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学基础:蒙娜丽莎、米勒与柯罗名画解析

美学基础:蒙娜丽莎、米勒与柯罗名画解析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米勒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四)柯罗《孟特芳丹的回忆》柯罗出生在巴黎一个服装商人之家,少年时跟随古典风景画家贝克多学过画。

美学基础:蒙娜丽莎、米勒与柯罗名画解析

四、名画欣赏

(一)达·芬奇《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现藏于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卢浮宫(图5-5-16)。画幅77厘米×53厘米,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503~1506年创作的。达·芬奇(1452—1519)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他的主要作品有《圣告图》、《岩石上的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等。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人们在凝视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时,常常会被画中人物的微笑所迷惑。乍一看去,人们会领略一份安谧的微笑;进一步观察,又会感到笑容消逝;再一看,笑容重现,继而又退去……

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空气透视法,把山崖、小径、石桥、树丛、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在蒙娜丽莎与其背景之间,形成了一种巧妙的联系,身处理想境界的蒙娜丽莎,也给人某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文森特·威廉·凡高《向日葵

文森特·威廉·凡高是荷兰民族最伟大的一位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凡高是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奠基者,他短短的一生是在贫困与病痛中度过的,曾两次住进精神病院。凡高活着的时候名若鸿毛,1500多幅作品仅售出过1幅。到了今天,凡高的作品卖出天价,他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他的代表作有《向日葵》(图5-5-17)、《邮递员鲁兰》、《咖啡馆夜市》、《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夜》、《凡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等。

《向日葵》画幅91厘米×72厘米,是凡高在法国南方时所创作的。南方灿烂的阳光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凡高喜欢画向日葵,在他看来,这种花不仅是阳光与生命的象征,更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在这幅作品中,凡高以强烈刺激的感情色调,以急速蜿蜒的粗大笔触,构成画面紧促的动感……他的激情如江河奔涌,常常和灼热阳光下的灿烂景色交融在一起,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像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犹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的生命激情。所以,人们称他是一位“燃烧生命的画家”!

(三)米勒《拾穗者》

《拾穗者》(图5-5-18)现藏于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卢浮宫。画幅83.5厘米×111厘米,是米勒于1857年完成的。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他的代表作有《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者》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场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得像古典雕刻一般庄重。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出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四)柯罗《孟特芳丹的回忆》

柯罗出生在巴黎一个服装商人之家,少年时跟随古典风景画家贝克多学过画。1825年去意大利,在那里生活了3年,充分享受了地中海的阳光与自然的美。回国后他和朋友到各地旅行,后来又两次去意大利,三次游瑞士,还去了了荷兰、英国,最后进入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森林,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柯罗一生创作了3000多幅油画,其中大部分是描绘田园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新颖、明朗、清俊、柔美,散发着诗一样的情趣。这与他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悉心领会大自然一丝一微的变化不无关系。《孟特芳丹的回忆》(图5-5-19)、《威尼斯大运河》、《芒特桥》、《阿夫赖城》、《梳妆》、《忧郁的妇人》等是他的代表作。

《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罗当年曾去过那里,感受过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汽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3/5,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而另外两人在捡掉到地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

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棵柔弱斜倚的树枝,来加重画面的抒情性。如这幅画中左侧的那棵小树,也属这种情况。你看那小树歪扭的姿势,显然是由于微风的长期吹拂所造成。它倾斜的枝干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给整幅画平添了无限诗意。妇女的红裙与头巾是全景的最强音。细细品味此画,观者几乎可以听到细枝与树叶的瑟瑟声。这种大自然的情趣绝不是梦幻却胜似梦幻。画家完全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个色调显得细声细语,没有激情,只有和谐。如果没有画家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是难以给人们留下这么多难忘的印象的。这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一幅真实的抒情画。

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曾说:“艺术就是爱,当你画风景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间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叫做色彩,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要服从于你的感情”。这简短的几句话,也许正是柯罗风景画的全部秘密所在。

(五)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画幅24.8厘米×528.7厘米,由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所创作(图5-5-20、图5-5-21)。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丢失,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规模宏伟的历史长卷,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此画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用“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815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着各种活动,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让人回味无穷。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得一丝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慎而不失全貌,令人叹为观止。

全图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对众多人物描绘得精确入微,对密集的人群和各呈风貌的景物组织得有条不紊、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极富变化,具有高度概括性,它的高超技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齐白石《虾》(www.xing528.com)

齐白石(1864—1957)字渭清,号兰亭,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湖南湘潭人,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20世纪十大画家之一。齐白石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才。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齐白石画虾享誉于世。他早期所画的虾,基本上是青虾河虾)的造型,且多是游动的群虾,用小号羊毫笔,其质感和透明度不强,虾的腿和须画得短密且欠弹性,后腿呈排列状且多至八九条。为求神似,老人70岁后画虾,一改早年画法,加大并明确了虾身的起伏角度,同时对虾的游足也一删早年时的繁多,始画游足五只,虾壳的质感和透明感也得到加强。80岁后他删繁就简,已不再画繁复的虾群,只画几只虾传神。画虾变化最明显的是他把虾头前面的短须省去,仅画六条大须。虾须的简化,使得画幅的空间加大,突出了虾的游动神态。三四尺条幅,画虾仅四五只,却足可使画幅充盈。

《虾》画幅75厘米×58.2厘米(图5-5-22),整幅画中虽全用墨色画出三只大虾,但其深浅浓淡和水分渗透的干湿,清晰的显现出色彩的丰富变化,把虾体的形态、动感和在水中游动的活泼、灵敏、机警的生命力刻画得栩栩如生。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两笔淡墨,虾的头部便显得色彩变化多端。虾身的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腰部一笔一节,由粗渐细,体态有躬有直,情趣各异。虾尾三笔,浓淡相宜,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呈示出色彩变化的丰富。触须的细淡,柔中见刚,前爪的粗细、浓淡,开合自如,显露出无限生机。用墨的浓淡深浅、润湿干燥,“五彩”、“六色”自现,用水的巧妙、高超,虾身永远湿淋淋的,就像真的生活在水中,画面空白之处俨然是一溪清水,生命活力顿现。

【小结】

绘画是使用纸、布、木板等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元素,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创造具有立体感的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造型艺术。绘画是在二维空间塑造具有三维效果的艺术形象,根据透视学、解剖学原理,准确地反映出空间关系,充分显示形式美。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有点、线、面、色彩、构图等。根据工具材料来分,绘画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在欣赏绘画作品中,必须了解绘画的基本常识,掌握绘画的审美特征,熟悉绘画的欣赏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目的。

【目标检测】

一、填空题

1.绘画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在______上,具有平面上的立体感,注重______的变化;其次是在______上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最后在表现______上突出瞬间的凝固。

2.色彩是辨别事物的重要依据,并且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是色彩的三要素。

3.中国画工具和材料有______、墨、国画颜料、______、绢等。按题材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按技法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它的精神内核是“______”。

二、简答题

1.绘画的含义是什么?

2.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是什么?

3.绘画有哪些分类?

4.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是什么?

5.欣赏几幅世界名画并说出你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李新生.中国绘画鉴赏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黄宝强.艺术欣赏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远涛.西方绘画这棵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李远涛.中国绘画这棵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葛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