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甘岭战役后勤物资保障方面,各级更是重视,尤其是战役后期,后勤部门清楚地知道前线急需什么。由于战斗激烈,阵地被打成了焦土,小手榴弹的威力大大减弱。战斗中,战士们最喜欢的是从苏联搞来的“莫洛托夫”手雷。这种手雷比较轻,打得远,威力大,假如敌人要上一两个班或者一个排进攻,一个手雷打过去就可以报销大部分敌人。尽管我们都在夸赞这种手雷的作战威力,但在战役初期数量较少,因此使用时仍告诫战士们要用就要用在关键时刻,尽可能地发挥出它的威力。像45师在战役第一个阶段,都把手雷当作特别的武器。孙占元烈士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时,拉响的就是手雷。以后到战役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反击时,15军后勤军运科的段兴燮(编者注:谐音)同志就和45师共同向志愿军请示,要求为前线加配手雷。请求立即得到了批准,让他们到后方去找。
在朝鲜,一个分部只管一个军、支援一个方面。段兴燮跑遍了几个分部,搞来15000多枚手雷,5000多根爆破筒,40000多颗加重手榴弹,在作战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手雷,开始反击的时候只用了一点,但到反击的第三阶段时就全都用上去了。从这一个事例可以看出,后方对一线的需要很了解,而且供应及时,同时各个分部都互相支援。要什么,给什么,来得很快!
炮弹更特殊,43天作战,消耗大!
上甘岭战役开始,炮弹运输也有问题。炮有自己的牵引车,但并不配备炮弹,所以炮弹运输就有问题。大炮的型号不一样,装备的炮弹也有差异。开始我们是集中送炮弹,但送来的有些炮弹与大炮型号对不上口径,白跑了路。后来战线较稳定了,运输队就把汽车组织起来,自己拉自己的炮弹,这样就解决了炮弹型号对不上的问题。运输问题也解决得比较好,第一阶段我们急需弹药,经常是出现步、炮两急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大反击前我们这样处理解决:大炮炮弹由炮兵团、营自运;步枪弹药军里包运;师、团和参战部队自带弹药。前沿8公里不通车,倒运问题很突出。根据敌人火线封锁情况,我们设指挥哨,人背、马驮逐段倒运。参加运送的队伍达到了8000多人。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运输队伍为大反击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反击上阵地需要重新修建工事,急需装土的麻袋。那时597.9高地的那个“9”已经被炮火轰没了,山头最高的尖被削平了,原来的树、草都找不到了,秃秃的峰岭,没腿的浮土,整个山上的土都被炮火翻了一个遍,有的地方一米深都是虚土,捧出来沉甸甸的都是弹片,这样子的土墟,工事就很难做。针对这个情况,军里、师里就把准备运到前线的粮食全部倒在地上,腾出麻袋送到前线,以便修筑工事。所以在第三阶段反击的时候,每一个战士都要带几个空麻袋上去。不要小看这五六个麻袋,那就是修筑一个掩体不可缺少的材料,30个麻袋装上土石,就可以快速地做成一个工事。反击部队第一次就带上去了3000多个麻袋。所以说,“供应不缺”包括了吃的粮食,还有战斗中需用的各种材料,那真是要什么,就有什么。后勤想方设法地拿出3000条麻袋送到一线,为巩固阵地起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坑道储备是以平时守备部队消耗量计算的,战时兵力增长超过平时数倍,白天紧张作战,入夜才能运送物资。刚开始进入坑道战斗阶段时,一线部队生活非常困难,不少坑道缺水,最困难有那么两三天里,坑道人员有干粮也吃不成,水果糖放到嘴里不化,饼干咽不下去,战士们在石洞壁上润舌头,很多坑道出现了喝尿的情况。为了战士能打好仗,后方动员蒸了好多馒头送到前线,送到坑道里。但馒头放放很快就发霉了,根本不能吃,而且饼干也不大好吃,后来觉得最好是送萝卜,又能解渴又能顶饿,这样苹果、萝卜都是设法送到战地,能送就一定力争送上去。虽然尽力组织抢运食品,但因运输队伤亡大,能送到坑道里的极少。
水,在坑道成了甘露。栗照春用战士特制的工具,凭着坚强的毅力找来了水,救活了坑道里的同志
最困难的时候,像赵毛臣守的那个坑道缺水了。坑道里使用暗语,把“没有水”报告说是“缺油”,但因为坑道里做饭、烧水也都要用那种煤油炉子,而那个时候的暗语编的也不很周全,所以后头真以为坑道里缺油,就把煤油背上去了。到了坑道里才知道确实是缺水。但那时你要用暗语说“缺水了”,让敌人听到就更不行了。即使这样,后方也总是在想前线需要什么?他们还有什么?各方面都是在想着要及时送去,保障战斗部队所需要的物资。
干部战士深知这样困难的情况,因此,坑道里一个苹果11人转了5圈,只吃了一半;一壶水1个排转了3圈也没喝完。特别艰苦的是坚守537.7北山9号坑道20多天的师警工排9位同志。排长预先抢水还有点储备,由于反击时间推迟,到最后7天,排长按人定量分配,每人每天半碗水、4块饼干,他们就这样一直坚守到11月11日收复阵地。
上甘岭战役,作战部队主副食供给储备量是正常标准的一倍之多,但由于运送坑道物资受限,坑道部队遭受了极大的困难,下山抢水,采集岩石渗水,甚至以尿代饮水,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况。随着战役进展,后续作战部队又不断进入坑道补充,坑道的屯兵超过了正常的两三倍,致使坑道物资消耗大量增加。战斗中,45师每日弹药的消耗量就相当于这个师战役前9月份每日消耗量的16倍。即便如此,后勤部队仍然是义无反顾地“一切为了前线”,要什么送什么,各个方面都在为战斗部队着想。因此,“供应不缺”,实属战役制胜不能忽视的因素,它有着特殊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想象的有吃、有人、有弹就行了。(www.xing528.com)
打起仗来还有一条,就是要求战时的支前运输任务必须及时完成。
如果战时仍按平时那样照章办事,那可是绝对不行!平常你怎么再屯集,那也是有限制的。特别像上甘岭战役这个特点,原来准备反击敌人的战术性进攻,现在一下子打成了“战役”,所以支前任务就加大了。像山炮炮弹,战时45师的炮弹全部搬上了山,五圣山上专门为炮兵储存炮弹打了坑道,另外把29师的全部炮弹也都搬上山去了,所以上甘岭战役整整消耗上万发炮弹都是靠人力搬运上去的。没有坑道是无法储存的;没有二线支援的物资更无法保证战斗的最后胜利。像第二次反击,3万发迫击炮弹要运到阵地。谁运?二线的29师85团、86团三个步兵营连续干了3天,以后实际上又延长了1天,4天就把3万发迫击炮弹送到了一线炮阵地,保证了每门有800到1000发的炮弹。
汽车不能行进的地方,大批骡马运输队担负了转运粮弹的任务
由于从五圣山后头到前头有8公里,车不能走,只能靠人背,还要穿过敌人好几道封锁线才能过去。我们山炮8连送炮弹,包括师宣传队、卫生兵、女同志都扛炮弹上山去,师通信科长肩膀压肿了、压破了都没吭气。他们一直把炮弹送到前沿阵地。男女老少一齐上,大家将炮弹背到阵地上的劲头可大了,这就保障了反击前迫击炮弹大致上落实到600发、800发,有的还有1000发。这样我们胜利的信心就高了。没有坑道,没有准备,没有后方支援,3万发炮弹就背不上去。
31日,我们50门迫击炮整天就发射炮弹1.9万发,打击了敌人5个营猛烈的反扑,充分发挥了炮火的威力,那一天杀敌1500余人,主要战绩属于迫击炮。由此看来,战时弹药保障到位,对战役胜利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一条不能丢,战时就要按战时处理,如果仍按平时墨守成规、照章办事,那是行不通的。
我们都有深刻体会,志愿军、兵团、其他兄弟部队对打好上甘岭战役都是全力支援。在上甘岭这么个狭小地区作战,一线部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再困难也想方设法送到前线。从兵员来讲,虽然15军的兵力有限,上面总共只拨给1000多个新兵,但为了战役胜利,全部都补进了45师。作战需要炮火支援,25日以后,兵团和15军就立即集中了各类炮火和炮兵部队,统一机动并加强了一线部队。上甘岭战役,消耗大、消耗快,因此运输任务十分艰巨。整个战役运送的炮弹达到了几十万发。志司又指示参战部队要储存子弹、手榴弹、迫击炮弹;粮食储备量都要做到加大基数。那时每日运送物资的汽车都达到了180多台次。送往前线的弹药和物资,志愿军上级是天天询问,分部是天天检查。什么弹药?送了多少?都开出了详细的数目。
运输员匍匐前进,穿越敌人封锁线
战役划分的三个阶段是我们自己按战役发展划分的。实际上打着打着,战场的主动权就被我们夺回来了。毕竟是打走了美7师,我们也有时间充分考虑下一步的作战方案,怎样进攻敌人?怎样反击?大反击不反则已,一反必然要反好,必然要把敌人打痛,打得他这个团翻不过身来为止!从这一方面做考虑,因此就增加了坑道战斗的时间。这不是敌人迫使我们延长了时间,而是我们自己为了反击做好准备工作,相对地延长了时间,最后定在10月30日举行大反击。只有准备好足够的弹药和兵员,才能打好这一仗,这就是上甘岭部队全体官兵的决心和信心!
我想只要是参加上甘岭地区作战的每一个人,都会对后勤部队的全力支援有着深刻的体会,为了表达感谢,45师参战部队指战员特在战地向后勤人员发电致谢:
“由于你们在供应上的有力保障,我们在进行如此激烈的战斗中毫无顾虑。我们深深感到,我们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是与你们的支援分不开的。我们谨向后勤战线上的全体同志致以衷心的慰问和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