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能力,就需要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农民素质,重塑昔日农民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更迫切需要对农民积极实施补偿性教育。
首先,补偿性教育旨在提高农民参与和享受现代生活的能力。《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81%,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0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56%[29]。农村成年人口文化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很有必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对他们进行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意识等方面的补偿教育,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另据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适龄儿童的小学净入学率为99.27%,已经达到了全面普及小学教育的水平;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69.97%,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59.8%。然而,对于每年近2000万名的适龄儿童来说,近1%的适龄儿童不能入学或辍学,这意味着每年仍然有几十万人成为文盲后备军;有30%以上的小学毕业生没有进入初中阶段学习,超过4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这些没有机会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人大多数生长在农村[30]。因此,对农村人口实施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举的补偿性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数量大、持续时间长的工作。农村成人教育如果能够用合适的方法促进农村成年人提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必将为农村人口有效参与现代化建设和分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农村成人教育应从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视角来思考提高农民文化和技能问题,并着眼于全面长效地提高农民素质!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在二十一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而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两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正在逐步形成由直接就业走向先接受技能培训后就业的新格局,第二个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级技工产生了强劲需求。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我们要认识到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应把农民的长远发展和提高素质纳入农民终身教育体系中,以加速农村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31],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把农民由一般性劳动力提升为专门性劳动力。这种开发对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并实现农村发展与农村成人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因为农业发展可以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使农民感受到应接受进一步教育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地融入终身教育框架体系中。(www.xing528.com)
其三,农村成人职业教育要逐步着眼于重塑农民形象。在中国古代,农民在士农工商四大阶级序列中居于第二位,而新中国的农民更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创造了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成果,这都曾经让农民扬眉吐气。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甚至被演化成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农民形象的矮小化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都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结构的缺陷与农业和农民等相关的问题。有鉴于此,甚至有人对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事实做出了带有颠覆意味的判断。我国以狭小的耕地面积养活庞大人口的事实也被人们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如果考虑到我们是以占世界40%的农民养活占世界7%的非农民的话,曾经让农业和农民引以为豪的事实中就包括了许多尴尬成分。因为据《美国农业》一书记载,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其他国家的人[32]。这一冰冷的事实无情地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低回报,它甚至揭示出农民单纯依靠传统农业获取收益必然难以走出收入低下的尴尬境地背后所隐藏的事实真相。因此,如何使农业从低效率走向高效率,使农业生产从松散的个体活动走向严密的集约经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农民接受合适的职业训练,使其转化为现代农民或者进入其他服务行业,以重塑农民形象。当然,在农民形象的重塑过程中,必然会对我国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产生很大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