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前提。人所共知,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的。虽然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不会说话,但是它对我们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类群体,往往表现出性格、气质上的明显差异,如山里人憨厚,水乡人灵秀,草原牧民剽悍,沿海渔民开朗,北方农民淳朴,南国居民精明,等等,应该说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的长期铸炼、陶冶有关。而人们如能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游历九州自然风光,就会拓展人的视野,净化人的心灵,久而久之,也会对人的性格、气质产生有益的影响。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的这句话早已成为我国一个传统的审美观点。当人们欣赏水的时候,水的柔中有刚、以抑求扬的品格,会对人产生启迪作用。而山则巍然屹立,敞开襟怀,为我所用,它的坚忍、稳定、温厚,也会给人以感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美的作用就更显突出。当我们在春意盎然的季节,漫步在青青的草原,徜徉在蓝蓝的海边,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欣赏着悠悠的白云,聆听着小鸟的歌唱,你的心灵和思绪定会被这美丽的自然景色所净化和占据,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喧嚣也必将荡然无存,大自然的美丽、人性的美好、人生的美妙会充溢着你的灵魂和全部身心,在自然美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把仕途生活称为“樊笼”、“尘网”,为“守拙归园田”、“复得还自然”而感到庆幸、欣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公然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在自然美的陶冶中,坚定了不随波逐流的志趣的。审视自然美的雄奇俊伟,也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作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在观赏雨中东岳的风姿之时,抖擞精神,一气登上二天门,觉得自己“像年轻了一样”;当他终于上到南天门,饱览山顶千姿百态的岩石,变幻无穷的云海之时,只觉得“轻松愉快”、“意兴盎然”,体会到战胜困难的乐趣,坚定了奋发向上的信念(《雨中登泰山》)。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就说:“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机界以入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图3-3-1)。
人们欣赏自然美不仅能够使人舒畅心胸、陶冶情趣,而且还可以增长知识,给人以哲理启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把旅行、观察作为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欣赏和观察自然美,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推进科学的发展。科学家观察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日光灯是科学家爱迪生根据萤火虫在夜间发出冷光受到启示发明的;潜水艇也是根据鱼能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而发明的;蜻蜓也给创造飞机的科学家提供了许多启示。人们欣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自然美,能启示我们:战胜眼前困难就会出现光明的前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告诫我们:高瞻远瞩,才能预测未来,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告诉我们:冬至阳生,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突变。(www.xing528.com)
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能排除人们心中狭隘的功利观念,激起纯洁无瑕的审美感情,净化人的心灵,久而久之,就能使人的性格、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与锻炼。自然美具有的象征意义,使人面对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时,可以产生无穷的联想,激发起美好的社会感情。如陶铸看到松林,“油然而生敬意”。想到人也应该有松树那种“要求甚少,给予甚多”的风格,想到鲁迅先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高尚人格,从而产生使每个人都应具有松树风格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自然美陶冶情操,铸炼品性的功能。自然美也可以明晰做人的道理。“水至清则无鱼”,这也是古人观赏自然美而获得的一个真理性的认识: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精明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比德”阶段的自然美其实就是一个道德教化的过程。
为此,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很多优秀人才的成长,许多不朽之作的问世,都与欣赏玩味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孔子周游列国,“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一生遍游名山大川;明代的徐霞客在30多年中,游览和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翔实地记载了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质、水文、植物等方面的情况,成为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不朽巨著。马克思也总要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带着家人去郊外,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愉悦心情、开阔胸怀、激发灵感、增长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