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美意识的概念和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又称为是广义的“美感”(包括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是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实践造成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审美意识是以一种感性关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感性的把握,因而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而理性因素则消融于其中,达到和谐的统一。狭义的“美感”则专指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特定的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它是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审美感受,不仅仅是它所具有的外在的属性,而是我们从它具体可感的外部形象中看到了人类的本质,看到了与自己创造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人的美感是主体从精神方面对人的本质的自我观照,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对美的能动的反映,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但蕴藏着理性的内容,为人类所特有。美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美感的直觉性
美感的直觉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是形象的、具体的,在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二是指在美的欣赏中无需过多地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美与不美。审美活动中,当美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时,人们立即得到了美的感受,事前并没有经过一定的思考推敲,这种在刹那间产生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的直觉性。客观的美之所以能被人直觉和直接感受,从审美对象而言,源自美的形象性,即凡是美的事物,总是以具体的、鲜明的、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从审美主体方面探究,它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分不开。人们将个人的审美经验,包括所懂得的人类审美历史成果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记忆;个人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也会形成条件反射。这样,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将客观事物的美的属性传到大脑,立即与大脑中储存的表象记忆结合,加上条件反射的作用,便有了审美感知的直觉性。如听一首外文歌曲,也许你并不懂它的意思,但却能被它优美的旋律所打动。欣赏一幅画,也许你不懂绘画的技巧,但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和传递出来的气势却可以在霎那间吸引你的目光,感动你的心灵。从表面看,美感的直觉性好像表明它是一种直接的东西,不包含理性的内容,其实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恰恰相反,它包含深刻的认识内容,这种理性的认识内容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强化积淀为美的观念,而美的观念在审美活动中自发地起着先导作用。
(二)美感的愉悦性
审美愉悦是一种包含着生理快感的精神愉悦,是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因为在对象的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人的自由创造,所以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是带有一定的情感态度,总是充满感情色彩的。当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往往会全身心地沉浸到该事物中去,被深深的感动,从而感到喜悦、惬意、愉快、舒坦、满足,甚至陶醉,这就是美感的愉悦性。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触景生情就是一种常见的美感现象。谢朓就曾说道:“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重视情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我国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以想见,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的情感体验是多么强烈。由此可见,在审美愉悦中,生理的愉悦不占主导地位,而占主导地位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美感作为一种精神的喜悦和享受,它能震撼人的整个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更纯洁、更宽广、更丰富。
(三)美感的超功利性(www.xing528.com)
美感的超功利性指的是它不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可以提高思想境界、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丰富感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小品文“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非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由此可见,美感的功利性正是蕴含在愉悦和休息之中的。人类追求美的过程,就是从各种物质和精神束缚中解脱出自由的心境,不是一般的功利要求,而是高级的精神满足,是情感的净化、人格的升华、人性的完善。如果主体关心的是对象的物存在而不是对象的物形象,审美对象便转化为实用对象。
(四)美感的创造性
这是审美想象力创造性的体现。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艺术作品的内容不能像水从一个水罐倒进另一个水罐那样,从艺术作品转移到欣赏者的头脑中。它要经过欣赏者的再造和再现,而这种再造和再现一方面根据作者所要传达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方向进行,另一方面还要渗入欣赏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这种活动就是美感的创造性。比如,我们在读《红楼梦》时,不仅感受到了曹雪芹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要传递的审美理想,在我们内心世界里,对其中的人物又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性想象,使《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内容更加的丰满和丰富。这些就是由艺术作品结构上的“空白”,来召唤欣赏者用创造性想象去填补的创造过程。因此,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作者所赋予的和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而且也是由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所增补的,而这个过程又会使欣赏者体验到再创造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会推动他发现、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
【拓展阅读】
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认为,接受艺术文本需要一个召唤结构来召唤文本的“空白”,就是一些没有表达出来,要让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中国画常留有很多空白,而这种空白其实是有内容的,但画家不画,让欣赏者去想象。齐白石作画,画面上几只虾或是几只草虫,留下大量的空白,让人去遐想,去感受江天无限,生机盎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