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本质:量子力学与新科学视角的探索

生命本质:量子力学与新科学视角的探索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从宇宙大爆炸理论来看,生命的联系确实与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十分相似。而量子真空则是驱动宇宙演化的力量,是物质背后的目的,也是我们生命的根本目的。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生命都来源于量子真空,本质是能量的激发或振荡;所有生命共用相同的原子,不包含任何一种孤立的东西,是一个互相影响的整体。

生命本质:量子力学与新科学视角的探索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宇宙生命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的妻子管道升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我侬词》,部分原文是:

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

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

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尔,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

这首词表明了夫妻作为一个整体,互相联系、难以分离的状态。而从宇宙大爆炸理论来看,生命的联系确实与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十分相似。

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约137亿年以前,宇宙由一个奇点爆炸演化而来,这个比一颗原子还小的点包含了整个宇宙自诞生起所有的物质和能量。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内的原子都来自大爆炸时期,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也不例外。我们身上的每个原子,都曾经可能是上百万种生物的组成部分。《万物简史》中提到,有科学家估算,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多达10亿个来自莎士比亚的原子。但现在这些原子组成了我们,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等我们故去后,各个原子便可能天各一方,去寻找新的用武之地,去组成一片叶子或者是另一个人。如此想来,虽然现在我们是不同的个体,但组成我们的原子很久以前可能共同组成过一个分子,甚至可能见证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所以当前宇宙中所有生命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最新的量子场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最早产生的是“量子真空”的环境,所有物质都是量子真空的激发或者振荡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信息形式的能量,是量子真空池里的波浪。所有的生物系统,从最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人类组织,都是动态能量的自组织形态,是生命量子系统。而量子真空则是驱动宇宙演化的力量,是物质背后的目的,也是我们生命的根本目的。(www.xing528.com)

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生命都来源于量子真空,本质是能量的激发或振荡;所有生命共用相同的原子,不包含任何一种孤立的东西,是一个互相影响的整体。整个宇宙就是由相互作用、互相叠加的动态能量模式组成的,每一个量子都和其他量子息息相关。

2.系统论: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或关系比组成物质本身更重要

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巅峰,还原论占据了科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当时的科学家普遍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化解为各个静止的、相对孤立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再将各个部分的性质“组装”起来,便成为对于整体的描述。虽然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带领人类取得了很多科学成就,但随着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度的提高,人们发现还原论的方法面临着无法突破的困难。

例如,在分析生命时,科学家将生命层层拆解到基本组成单元——细胞,每个细胞都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保持新陈代谢。然而,我们却无法简单地通过描述各个细胞的状况来理解这些细胞形成的组织、器官以及生命系统的功能。正如我们可以研究每一个神经元细胞,却无法理解这些神经元细胞构成的大脑是怎样进行抽象思维情感活动的。我们也知道在《弗兰肯斯坦》中,把所有的器官拼接在一起就能形成生命这种机械的、分割的思维方式是不能成功的。

20世纪中叶,贝塔朗菲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直接把系统作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兴起了一场“系统运动”的浪潮。贝塔朗菲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根据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构成生物系统的关键不是它的组成物质,而是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正如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指出的,生命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为了维持生命的有序性,生命系统必须不断地进行与外部环境交换能量,抵消熵增。也就是说,生命内部的各个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企图将生命分解为单独的组成部分来分析,只会与生命的本质背道而驰。

事实上,不仅生命本身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多个生命之间通过某种形式的信息传递,也会在整体上形成个体并不具备的特质,这就是伴随着新科学的兴起而被广泛讨论和应用的自组织和涌现现象。

一只蚂蚁从蚁穴中爬出寻找食物,它不可能知道最近的食物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能最快地到达。但人们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蚂蚁参加进来,经过一段时间后,几乎所有的蚂蚁都会以一个最短的距离找到最近的食物。原因就在于,蚂蚁们之间能够通过信息素产生联系。每只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释放一种信息素,信息素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每只蚂蚁在选择路径时,都会偏好选择信息素大的方向,但有时也会另辟蹊径;这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样,自第一只蚂蚁外出觅食起,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距离越近的食物源被蚂蚁单次访问的时间越短,访问的次数越多,信息素的浓度就越高,就会被越多的蚂蚁访问,从而成为几乎整个蚁群的最终选择。

这个例子除说明研究单一蚂蚁无法理解蚁群的行为以外,也告诉我们生命因为联系而变得强大。一只蚂蚁的力量有限,但一个蚁群能迅速找到通往食物的最短路径,为整个物种的生存繁衍赢得优势。我们人类容易自以为是,但事实上,没有群体成员的共生联系及相互赋能,我们单个人或单个组织的生命力就如同单只蚂蚁一样极为渺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