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大法律评论:相对主义和人类本质

浙大法律评论:相对主义和人类本质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社会科学家接受自然法的第二个障碍是广泛存在的、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许诺。但无论如何,自然法哲学并不是相对主义的。尽管如此,针对这一智识运动的一项关键审查表明,有关人类本性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全新结论,既不具备理论上的坚实基础,亦缺乏经验证据的明确支撑。在文化相对主义学说中有一个奇怪的悖论。在理论基础和实证基础均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当相对主义坚持关于人性的研究不过是一种妄想或愚蠢的想象,这一主义便是有害的。

浙大法律评论:相对主义和人类本质

社会科学家接受自然法的第二个障碍是广泛存在的、对道德相对主义许诺。但无论如何,自然法哲学并不是相对主义的。至少,它承认这样一种观点:人的普遍属性,以及相伴而生的正义原则,是能被发现和认识的。这并不必然意味这样一种归纳已被认识,而仅仅意指其可被认知。

针对这一问题,一本现代社会学及其相关主题的读物应能告诉我们什么?在这里,我们必须牢记社会学发展置身其中的充满争议的环境。我们也必须记住那些引导这一领域的写作和教学的道德冲动以及高尚的教育志趣。对一种原子式的、个体性的人类形象的反叛,以及作为人类意志——尽管是不甚完美的意志——之产物的社会观必然得出的结论,促进了社会学的发展。社会乃是依赖性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由从一开始便被赋有心灵和自我的存在物所创造。社会学理论曾受到如下观点的抵制,这一观点强调社会的“创造性”角色,尤其在使那些专属于人的自我意识、理性以及象征性想象(symbolic imagination)的诸特性成为可能的方面。这一路径事实上被证实为非常重要,各个具体领域中大量极具价值的著作,皆源于这一路径。同时,这一路径强有力地让下述观念更具说服力——的确不存在“人类本质”这样的事物,换言之,人类或许拥有历史,但并不拥有本质。

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以及人类学家在道德和教育方面的目标极大地促进了相对主义的发展。这些社会科学家接受了自由化的使命(liberalizing mission),许多人还为此带着令人钦佩的热情。他们追求着包含更多宽容、同情性理解和更富深刻意义的人类共同体。这一宽广视野和宽容精神乃是通过对人类依赖其社会环境这一重要特性的强调而获得的。如果我们意识到人的成就和他致力的目标,他们所尊重和恐惧的事物皆深刻而决定性地受到他们成长条件的影响,那么显然,同情性理解应被鼓励。如果我们承认文化的极端多样性,承认共同体在解决生存问题和设计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方面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创造力,那么,我们的狭隘观点(parochial views)将被修正,我们将赞同人类经验的丰富性。毕竟,将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处理为“自然的”以及视之为源于“人类本性”的简单化倾向往往会受到驳斥。这一理解将有助于自由和启蒙。它会产生具有良好效果的学说,促进社会条件的转型,以纠正道德弊病,将责任中心(locus of responsibility)从个体转移至组织化的社会。

尽管如此,针对这一智识运动的一项关键审查表明,有关人类本性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全新结论,既不具备理论上的坚实基础,亦缺乏经验证据的明确支撑。在具体情形中,基于文化多样性的论证是最不具有决定性的。的确,文化的多样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对研究生而言。对于任何嘲笑怪异行为和叫他人“东南亚佬”的倾向而言,这是一剂非常有价值的解毒剂。无疑,此前许多辨识人性之本质特征的努力,如人本性上是贪婪或好斗的,已逐渐让人怀疑。但如果此前的归纳是错的,那么新的以及更复杂精细的归纳早晚会被证明为合理的。

人们通常承认,统一性蕴于多样性之中——这一观点被一些人类学家称为“人类的心灵统一”(psychic unity of mankind)。这一共识在某些情形下是比较容易达成的,如我们在谈及动因,如饥饿或性,抑或潜力,如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时。但人的心灵统一还有其他特征(确切而言,并非特别通过习得而来),这些特征与社会组织中的普遍事物和人类普世价值有着更直接的关联。尤记得那种诸如探究尊重(包括自尊)、爱情、焦虑的止歇(surcease of anxiety)的那种激发力量,以及诸如性和爱之结合、社会洞察力与理解力的扩展、理性、真正的创造性等种种潜力。人有着与道德相关的需求、弱点和潜力的论点,该论点在人类学上有着证据支持,而非相反。加之,如果存在许多不同的赢得自尊的途径,也不必然导致一项针对这些途径的研究就不会展现出某些共同特性。人类尊严及其赖以维持的条件,将是一个值得持久探索的恰当主题。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多少人对此感兴趣。(www.xing528.com)

在文化相对主义学说中有一个奇怪的悖论。正是推进这些学说的推动力预设了一种与道德相关的普遍人性。这一学说的全部要点就在于促进对作为人的他人的尊重。作为基础的预设乃是,无论其生活方式如何差异,所有人都需要并值得尊重。如果这不是一个关于人类本性的理论,那又是什么?其次,这一学说假设存在诸种一般原则以有效地表征尊重,尽管对每种文化而言在细节上可能差异纷呈。悖论在于,一种道德推动力,一种谋求谦逊和同情理解的努力,已成为道德判断的障碍之一。但这也是必然的。更加仔细地考量关于人类本性的结论内含于文化相对主义学说之中,亦能经由比较研究获致,能够消除这一悖论并使自由的探究摆脱某些难缠的障碍。

我的结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种种发现并不否认如下观点,即尽管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因素,对人类本性的概括仍然是可能的。据我们所知,现在没有什么事物在阻碍对“适于人类本性之目的”的界定以及发现道德判断之客观标准的努力。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了科学探究方法,“恰当目的”和“客观标准”就无从知晓。而是意指,从原则上看,心灵健康及良好状态是能被界定的;那些削弱或增进心灵健康的条件能够被科学地发现。这还意味着,所有诸如此类的结论随着我们工作的推进能得到进一步的修订。

我们现在能否得出人性由什么组成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虽然并非完全一无所知,但现在的任何概念构建都仍然相当粗略。关键点在于,我们必须避免任何阻碍探索的教条。在理论基础和实证基础均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当相对主义坚持关于人性的研究不过是一种妄想(chimera)或愚蠢的想象,这一主义便是有害的。说我们“知道”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以及探寻这些事物无所助益,便是放弃科学的自我纠正手段。这也意味着忽视关于人类心灵统一体的许多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