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一般是指辛亥革命以前所撰写的著作和经过后人整理过的同时期著作,如汇编本、书本、辑佚本、笺释本、校释本、点校本、选注本、今译本等。这些著作有刻本、活字本、写本、石印本、铅印本与影印本之分,又有线装、平装与精装之分。我国古籍虽然历经水、火、兵、虫四厄劫难,所余不过十之一二,但现存古籍估计仍有十余万种。如果把各种版本都算进去,那就更多了。在如此多的古籍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地方文献,必须借助于各种古典书目。
我国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写在简策上的书了,后来又出现了写在缣帛上的书。所以古人常以“竹帛”作为书籍的代称。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中,就有一部分是殷商时期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到了西周,图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如我们今天所见的《周易》《诗经》,虽然后人多次整理,已不是原来的面貌,但其中一部分还是当时写出的。由此可见,当时的著作确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公元1世纪前后,我国发明了造纸技术,由此,物美价廉的书写用品代替了昂贵笨重的绵帛和竹简,书籍有了新的发展。后来,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图书事业也因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在古代,我国造纸、印刷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所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也就特别丰富。
1.古籍源流的检索
古籍的流传存佚状况十分复杂,要了解其存于何时,佚于何代,流传过程中的篇卷分合乃至内容变化情况,可使用以下几类工具书进行检索。
(1)利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书目,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的一篇。此后史家修史,多效法班氏撰写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清康熙以后,许多学者又相继开始了正史艺文志的补撰工作。正史缺艺文志的则补写;原已有志的,则作增补、注释。艺文志有纪上代藏书和纪一代著述两种编纂方法。纪上代藏书者,今存《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5种;纪一代著述者有《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及清人的各种补志。较常用的史志目录有:
《十史艺文经籍志》,商务印书1955—1959年编辑印行。该丛书收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艺文合志》《宋史艺文志》《辽金元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和《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中华书局1982年),共7种,收十史原艺文、经籍志及补志、附志、相关目录共40余种。
《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1933年编辑印行,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缩版影印。全书精装三册,包括正史艺文志7种,补志8种,禁毁书目4种,征访书目1种,朝代顺序为:《汉书艺文志》《后汉书艺文志》《三国艺文志》《补晋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经籍志》《补五代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补》《补辽金元艺文志》《补三史艺文志》《补元史艺文志》《补明史艺文志》《禁书总目》《全毁书目》《抽毁书目》《违碍书目》《征访明季遗书目》与《清史稿艺文志》。该书所收的20种艺文志与经籍志,基本上能反映西汉至清末我国图书出版及流传情况。每志所著录的书,以书名为主者,则以书名为目,人名为注;以人名为主者,则以人名为目,书名为注。例如欲查找司马光一生的著述情况,从人名角度查“司”字的中国庋撷法号码(如不熟悉庋撷法,也可用“笔画检字”),便可以查得《宋史·艺文志》著录了司马光的40种著作。另外还可以从司马光每一著作的书名去查各艺文志的收录情况。
《二十五史补编》,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辑。上海开明书店1936—1937年印行,中华书局1956年原版重印。该书把诸史艺文、经籍补志全部收入,共计32种。
以上三书著录各类古籍4万余种,基本反映了我国先秦至清末的古籍流传情况。如果我们要了解某一部古籍的存佚,通过以上三书的查寻,便可做出初步判断。
(2)利用藏书目录。藏书目录分为公藏和私藏两种。在考查古籍的流传情况时,必须参考历代藏书目录。
自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编成《七略》始,历代均有官修书目,但大都散佚。现存最早的官修藏书目录是宋代的《崇文总目》,原书66卷,收书3445部,现仅存残本5卷。明代的《文渊阁书目》,收书7297种,虽仅记书名与卷数,但也可考见当时的藏书情况。
宋代私人藏书开始发展,到清代蔚为鼎盛。著名的私撰目录有: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4卷,《后志》2卷;赵希弁续辑《附志》1卷,收书1468部,24000余卷;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56卷,收书3039种(该书现仅存22卷);明代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32卷,收书13000余种,主要是明代著作,但在每类之后,各附录若干宋、金、元人的著作。明清之际,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也是著名的私人藏书目录。清代的私人藏书目更多,最著名的是《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为清初钱曾的《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三书的合编本,共著录古籍4180种,超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后附有书名和著者姓名的四角号码综合索引。另周中孚撰《郑堂读书记》,正编71卷,补编30卷,著录古籍4000余种,亦是继《四库全书总目》后一本比较完备的书目,此外还有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丁氏“八千卷楼”的《善本书宝藏书志》,瞿铺的《铁琴铜剑楼书目》,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志》、缪荃孙的《艺风藏书记》、黄丕烈的《百宋一廛书录》等等。这些书目,有的对版本源流考订精详,有的有解题,有的是题跋性书目,各有特色,均可作为检索用工具书。
(3)利用禁毁书目。由于封建统治者兴文字狱,使大批文化资料遭到禁毁,但仍有许多文化典籍在民间收藏下来。禁毁书目反映了这些书籍曲折坎坷的流传过程。
孙殿起辑《清代禁书知见录》一书,编者根据自己见到的禁书,记其书名、卷数、作者、籍贯和刊刻年代,同时将一部分不见于禁书书目而似禁毁范围的古书,作为“补编”汇附于后。书后附有书名索引、人名索引。还有姚觐的《清代禁段书目》和姚觐元的《清代禁毁书目(补遗)》,以及雷梦辰的《清代各省禁书考》等。清代以前的禁毁书目,可参见《中国禁书大观》(安平秋等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
另外,还可利用《通志》《文献通考》中的“经籍志”,通过此类工具书,也可查考古代文献的流传存佚情况。
2.现存古籍的检索
我国现存古籍积聚巨丰,欲从如此浩瀚的书籍中查寻到所需图书,必须借助于各种古籍书目。
(1)利用古籍总目。古籍总目是检索现存古籍的重要工具书。综合性的古籍书目,最常用的有《四库全书总目》等。
《四库全书总目》,永瑢、纪昀主编。乾隆五十八年武英殿刊刻印行,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1版。本书目共计200卷,著录书籍10254种,172860卷,分四部44类,66个子目。《四库全书》初成书后,精工誊录7部,分藏故宫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与杭州的文澜阁。其中文源、文宗、文汇三阁的书清末毁于战火;文澜阁藏本亦于战乱中散失三分之二以上,后抄配补齐,今存杭州;文津阁本今存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存甘肃省图书馆;文渊阁本今存台湾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该书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88年影印本。
《四库全书总目》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每部又分若干类,其中一些较复杂的类目再细分子目。每部前有总序,类目前有类序,子目后有按语,说明该类书籍的学术源流。每一本书注明来源,并附有提要,介绍书籍内容、作者生平事迹,考核文字及版本的异同,评论得失。本书囊括了我国先秦至清初尚传世的大部分书籍,特别对先秦至元代的书籍搜罗较全。如欲查考《四库全书总目》,其方法可依:
1)略知书籍的性质,按照类目直接检索。
2)查大东书局版的书后所附人名索引。
3)用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从书名途径进行查找。
4)新版《简明目录》和《总目提要》书后附有四角号码人名索引和书名索引,可以利用。
此外,与《总目》有关的书目除附在《总目》后的《四库撤毁书提要》和《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外,还有《总目》的简约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代纪昀编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仅20卷,份量只有《总目》的十分之一,删节了提要内容,使之更为简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缙、王欣夫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收录《总目》与《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中2300余种古籍的匡缪补阙文字;《四库提要辩证》(余嘉锡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华书局1980年改以新式标点出版),收作者对《总目》中的错误、疏漏以及偏见的考订补正。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1925年开始组织编纂,收录《四库全书总目》以外的古籍提要。1928—1942年间,共得稿31800余篇,曾加以油印。197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从日本得到油印稿10070篇,排印出版,80年代初,东北师范大学又据此影印发行。
检索《四库全书》,还可利用《四库全书百科大辞典》。本书由杨家骆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由《四库全书通论》和《四库全书辞典》两部分组成,其中《四库全书辞典》又分为“正编”和“扩编”两部分。检索本辞典,可利用正编前的“条目首字次序表”和“条目首字拼音索引”。“条目首字次序表”按笔画多寡先后,画数相同者照《康熙字典》部首顺序先后;“条目首字拼音索引”其拼音法式,以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公布的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制定的“国语罗马文拼音法式”为标准。
《书目答问》,张之洞编撰,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年),是一部指引读书门径的导读书目,分经、史、子、集、丛五部,列举图书2000余种,对清以前典籍及注疏本收录较严,对清代著述收录较宽,多为乾隆以来的著作。各书列出习见常用之版本,并间加按语点明优劣,后附《清代著述诸家姓名考略》,可略窥清代学术之源流。1931年,范希曾在此基础上编纂《书目答问补正》一书,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重版。本书增补古籍1200余种,大部分是光绪二年以后几十年间整理中国古籍的著述。
《贩书偶记》,孙殿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36年初版,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精装本一册。该书主要收录编者经眼的清代著述,兼及少数明代小说与辛亥革命后至1935年以前的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共1万余种。凡见于《四库全书总目》的一概不收。《贩书偶记》刊行之后,孙氏又积累资料6000余条目,由雷梦水汇编为《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正、续编在时间及收书范围上正好与《四库全书总目》相衔接,作用相当于“总目”的续编,但没有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书目答问补正》《贩书偶记》及其续编,可共同视为《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是查找清乾隆以后至抗战前出版的古籍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利用丛书目录。在古籍的发展过程中,古籍或单行本传世,或保存在丛书中传世。有的既有单行本,也有丛书本,而不少书却仅赖丛书收录才得以流传至今,因此,在查考古籍时,对丛书目录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利用。
现存较好的丛书目录有《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出版),此书收录了全国47所图书馆所藏古籍丛书2979种,包括子目38891种著作。“综录”分为3册。
第一册是《丛书总目》,分“汇编”与“类编”两部分。“汇编”分杂纂、辑快、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编”分经、史、子、集4类,著录每部丛书的书名、编辑者和版本,并详列子目,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与《丛书书名索引》。本册可供查找某部丛书,包括哪些古籍、哪些图书馆收藏了这部丛书。
第二册是《子目》,即子目分类目录,将“综录”中所收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4部编排,并对每种书注明卷数、著者、时代、姓名和所属丛书名称,供查找所属丛书之用,可按类查出每部古籍及其收在哪一部或哪几部丛书内,再通过第一册获知这些丛书为哪些图书馆收藏,从而查到所需古籍。
第三册为《子目书名索引》及《子目著者索引》,均按四角号码编排,配合第二册使用。欲查某一部书,一般是先作为丛书子目从第三册索引入手,再转入第二册,了解该书的基本情况及被收入哪些书中,然后据此到第一册中去了解这些丛书的基本情况及收藏单位。
该书于1982—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时,订正了原版的一些错误,并在《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中补录了黑龙江省图书馆等6所图书馆的收藏情况。
“综录”收录内容尚未十分完备,以下三书可作为补充。《中国丛书综录补正》(阳海清编辑,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增录了1958年以后重印、复印影印与点校排印的新版从书,补正了“综录”的疏漏之处。《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施廷铺主编,严仲仪、倪友春分编,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系1982年印行),增补《中国丛书综录》未收丛书977种。《丛书总目续编》(庄荣芳编,台北市德浩书局1974年版),收录台湾1974年以前25年间出版的丛书683种。
另外,《丛书大辞典》,杨家骆编,南京辞典馆1936年出版,共收丛书600种,条目达17万个。此书是一部将丛书书名、丛书编者、丛书子目、子目撰者混合编纂在一起的丛书辞典,完全按条目首字的四角号码顺序排列,翻检起来得心应手。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的《历代丛书大辞典》(杨家骆编)是《丛书大辞典》的重印。利用此书时,可采用《丛书大辞典》的检索方法。
此外,《四部丛刊书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以及《丛书集成初编目录》等三部现代出版的著名古籍丛书目录,在古籍的检索中也不应忽视。
(3)利用善本书目。善本书目是查找现存古籍善本的专有工具。所谓善本是指:①具有历史文物性的书籍,即宋元以前的刻本、写本,明代抄写本、精刻本,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②具有学术资料性的书籍,主要指各类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批校题跋本等;③具有艺术代表性的书籍,如反映中国历代印刷技术特点的活字本、彩色套印本、木刻版画以及明清名家印谱等。检索善本书常用以下书目: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全书收录善本书4400余种,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编排,书名下注明收藏馆名,每书记其书名、卷数、著者、款式等,突出了版本的论述。书后附有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书铺号索引。
《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本书是《中国善本书提要》的遗稿,约800篇。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本书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开始出版。收录古籍6万余种,13万部,分经、史、子、集、丛五部出版。五册一函。书后注明藏书单位名称。本书是我国传世善本的总汇,是过去任何一本善本书目所不可比拟的。
《影印善本书目录(1911—1984)》,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室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收录辛亥革命以来影印的古籍善本1049种。本书目不附提要。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本书主要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10年中新入藏的善本书,共8卷,还兼收了1937至1948年间陆续入藏的善本书,均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著录方面突出了版本记载。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撰,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1957年编印。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1958年编印。
检索古籍源流和现存古籍,除利用以上介绍的书目外,还可利用有关的研究专著,如《历代妇女著作考》(胡文楷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印行,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增补后重版)、《(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桢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再次增订本)。(www.xing528.com)
3.古代诗文篇目的检索
查找古人著作,不仅要利用书目检索已成书的著作,往往还要查找一些单篇诗文。对于那些没有专集行世的作者,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的诗文集,有诗文总集和诗文别集之分。总集是把许多人的作品汇编在一起的集子;别集是某个人一生作品的总汇。要利用诗文总集中的资料,必须借助于诗文集篇目索引这种类型的工具书。
(1)利用总集作者索引和篇名目录。要准确地检索古籍诗文篇目,就得熟悉检索诗文篇目的工具。利用全集型的总集,检索时最为方便。此类总集大多以时代和作者的顺序编排,同一作者的作品排列在一起,查找时,可利用作者与篇名两种途径进行检索。目前,较重要的总集目录索引介绍如下。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65年编订出版。本书是为配合《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而特意编制的。《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是由清代严可均编纂的一部文章总集,汇集了上起上古、下迄隋代的3497位作者的文章,共746卷,分15集,按朝代顺序编排每一朝代的文章,按作者所处年代先后排列。此书于1958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本书分“篇名目录”和“作者索引”两部分。“篇名目录”是以朝代为顺序编排的,分为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后魏、后周、隋、唐。每一个朝代先列作者名,作者以下著录篇名,后注明原书总页码及上下面。“作者索引”按作者姓氏的四角号码顺序编排,通过作者可检索其作品在《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的卷次与页码。例如,欲查《出师表》,可在篇名目录的“三国文”中找到诸葛亮的名字,即列有《出师表》,并注明见于原书的页码“1369”。若从《作者索引》途径去查找,则可按“诸”字的四角号码得知原书页数。
《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马绪传编,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全书1000卷,成书于嘉庆年间,共收唐五代文章18488篇,涉及作者3042人,附有陆心源《唐文抬遗》和《唐文续拾》。前者收文3000篇,后者收文310篇。《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按原书次序在作者名下列出篇目,并注明影印本页码,所有作者均依原书署名。要查唐初王勃的作品,可用《全唐文篇名目录及著者索引》,首先查“著者索引”中“王”字的四角号码为“1010”,“勃”字的四角号码前两位为“44”,据此号查知“1898”为“全唐文篇名目录”中王勃名下的篇目号,由此得知王勃姓名下列有很多文章的篇名,并注明原文出处,然后再根据需要查阅《全唐文》原文。
《文苑英华作者姓名索引》,附于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本《文苑英华》后。它是北宋太平年间编的一部上接《文选》,下至晚唐的诗文总集。全书1000卷,收作品2万余篇。从作者入手查找篇目极为方便。
《文选注引书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35年编辑印行,包括两部分内容:《文选篇目与著者引得》和《文选注引书引得》。查篇目出处,既可以从篇名的途径入手,又可以从作者名号入手。
《全宋文》,曾枣庄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出版。此书附有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
还有些总集仅附作者索引,如《全辽文》(陈述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2)利用群集索引。群集篇目索引,是指把多种诗文集的篇目按内容分类集中,注明作者及出处,指导人们去查找分散在诸诗文别集中的资料。利用群集索引,不仅可以揭示具体篇目的出处,而且还可以把那些分散在诸别集中的内容性质相同的文章篇目集中地反映出来,确实起到了“检一篇而诸家之说毕具,求一事而异同之论皆存”的功用,充分体现了篇目分类索引的突出优点。这类索引目前仅有两种。
《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陆俊岭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索引共收录文集170种,其中包括元人别集151种,元人选辑的总集3种,涉及元代史事的明初人别集16种。各体文章分类编排为三大部分,即:人物传记、史事典制、艺文杂撰。人物传记部分分男子、妇女、释道、有姓无名者4类;史事典制部分分政事、赋役、礼教、军事、刑法、营造、农民起义7种;艺文杂撰部分分经、史、子、集、杂撰5类。各类之下均再细分。查找时,应充分注意群集篇目分类索引对文集篇目是按内容分类编排,一定要了解它的分类情况,以便按“类”查找,因“类”求篇。
《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在卷首附有《文集目录》,另有《文集作者索引》,分类目录结构严谨,元人的主要文集篇目均可从本索引中迅速查到。
《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王重民、杨殿珣编。北平图书馆1935年出版,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为我国群集篇目分类索引之最。本索引共收录清代文章中的文集440种,其中别集428种,总集12种。本书按其内容性质分为三大类:即学术文、传记文、杂文。学术文类下又分经、史、地、诸子文集4类,以下再层层细分。传记文部分,记载历代人物生平等情况的篇目统归于此。其编排体例是:篇目以编排体裁归类,查找以被传人名为线索。卷首附《姓氏索引》。杂文部分内容较杂,共4类,包括书启、碑记、赋、杂文。此外,这部索引的首卷还有3种附录:《所收文集目录》《文集提要》《文集著者索引》,为使用本书提供了方便。
本索引主要功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可准确迅速地查到某一具体篇目的出处。如欲查姚鼐写的《登泰山记》,可通过此索引学术文部分前面的分类表,在“史部、地理类、游记属”下查得:“登泰山记姚鼐 惜抱轩文集14/6a”。二是可查到不同文集中论述同一问题的诗文篇目及出处。如欲查清人文集中记载清初学者黄宗羲的生平传记篇目,可在传记文部分根据姓氏索引的指引,在“碑传文”类中见到:
黎洲先生神道碑文 全祖望 鲒埼亭集11/1a
遗献黄文孝先生传 邵廷采 思复堂文集3/1a
在“寿序”类中还可见到:
黄征君寿序 朱彝尊 曝书亭集41/7b
即有关黄宗羲生平传记的资料,见于本索引所收的清人文集者,共有上述3篇。
清代文集资料丰富,本书对于查阅清代文集篇目很有帮助。
4.古代百科资料的检索
查考反映古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情况的百科资料,我国有一种便于利用的传统资料工具书,即类书。
中国古代成书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魏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此书共有40余部,1000余卷。其内容是将抄录的经传资料、诸家之说,按类别加以编排,“随类相从”,以供皇帝省览。隋末唐初,此书已全佚。
在现存的类书中,下面重点介绍《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古今图书集成》等几部。
《艺文类聚》,欧阳询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整理出版。此书是唐代著名类书,全书共100卷,计46部。部下分子目,共有子目727个。子目下辑录古籍中的有关记述,引用古籍1400种,这些古籍90%以上现已亡佚。本书首创“事文合编”的体例,扩大了类书采辑资料的范围,丰富了类书的内容,成了后世类书的常规体例。
查检《艺文类聚》,要利用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附编的《人名索引》和《书名篇名索引》。两索引均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并附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为从《艺文类聚》中查考资料提供了方便。
《太平御览》,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此书于宋代太平兴国八年编成,初名为《太平总类》,后因在全书完成前夕,宋太宗命令每天向他进呈3卷,以备“乙夜之览”,故改名《太平御览》。全书共1000卷,分55部,每部下分若干细类,共4558类。每类广采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依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先列书名,再录原文。本书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并称为“宋代四大类书”,是查找古代百科资料和辑佚、校勘古书的重要类书。
查检《太平御览》,有两种索引可利用。一是《太平御览索引》(钱亚新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此索引现不太常用;二是常用的由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燕京大学出版社1935年版的《太平御览引得》,其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篇目引得》,详细标引了《太平御览》的分类细目;二是《引书引得》,详细标引了《太平御览》所引用的书名、篇名,书后附有“笔画检字”和“拼音检字”两个附录。
《太平御览》本身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类目繁多,故时有重复,这势必导致资料归属上的混乱;所标书名往往前后不一,舛讹错误者屡见不鲜;有些资料,转抄于前代类书,又未作校勘核对,因袭了许多旧有错误。因此查检本书时应特别注意。
《册府元龟》,王钦若、杨亿等主编。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1982年重印。“册府”是指书籍的府库;“元龟”是指大龟。按照古人的说法,大龟可以预知未来。此书的编纂目的是为统治者鉴往知来提供参考,故名《册府元龟》。全书1000卷,分31部,1104门。每部前有“总序”,评述本部制度、事迹沿革。每门前有“小序”,论述本门的内容。总序、小序文笔简炼、言简意赅,对于概括了解内容很有帮助。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册府元龟》所辑录的资料均不注明出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它的利用。《册府元龟》最大的价值在于校史、补史。中华书局影印此书时,在书后附编了《类目索引》,标引了每类目在书中的部次册数、卷数、页码,查考时应注意利用。
《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编,蒋廷锡等重辑。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出版。该书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陈梦雷主持下开始编纂,初名《古今图书汇编》,5年后初稿基本完成。雍正皇帝继位后,又命蒋廷锡等人重加编校。雍正四年,用铜活字排印了64部,以后光绪年间续有印本。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此书,线装800册。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10月重新影印,精装80册,另附考证1册,新编索引1册。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目录40卷,分为6个汇编,32典,6117部,共1.6亿余字。因印数少,当时就属珍籍,在内府分藏(文渊阁、乾清宫等处)。国外收藏第一版的有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是完整的一部,已改订成745本洋装巨册。法国、德国也有第一版的残本。由于《永乐大典》的残缺,《古今图书集成》便成了现存中国古代类书中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一部。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排体例是:6个汇编是全书的一级类目。这6个汇编是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6个汇编下共分32典,典是二级类目。典下又分6117部,部是该书最基本的单位。部下所辑资料,仍然分类编次,主要类别项目有:①汇考,引述各种古籍资料,穷源究委;②总论,辑录经史子集各类古籍中的“纯正”议论;③列传,列历代有关人物传记资料;④艺文,采辑有关的诗文歌赋;⑤选句,选录骈词丽语;⑥纪事,罗列琐细小事;⑦杂录、外编,汇集难以归入上述诸项的资料。另外,有些需要绘图列表说明的部类还有图、表两项。此书所引用的资料均详细注明出处。
《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典型地体现了类书“以类聚事”的特点。尽管类目极其复杂精细,汇编、典、部三大框架层层统摄,使得各层类目清晰,有条不紊。每部中所集资料,仍按类别逐项排比,使资料有较强的系统性。此书是我们查阅古代百科资料最理想的类书。
查考《古今图书集成》中的资料,可用书前的分类目录。但最为方便的是使用林仲湘等1985年10月编辑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索引》。该书包括5种索引和经纬目录,即部名、图表、人物传记、职方典汇考、禽虫草木二典释名索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全书的内容。各索引所注出处均包括1935年版和1985年版的册次、页数。此外,该书还包括《经线要目简释》《纬线要目简释》和《纬目出现频率一览表》。
现就《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的使用举例如下:
(1)部名索引。揭示原书部名出处的索引。该索引以部名立目,全部条目依四角号码顺序排列。查找时,可按已知部名查出该部所在册次、页次。如:
书画部647·46b字65·78814
“字”表示典名,即文字典。由此可知,书画部在文字典下,其出处在1935年版本的647册46页反面,又在1985年版本的65册78814页。
(2)经纬目录。可按本书顺序(即经),查出各部收的内容(即纬),同时注明所在版本、册次和页码。如:
(经目)(三)明伦汇编6氏族典453田姓部
(纬目)汇考1·列传3·造句1·纪事1·354·11b/35·42536
由上述可知,田姓部下收录有汇考1辑,列传3辑,造句1辑,纪事1辑。其资料在1935年版的354册11页反面,又在1985年版本的35册42536页。
该书在国外也有较大影响。1911年,英国翟理斯编过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索引》;1934年,日本泷泽俊亮编过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索引》,但均不易得到。
《渊鉴类函》,张英等编。清光绪年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全书450卷,分45部,部下又分子目,子目以下分类编排。《渊鉴类函》是在明人俞安期所编类书《唐类函》的基础上加以删繁补阙,并进一步博采宋、元、明类书及其他古籍中的资料后编纂而成的。《渊鉴类函》每一子目下所辑资料都标明“原”、“增”字号。“原”指《唐类函》故有资料,“增”则是新增内容。因此,《渊鉴类函》比起《唐类函》所辑资料无论从范围、时限还是数量上都大得多。查考唐宋以至明嘉靖时期的典故、辞藻可以利用此书。
《永乐大典》,解缙等编撰。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共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分装为11095册。全书字数达3.7亿余字,内容丰富,规模巨大,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永乐大典》成书后并未刊刻,只抄写了一部副本。正本约毁于明末清初。副本至清咸丰时也渐散失。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平时,将留存的《永乐大典》绝大部分烧毁,另一部分被侵略者劫走。目前征集到的《永乐大典》残本总数为797卷,这是目前收罗最全的《永乐大典》残本,已占该书存世残本的99%,但尚不及原书总数的4%。本书地位极高,但因残缺不全,查检百科知识一般较少利用,在整理古籍方面仍有重大参考价值。
查考古代百科资料,还可利用《北堂书抄》(唐朝虞世南编)、《初学记》(唐朝徐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等等。从古代类书中,可以查到丰富系统的百科资料,但在具体查考时,除应了解不同类书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不同编排方法外,还应了解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首先是类书在内容上常有校核不精、误删遗漏之处,加之类书之间辗转因袭,讹误相传之弊时有不鲜。因此,利用类书资料时,不可盲目相信。其次是类书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所以从类书中查考资料,要充分利用类书的各种检索工具,以便提高利用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