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总结为:“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炮火猛烈。”这五条是有特殊意义的。在毛主席讲的五条里,其中第一条就谈到了“官兵勇敢”。“官兵勇敢”,这是首要因素,首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干部、战士政治觉悟高,很勇敢,很有办法,这一条可以说是防御作战制胜的首要因素。没有这一条因素其他就都谈不上。
1953年10月,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贺龙总团长(二排右四)同第15军45师上甘岭英雄合影。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二排左四),上甘岭战斗英雄易才学(二排左五),赵毛臣(二排右三),15军军长李成芳(三排中),15军政委谷景生(二排右一)
上甘岭战役中,我们的官兵为什么会这么勇敢?
中央军委下了决心要打下这个仗,战役开始上级就将作战意图告诉了我们。15军在这儿打,整个战术反击都在这一点配合——其他部队也都在积极配合进攻,与敌人这一点的进攻相比,我们是整个朝鲜战线都在围绕着上甘岭这一点打。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战略意图很清楚,所以战斗开始到结束,部队需要什么就有什么,那就是全线支援!这些情况,在战役初始我们就知道。所以,表现到整个上甘岭战役,特点就很突出了。“官兵勇敢”里,第一条保证就是上级把战略意图告诉了每一位干部,也告诉了每一个战士。
“为什么要抗美援朝?”战士们入朝作战时目标很明确,这个问题大家在报名当志愿军的时候就很清楚——“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所以那三个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就和这个战略任务结合起来了。干部更清楚了,解放战争打的是蒋介石,实际上也是在打美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不服,到朝鲜又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烧到我们家门口来了。实际上抗美援朝就是解放战争的继续。所以干部老早就有这个准备,特别是二野。因为二野在渡江作战时就准备和美国打,虽然后来没有打上。当然抗美援朝开头打的并不是二野的部队,是我们其他的部队。二野参加这个战斗,在思想准备方面,就感到一定要向老志愿军看齐和学习,这就是打胜仗的基础。
志愿军的部队,战略任务人人皆知!像秋季反击作战,大家都知道“敌人一定要来”,所以都希望敌人攻自己这个阵地,只要自己防守住了,就是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做了贡献。大家都是这样的思想——能够在阵地上多歼灭敌人,我们就完成了战略任务。这些都表明我们的阵地是攻不破的。战场上涌现的每一位英雄都很突出,他们勇敢顽强、机智果敢,组织性、纪律性很高,这些综合素质反映了我们志愿军的战斗力。因此,毛主席首先提出的是“官兵勇敢”,这一条是战役制胜的首要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有了人的因素,就能以此发扬或发挥其他的制胜要素。
我们的战士只要解决了“为什么打仗”和“敢打、会打”这些问题,上战场就可以做到无比的英勇顽强。参加上甘岭作战的同志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作“五圣山后通北京”。为什么有这个认识呢?我们的战士虽然身在朝鲜,但他们能自觉地提高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觉悟,并用这一条红线,把自己和伟大的抗美援朝任务串起来。
就一个战士来讲,阶级觉悟,表现在上甘岭战役,那就是参战的所有部队都争先恐后地争担重要任务。用战士形象的说法是“让党来考验吧!”“让党看看咱够不够条件入党”。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朝鲜人民,仇视敌人、藐视敌人,这个思想是很强烈的,所以战役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
上甘岭作战那样紧张持续、残酷壮烈和艰难困苦,但不论前方后方,干部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蔚然成风。为了坚守阵地,他们与敌人反复争夺,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在战役各个阶段,有许多特殊英勇、顽强、机智的光辉典范,而且这种无比英勇顽强的典范带有极大的普遍性。在几乎每个重要的战斗时刻都会有英雄涌现,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压倒敌人,为胜利做出贡献。另外还有一个特点,英雄具有鲜明的集体性。8连的1号坑道里就有16个连的建制,各个单位的人员集合到一个坑道里,自觉建立党支部。支部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
上甘岭前线有三个8连指导员:坑道里的134团8连指导员王土根,坑道上的91团8连指导员刘怀珍,还有野炮9团8连指导员戚子珍。他们所在的战斗连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英雄集体。野炮9团8连,4门野炮,最后打得只剩下1门。开始打4门,后来变成3门,3门变成2门,最后剩下的2门野炮,把零件拆了,拼装成了1门。野炮老了,真是老掉牙了。这个不足为奇,奇怪的是野炮上了山。怎么上的山?是抬上去的,抬到了山上打坑道,敌人坦克一冲上来,野炮就给它敲了。他这1门炮一直打到底。
有一天仗打起来,有人就问8连炮手:
“怎么样?”
回答:“炮手不缺。”
最后一查,原来是一个人承担了几个炮手的作战任务,一炮手兼三炮手。那个时候也不太懂——可缺?可不缺?并不知晓。我们的炮手就是这样打下来的。再如炮9团的野炮,作战中被虚土埋过多次,每一次炮兵都是立即抢救过来,马上接着继续打。像这样的连队不止一个,像这样的战士也不止一个,这一现象在作战基层部队中带有普遍性。普遍性靠什么呢?打情绪仗是不行的,打好每一仗就要有一定的觉悟,这是首要的一条。光这个还不够,在朝鲜我们也吃过这个苦头,战略上藐视敌人,“它是纸老虎”,但有时我们还是吃了“纸老虎”的亏。毛主席说战略上要藐视,要打倒,具体的要重视,要研究办法狠狠地揍。有了这样觉悟的战士,还要用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来武装。像蔡兴海同志在上甘岭守阵地,是打“小兵群”战斗的一个模范。三个人一伙,两个人一伙打“小兵群”战斗。一个阵地就那么大,不放那么多人,人员放在防炮洞里,随打随补。三个人就可以打敌人一个班、一个排,甚至一个连的进攻。这个没有特殊的顽强性是不行的。
上甘岭战役开始前,44师反击391高地,涌现出遵守纪律的英雄邱少云。我们400多人潜伏在敌人鼻子底下。潜伏地野草很高,秋天的茅草,一颗燃烧弹就能把它点燃。潜伏人员离敌人最近的距离也不过就是100米到150米。一颗燃烧弹烧着了邱少云,如果他暴露目标,伤亡就不只是他一个了,况且整个作战计划也会暴露给敌人。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整体的利益,邱少云自觉遵守战斗纪律,英勇牺牲,但他却保存了400人的战斗力,赢得了部队作战的胜利。
第一批作战部队有牺牲,有伤亡,说要“重建连队”,这个名词我们可以讲的,但一旦放到连队去,那些连队是极不乐意的。他们会与你争吵,而且吵得很厉害。他们不赞成这样处理。为什么呢?即使这个连队减员了,哪怕剩下几个人、20人、30人,但这个连队仍然能以剩余人员为基础,包括留下的连、排、班长,有的还包括战斗组长,再补充些新兵,重整旗鼓。有的人称呼他们为“新连队”,但这些连队仍称自己的老连队序号,“新建”这种说法他们是决不接受的。当然有一些连队是新建的,这些连队搞起来,经过7天训练就上前线参加反击。虽然新,但作战意志很顽强,反击的效果普遍比第一批打得更巧、打得更好。如在反复争夺阶段,我们134团刘兴文生前所在连队“英雄7连”,16日、17日连续作战,机智顽强死打硬拼,全连都有伤亡,他们为大量歼敌起了特殊作用。以后师团机关、勤杂人员与7连3位伤员重新组成7连,30日参加反击,仍然打得非常出色,这个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谈到“官兵勇敢”,有人会问我们:
“志愿军为什么打仗能这样勇敢?”
“为什么战场上能出现这么多的战斗英雄?”(www.xing528.com)
这与志愿军爱国主义情怀紧密相关。落实到行动上——那就是“保家卫国”。志愿军官兵中,有的是从红军打到抗美援朝,包括那些老八路、老战士。打到抗美援朝时,“为什么”的问题也都是很清楚了。多少年来这些“为什么”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那些翻身农民,才解放,有的经历了减租减息,有的分到了土地,当家做主了,真正感受到当主人翁的优越性了。正因为有了这个思想做基础,所以他的“保家”才是很具体的。因此,上甘岭战役之前出了邱少云这样的英雄,战役中又打出了黄继光。以后45师每次战斗、每天战斗,那都是英雄层出不穷。像黄继光同志那样被授予英雄称号的,我知道的就有40多名。
聂济峰将军有关上甘岭战役文稿中记录着上甘岭战役的英雄群体
●胡修道(1931—2002)
四川金堂县金龙镇净因村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第12军31师91团5连战士。在朝鲜战争中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秋季战术性反击、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作战。
上甘岭战役14日打响后第一天,就有荣立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的排长孙占元。第一阶段打美7师,在反击和阻击中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是起到了特殊作用的烈士;10月14日还有战士孙子明、副班长李忠发、战士陈治国;15日有班长侬廷秋、排长栗振林、副班长郑金钵;16日有班长刘俊卿;19日有苗族战士龙世昌、战士赖发均、排长葛洪臣;第二阶段25日有副班长蒋元伦;大反击30日有副排长欧阳代炎。11月1日有班长田立民;2日有王万成、朱有光;3日有韩国英;4日有薛志高;5日有张亚之等。15军、12军的英雄人物就更多啦,像蔡兴海、胡修道、易才学、马新年、邓章德、余贵、唐治平,这样的同志,还有许多……
在战役里,参战部队集体荣立特等战功的仅15军统计,有1个连、3个班;一等功的有1个营、12个连、8个排、12个班;二等功的有1个营、19个连、10个排、33个班;个人荣立特等功的就有47人,其中授予英雄称号的有35人,一等功107人,二等功700余人。英雄们那个蔑视仇视美帝的思想,那个杀敌保国的劲头,那个做“最可爱的人”的意志,有事实、有行动、有典型,学习有榜样,革命英雄有用武之地,他们以英雄气概压倒敌人,为胜利做出了贡献。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是我们志愿军的骄傲,无论英雄来自哪个部队,他们都能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积极战斗,都能自觉坚持到胜利。秦基伟军长总结指出:参战部队发扬了高度的战斗团结精神并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战斗中那种特殊的勇敢使敌人胆战心惊,以“阵地为家,视死如归”,表现了我军战士的伟大气魄,在我军异常紧张艰苦的情况下,发扬了高度的勇敢和智慧相结合的作风,使作战的技巧更高地达到了机动灵活的地步,使“歼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术原则掌握得更好。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就是英勇和机智相结合的典范。
要做到作战勇敢,当然必须要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指挥,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要做到荣辱分明,奖惩严明。各级领导必须模范带头。以45师来说,优秀指挥员有张广生、张计法,模范政治工作干部有赵毛臣。荣立特等功、一等功的营连干部还有18名,排有10名。战时右倾怕死执行纪律的干部有4名。军队打仗就要发扬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严格执行纪律是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45师135团3连战士邓章德孤身坚守阵地4小时
荣立特等功的赵毛臣
英雄是集体的,是这个部队的代表,也是志愿军的光荣和骄傲。我们的英雄在朝鲜战场与敌人直面作战,而间接参战的同志也有立功的,突出的有立特等功、一等功的,营、团一级干部也有立功的。所以说这是一个战斗集体。这并不是平常说的那个抽象的集体,而是包括了从下到上的各级指挥,也包括步兵、炮兵、后勤等各方面的配合,此时这个集体非常具体。
战士的英雄行为,实际上也反映了指挥员的作战指挥水平。
当然你不能说是秦基伟打得怎么样,李德生打得怎么样,或者是崔建功、张显扬打得怎么样,但是这些人的意志是从基层连队体现的。黄继光、邱少云代表了15军。孙占元的那次反击为什么能打得那么好?按照团、师、军的作战方案,反击前部队不知道演练了多少次。孙占元那次的反击方案,是多种方案之一,这些方案都是经过军里批准的。
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在6月底到45师阵地时,特别检查了作战方案,说:“你这一个连,靠什么条件能够坚守这个阵地?假如说让敌人打下来了,用什么办法能把这个阵地恢复?”所以说,我们的作战方案不仅到了军里,甚至还到了兵团总部。像这类反击计划,60个点的进攻都是经过志愿军领导准许之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开始的。
“官兵勇敢”,兵的勇敢就能体现干部、领导的勇敢。战士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其他,诸如战术、技术的灵活运用,也是领导指挥能力和技战术运用的集中体现,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兵强也给领导记了大功。
夜战中的志愿军勇士
总括战斗力,不外乎是觉悟高,战术、技术好,还有就是组织性、纪律性强。这些英雄都具备了这个条件,按古话讲叫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没有到朝鲜打过仗的人呐,他没有这个体会。在朝鲜战场,我们有了阵地,再加上战略战术,确实能起到这么一个作用。所以选英雄也只能按这个条件来选。那被授予英雄称号的35位英雄只是代表,因为当时朝鲜评选立功的时候,很多都是立集体功的。在这个英雄的队伍中,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一级金星勋章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就是最光荣的代表。
有名的英雄都这样多,无名英雄就更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