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书法的发展
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代甲骨文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果从半坡陶器上的符号算起,则有600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文字和书法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书体和艺术流派。
(一)古趣盎然的篆书
篆书就是指秦和秦以前流行的所有文字的总称(图5-4-1)。篆书又可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可从广义大篆和狭义大篆上理解。广义大篆是指秦统一前的所有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令李斯以秦国的篆书为基础整理出的统一的文字。大篆、小篆的书写方法大致一致,主要区别是,大篆较繁,小篆较简。结体上,大篆接近于甲骨文,结体错落有致,呈自然质朴之美。其用笔纯用中锋,用力匀平,流转自如。小篆的结构是以大篆演变而来,其结体较大篆更为工整齐律,呈匀称整饰之美。小篆体态修长见方,结构匀称,大小相等,与以前古文字相比,符号性强,图案性明显增强。其用笔不但纯用中锋,而且笔势更为圆转流畅,显得朴茂端重。
(二)博大精深的隶书
隶书又称“八分书”、“分隶”等(图5-4-2)。隶书是将小篆的书体去其繁复、增减其体而创立。结体更为端正整齐,呈秀丽端庄之美。其用笔,如以汉隶为例,主要是横画的变化,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尽情地舒展,呈委婉波状之势。如果说,篆书以弧笔著称,那么隶书则以波势见长。
隶书的出现在汉字演化和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后出现的章草、楷书都是由其发展而来的。隶书大致可分为秦隶、西汉古隶、汉隶。秦隶是在小篆简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保留了许多篆书痕迹;结字随意性大,部首的组合错落有致,节奏鲜明爽快,使人耳目一新。汉隶主要指东汉碑刻,是具有成熟意义上的隶书,主要表现为结构变化大,有扁、有方,线条出现了粗细变化,由圆笔出现了方笔;线条上出现了撇、捺、折、点等笔画,从而为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恣情纵意的草书(www.xing528.com)
据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草书源于汉代。草书分为三大类,即章草、真草与大草(即狂草)。章草是由汉隶演化而来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捺脚上挑,各字之间互不连属。真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法发展而来;其继承了章草的章法,加深了笔画之意味的连带,脱尽了隶意,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草书,故真草又称今草(图5-4-3)。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对字的点画与结构进一步夸张与变形,是最能渲泄书家情感的书体。
(四)法度森严的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图5-4-4)。楷书是为规范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而由隶书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成的。楷书的结体呈平稳方正、典雅端庄。其用笔归之于“用字八法”,即点、横、竖、撇、捺、挑、钩和转折八法,十分强调用笔的笔力、笔势和笔意,讲究相互之间的长短结合、曲直并举、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隶书的特点是字形方正、横平坚直,一点一画,一丝不苟。
楷书始于汉末,系从汉隶变化而来的,到了魏晋,经钟繇、王羲之进一步完善和创制法则,楷书才完全脱离隶书。到了盛唐,楷书进入了鼎盛时期。由于楷书最能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因此逐步成为汉字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体。
(五)率真流畅的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图5-4-5)。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叫行草,在行楷和行草之间的叫行书。行书结字或奇秀飘逸,或沉稳厚重,或锋芒递出,或婉转绵绵,变化极多。行书在笔画上讲究连带精到,在气势上做到上下一贯,在章法上表现为平衡奇巧。行书用笔比楷书活泼,而又没有草书的放纵,运笔生动灵活而富有生气。由于行书比楷隶有更多的自由度与率意性,因此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