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教育的特点及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特点及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而审美教育最为突出的作用是对人的素质教育。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只有懂得了这些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按照这些规律来做,审美教育才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特殊的作用。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它从不采取强制的方式,但受教育者却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对小说的接受特点也正是对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过程的真切的描述。

审美教育的特点及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而审美教育最为突出的作用是对人的素质教育。它是从审美角度,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美的创造能力。因此,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只有懂得了这些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按照这些规律来做,审美教育才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特殊的作用。审美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育是感性形象的教育

美育的感性形象性是指在美育中始终伴随着具体可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通过感性形象来悦人耳目,并打动人的心灵,激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起到教育作用。因此,审美活动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在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过程中,通过形象进入审美的世界,使情感活跃起来,渐渐远离尘世的繁杂和喧嚣,在一种摆脱了世俗功利欲望的自由境界中体味到最纯粹的美,进一步来感知事物中所蕴含的真和善、知识和道德等理性的内容,使主体的心灵在审美的世界中得到洗礼、得到抚慰、得到滋养。审美主体越多地与审美对象交流,就会获得越多的启迪。通过长期的审美体验过程,逐渐构建起完善的心灵,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

所以,美育是以形动人,以情感人的。

(二)美育是情感教育

王国维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达完美之域”,所以,美育就是“情感教育”。美育和审美活动一样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在审美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因此,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处于对美的激情状态。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峰体验”,在这种时刻里,人会感受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与完美,进而产生并感受到最高的快乐,“似乎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因此,美育是通过激发、唤起人的感情,让人在情感的起伏和共鸣中接受某种教育。这种教育不需要通过说理、推理和证明来教育人,而是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

所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关系到人的生活情趣、生命情调以及人格品位。

【拓展阅读】

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试验证明,当人待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www.xing528.com)

(三)美育是寓教于乐的教育

美育的愉悦性是指在美育教育中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情感体验,由美的形象来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精神愉悦。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感悟人生、荡涤心胸、升华心灵。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它从不采取强制的方式,但受教育者却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为了读一本好书,可以废寝忘食;有的人为了看一部好剧,可以几次走进剧院;尤其是在近几年的旅游热中,人们花钱、费时、受累,但仍然乐此不疲。这些都说明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人们在这种活动中可以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因此,人们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美育教育。古罗马诗人、美学家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寓教于“乐”之中,这种“教”无疑就有了享受的性质,是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因此,美育是寓教于乐,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

(四)美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美育的潜移默化性是指美育活动是人们在倾心赏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不需要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和空洞的说教,在人们并不具有明确地接受某种教育的意识的情况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美的理想、情趣就悄悄地渗入人的心田。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和浸润,从而渐渐改变自己生活的视野和生活的境界。清末小说家吴沃尧曾说:“读小说者,其专注在寻绎趣味,而新知识实则暗寓于趣味之中,故随趣味而输入之而不自觉也。”这“输入之而不自觉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比如我们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读者受到感染和心灵的震撼,从而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在长期美的浸染下,就会逐渐形成一个人稳固的思想情操,构建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步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像杜甫的诗中描绘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育对人的心灵的陶冶,就像春风化雨般悄然滋润人的心田。

美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们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日积月累、逐步深化的过程;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人的审美认识逐渐积累、审美理想逐渐形成、审美感悟力逐渐提高的结果。美育对人的涓涓滴滴及对心田滋润的潜移默化,长期的熏陶,会逐渐形成人稳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积淀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使人的精神境界日趋高尚,从而自觉地去追求心灵和人格的完美。

【拓展阅读】

美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美育的化人,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梁启超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过,小说支配人的力量在于“熏”、“浸”,即熏染、浸润,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他说:“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对小说的接受特点也正是对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过程的真切的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