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提倡不囤积,但这种囤积不仅限于物品,也包括事件。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原本今天有一项事务要处理,可出于懒惰或其他原因,把它搁置到了第二天,预想着“明天”就能把它搞定。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成想“明天”碰到了一些意外状况,只好把那件事继续往后拖。
在拖延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件被搁置的事,还有当下和即将要发生的一些事,它们都会成为“待处理事件”。很显然,这就变成了一种囤积。面对囤积的事件,就跟面对囤积的杂物一样,会让人心生焦躁和厌烦,同时也像那些无用的缓存占掉电脑空间拖慢CPU的进程,这些囤积事件既消耗了心力,也降低了效率。
毫无疑问,这与极简生活是相悖的。
有人针对拖延问题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大概7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其中有超过50%的人自称拖延行为已经习惯化;有25%的成年人有着慢性拖延问题。在这些调查对象中,有95%的人希望有办法能够减轻他们的拖延恶习。
恰如塞缪尔·约翰逊所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类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里。”
拖延存在于生活中每一处,存在于各类人身上,与年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但无论是谁,沾染了拖延,都会饱受焦虑、愧疚、烦躁、不安等情绪的折磨。曾有人说,拖延等于死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拖延本身没什么可怕的,怕的就是拖延过后产生的负罪感、焦灼感,它会慢慢消磨人的心智,让人倍感煎熬,悔恨不已。
美国学者艾伦·贝克在1985年曾经提出,感觉与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我们的思维和回忆总是向坏的方向发展,结果导致情绪更加阴暗。思想变坏之后,情绪又跟着变坏,从而进入一个越来越抑郁的下降螺旋。”(www.xing528.com)
之所以强调不拖延,就是希望我们的内心保持一种不慌不忙的节奏,按部就班地去做那些想做的事,而不是将其一件一件地囤积搁置在心里,慢慢发酵成消极的情绪,要么拼命地与时间赛跑,要么带着未完成的心愿度过此生。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有些人喜欢拖延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计划不够全面,或者自己的能力尚未达到合格的标准。然而,要知道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计划是绝对完美的,事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总想着积淀却不进行实践,那么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是怎样的,只有去行动,才能不断完善。
如果你想写一本书,别把这个心愿搁置起来。你不必先去日夜翻书三百章,也不必等到自己读完中外所有名著,书籍的海洋浩瀚无边,不如立刻拿起笔写着再说,在书写的过程中你的不足、纠结都会暴露出来,才能日益完善。极少有文学大家是第一本书就名垂青史的,他们大多要经过很多本书的铺垫,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如果你想把炒股作为副业,那就开始投入资金吧。你不必先把股票市场研究数十年,也不必把百年来的经济学理论倒背如流,闭门造车不如去实战。当然,这里并不是要你盲目地投入资金,而是鼓励你可以从少量的资金投入开始,一点点摸索和发现。在直接与股票市场的接触过程中你的敏感度会逐步提高,记忆力也会更深刻。
想做一件事就别拖着,不要等到激情褪去,不要等到灵感消逝,不要等到时间溜走。一味地等待,只会陷入“不愿行动,求而不得”的怪圈。如果总是在等,却不做出行动,只会留下遗憾。马尔克斯笔下,阿里萨等了费尔明娜五十多年,再度重逢时,却早已错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段;年少时喜欢一个人,等着最合适的时间告白,等到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想做的事情很多,如果总是以尚未准备好做借口,或者单纯地因为懒惰而拖延,直至那些特别的心情沉淀到岁月里,经受时光的打磨,碎为砂砾、颇成幻影,未免太过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