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阻碍大学生成为农村建设者的路径问题

解决阻碍大学生成为农村建设者的路径问题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农业职业缺少白领性工作岗位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产生阻塞性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白领性岗位,即便有大学生能够成为“村官”或政府公务员,毕竟人数很少,并且这些工作与他们所期待的理想职业常常存在较大差距,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容易阻塞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道路。其次,非农非城的尴尬身份成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实阻碍力量。再次,农村人才的潜在需求缺乏有效激发阻碍农村对大学生吸纳能力的生成。

解决阻碍大学生成为农村建设者的路径问题

首先,农业职业缺少白领性工作岗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产生阻塞性影响。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水平,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处于附庸地位。尽管农村第二、三产业都在快速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尚处于粗放型阶段。大学生到农村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白领性岗位,即便有大学生能够成为“村官”或政府公务员,毕竟人数很少,并且这些工作与他们所期待的理想职业常常存在较大差距,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容易阻塞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道路。

其次,非农非城的尴尬身份成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实阻碍力量。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到农村,本应该拥有很高声誉、地位和权力,但中国社会成员的声誉、地位和权力基本上是通过单位来获取的。而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不是真正的单位社会,也不能像城里一样为大学生提供住房、医保等福利保障,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往往陷入非农非城的尴尬境地。此外,在我国乡村社会中,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很好地与权力、财富、声望相结合。在乡村社会,大学生占有的文化资本不具备带来权力的特性,他们在乡村社会中和普通农民一样没有话语权。(www.xing528.com)

再次,农村人才的潜在需求缺乏有效激发阻碍农村对大学生吸纳能力的生成。从理论上说,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2到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实践看,这些举措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地说,这些“三支一扶”人员中愿意并最终能够成功留在农村继续为农村服务的很少。缺乏国家强有力政策支持的大学生自发到农村就业,其结果如何,自然不难想象。事实上,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认为到农村就业就是从事体力劳动,因为缺乏合适条件,他们难以成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运用的带头人。因为农村的集约化程度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不容易产生把知识和土地联系起来在农村创造财富的需求,农村目前较为低下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在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政策推动时,无法有效吸纳大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