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例研讨课,年轻的钟老师执教《我的手儿巧》,课前她进行精心的设计,先由猜谜导入,然后在游戏和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到小手会做事、会认东西(触摸)、会说话(手语)、会表演,动手可以健脑,最后进行拓展活动:小手会创造。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评课活动。
首先发言的是老教师陆老师:“我认为钟老师作为年轻教师在讲台上表现得沉稳,无论教态、语言都很亲切,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学层次分明,活动和游戏的设计恰当,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兴趣盎然。板书也很新颖,一只大大的手掌,每个手指上写上一个小手的功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征。”
接着发言的是陈老师:“钟老师是一位素质全面、基本功扎实的年轻教师,这节课设计精心,一环扣一环,节奏感强,不同游戏、活动的安排,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我觉得还可以安排一些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的活动。”钟老师一边点头,一边记录着老师们的评课要点,脸上溢满了被肯定的喜悦。(www.xing528.com)
接下来发言的是年轻的袁老师:“刚才老师们都对这节课的优点谈了很多,我就不重复了,我谈一点我个人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节课教师预设的环节太多,虽然听课者感到很舒服、很精彩,但学生是在往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框框里钻,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是被动式地在接受,主动性、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因为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教师事先精心安排好的。”
袁老师的一席话使得会场格外安静,我看到钟老师停住了手中记录的笔,脸上有一丝不易觉察的难堪。我既为袁老师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感到高兴,又为他这种直来直去评课感到一丝不安。(年轻的钟老师能接受这种直率吗?)以上两种大相径庭的评课结论引起了会场的沉默,课例研讨活动似乎在此僵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