电灯通明,过去日本人完全是按照经纬线来修建的房子,虽然不高,但却很整齐。我们战士,只要到了一个城市,四处一看,就能感觉到祖国的美丽、家乡的美丽。可是一过鸭绿江,对岸就是一片黑暗,电灯都被打掉了,再往前走,就是炸弹坑。所以在情感上我们的战士是痛恨美帝,痛恨国民党的。他们思想中本来就有解放家乡、翻身做主的渴望,看到国家这么好,要是被美国占领了,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于是保家卫国的热情就上来了,非打美帝不可!他的阶级仇恨很自然地又和民族仇恨结合起来了。(www.xing528.com)

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国民党要是想整死他们中的一个人,那确实是很随便的事。比如,在贵州、四川,龙云他们是大地主的代表,他是官,叫“官家”;“官占平”——好地平地都是官家的;“民占坡”——那说的是坡地归汉族;苗家呀、彝家呀,就占那个山窝窝——那个山头才是少数民族的。地主整死一个奴隶就等于捻死一只蚂蚁一样。可是到了部队里,他们的地位就提高了,从班里到连里,甚至到团里,刘兴文都受到爱护,这是他一辈子忘不了的。穿上新军装,他把那个评价为“里表新”,都说不光是他这一辈子,就是他们祖祖辈辈也没有见过这样好的衣服。以前只是见过一些枪,现在自己领到枪,就把它当作命根子。当时刘兴文小,叫他扛炮弹,那他都高兴得不得了,所以大家觉得他尤其可爱。朴实的感情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朴素的阶级觉悟”,这种思想逐步走向自觉,就有了这个阶级觉悟的提高,完成什么任务都不怕死。这些四川兵、贵州兵就有这么个特点。

刘兴文因为个子很小,班里爱护他,背弹药能背多少就背多少。但是这个孩子很聪明,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他就积极地想着承担任务。在第二阶段的时候,主要是8连打的,他所在的7连也打了一下,他很勇敢,但总感觉到没有亲手打过敌人很不过瘾。

部队往回收的时候,刚回撤到芝浦里附近,上级命令我们部队停止前进,要准备阻击敌人,而他们134团就负责在朴达峰这个地方阻击敌人。我们部队是在行军途中仓促转入阻击的,敌人来势很猛。在我们部队展开的过程中,美25师就围攻过来了,有一个营甚至搞到了我们主阵地中间。他们一个排在那儿阻击了大半天,有一些伤亡。

有一个战士叫赵金平,身材高大,比刘兴文高出一头多,也是四川籍。赵金平是毕节那个地方的,他也是奴隶出身,但因为他是汉族,所以从家里走出来时,他比刘兴文了解的情况更多一点,他在部队成长很快,是一个重机枪射手。

当部队反击打下一个阵地以后,阵地上就剩下了赵金平和刘兴文两个人。60炮已经没有弹药了,而赵金平的重机枪正缺一个副手,于是他就让刘兴文做了他的副手,临时教会刘兴文装子弹等技术,这孩子平时有些基础,很快就成了一个合格的重机枪副手。

头两次敌人冲锋,赵金平都是在敌人接近时才开枪扫射,把敌人打下去。刘兴文身边还有几颗手榴弹,等敌人再次进攻时,他连续扔出手榴弹,与赵金平配合再用机关枪把敌人打退了。到第三次敌人冲上来时,赵金平就对刘兴文说:“你也试一试吧。”就那样,刘兴文用重机枪扫了一下子,亲眼看见打中了敌人,他特别高兴。随后,敌人再没有冲上来。就这样,他们坚守两昼夜,打退敌人11次进攻,把朴达峰下面一个敌人必经过的小山头牢牢地守住了。后来两个人都立了功,因为刘兴文更突出一点,所以他立了一等功,赵金平立了二等功,这结果也是赵金平主动推荐的,他说,刘兴文在战斗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由于刘兴文表现突出,像这样的新战士又很多,所以志愿军和兵团都赞成把他评为二级战斗英雄。评了英雄以后,他就代表志愿军回国参加学习和慰问活动去了。

东部的首长给刘兴文戴上军功章

到北京的时候正是1951年的10月1日,他参加了国庆观礼,见到了毛主席,还有贺老总等部队首长,这是他一辈子从未遇过的事。哪想到能见到毛主席,见到贺老总呢?

刘兴文的脑子特别好,那个时候也学了一点文化,虽然不会写,可脑子里却是书画并茂,装着一篇一篇的感受。因为刘兴文是苗族人,所以大家就亲切地称呼他“苗族的英雄”。他参加归国报告团并作为代表到西南地区。组织上用飞机把他接到重庆,以后又送到贵阳,随后又用汽车把他送回家乡,他代表志愿军在西南各地报告前线作战的情况,慰问苗族兄弟姐妹,他的报告对当时家乡的苗族人民支援抗美援朝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回到部队谈起这一段感想时说,这个荣誉是全国人民给的。他还计算着,他家那房子值多少,他家的地值多少,加上他家里喂养的猪、鸡,加上那些箱箱柜柜,都卖了也买不了一张飞机票。他很会说,说的也很实在。他那时也不知道飞机票到底是多少钱,反正坐了飞机嘛,在部队里一宣传,影响面很大。刘兴文,个儿那么小,一个60炮副手,背炮弹的,居然能打重机枪,他作为英雄典型到了29师、44师和45师各个部队,那时部队的新兵人人都知晓——苗族英雄刘兴文很能打!

刘兴文是在1951年国庆前夕作为志愿军代表回国。到上甘岭战役以前,也就是85团和134团交接阵地9月份的时候,他回团里做汇报,完成任务返回前沿阵地途中被敌人炮弹击中,就那么牺牲了。

上甘岭战役开始之前以及战役过程中,45师阵地到处都是“为刘兴文报仇!”的呼声,这成为各个连队自发提出并能极大调动战斗情绪、鼓舞斗志的一个口号。刘兴文是那么可爱的一个兵,牺牲在朝鲜战场,所以提出这个口号也是很实在的。从西南剿匪过程中选拔出来的战士里,刘兴文的确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战斗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