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方文献极其丰富。《论语·雍也》中有云:“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其意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其中的“文化典籍”,当然也包括大量的地方文献了。地方文献主要分布在以下类型的文献中。
1.古代地名学专著
我国古代地名学著作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与《禹贡》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名学专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注释地名约2万个,蕴藏着丰富的有关地名源流的宝贵资料。至唐宋,地名沿革研究成为主流,出现一批名著,如唐李泰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等都很有名。元明清时期官修的一统志以及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对地名起源、演变的研究及对疆域沿革的考订都很有深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将地名学著作相对集中于史部地理类,地理类中的总志类,又是收集地名学著作最集中的类目。
2.正史地理志
班固的《汉书》始设地理志,载地名4500多个,对部分地名的命名与名称演变做了说明,开创了史书地理志的先例。沿至清代。历代正史中地理志名称不尽相同,有郡国志、郡县志、州郡志、地形志、职方考等,但内容都以记述郡县建置为主。正史中设立地理志的有18部,未设的后人也多有补作。将正史中的地理志连缀起来,便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我国历代地理沿革史,从中可窥我国各历史时期主要地名的全貌。
3.政书
除《史记》外,正史中的其他著作都是断代史,缺乏对历代地理沿革的系统阐述。唐以后相继问世的以“十通”为代表的政书,把包括“州郡”、“边防”、“地理”、“都邑”、“舆地”“四裔”等类目的地理沿革资料列为一个类目,从中可查到较为系统的地理资料。如郑樵的《通志·地理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舆地考》等都是把地理沿革贯穿起来研究的专书,弥补了正史地理志难以追溯地名源流的不足。
4.方志(www.xing528.com)
地名是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方志都以地名为重点,记述地方的得名、含义、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的变化,囊括了一方政区城镇村庄的名称以及山川湖泊遗址、名胜古迹的由来。据统计,我国现有方志中记述的地名多达几百万个,为查考地名资料提供了方便。
5.游记与杂著
游记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提供的地名资料非常翔实。如宋张礼的《游城南记》记述了游历长安城南,寻访唐代旧踪的经过。凡所历唐城门、坊巷、寺观、园囿村墟、碑碣等皆一一记载,为今人留下了第一手资料。包括传记、家谱宗谱神话诗词、笔记等在内的杂著也都记载有一定数量的地名资料。这类杂著涉及的地名资料虽然不多,且多语焉不详,但能为查考地名资料提供线索,有时也能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6.石刻资料
石刻资料包括碑碣、墓志、摩崖、题名等。这类资料涉及地名虽然不多,但弥足珍贵,是确定某些地名的可靠依据。一般人不可能一一接触有关的石刻实物,但可通过金石图书与地方志中的金石门进行搜集。
7.其他资料
现当代出版的各种地理与地名研究著作大百科全书、各地在地名普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档案资料,以及近现代报刊,尤其是专门性刊物如《地名知识》《地名丛刊》《中国方域》等,也含有较为丰富的地名资料,应注意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