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需求推动的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经济需求推动的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指出的是,农村社会中的村庄精英往往是相互渗透的。在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提高等因素影响下,印度人口大增,由此导致印度政府每年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给进一步发展埋下了巨大隐忧[36]。美国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高素质化同步推进的产物。

经济需求推动的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现代化,其重要尺度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人口的现代转变,其实质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令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我国对农村教育的设计实际上并不致力于为农业和农村培养人才。我国现代化的推进也是采取城乡、工农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在这种背景下,受过教育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和工业,农村发展丧失了人口红利和智力资源,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智力回流。正如农民出身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所言:“有农民的富裕就有国家的富裕。农民处于困境中,国家必定在困境中。”[33]

1.农村发展呼唤新型村庄精英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强调,只有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不仅要引进杂交种子、机械这些物的要素,还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34],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优于农村、工业优于农业的发展模式造成在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高于在农村和农业从业的收益这样一种社会后果。在比较利益驱动下,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大规模流动。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农村精英大量流失,从而可能使农村极大地流失了社会底层的潜在领导力量[35]。事实上,农村的政治精英是村级事务的管理者和推动者,是农村中权力的象征;经济精英在当地创办各种实业,转移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精英在社会事务上积极参与,这些人都具有很高的威望。值得指出的是,农村社会中的村庄精英往往是相互渗透的。一个在经济上获得了成功的人,其社会地位往往也会变得重要起来,从而拥有较高的声望。随着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出农村,在众多的村落中已经很难找到有威望、有知识、懂技术的合适村组干部人选。在农村社会中,威望本来就是乡土中国社会中产生社会动员力量的根基;技术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必要条件,知识是带领农民致富的智力保障。由于传统乡村社会仍然呈现明显的熟人社会形态,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村官”往往不容易很快胜任村长等职务,因为他们不是本土的村庄精英,缺乏必要的社会根基,一时难以形成社会威望,难以让人信服,工作很难开展。具有本土根基的新型村庄精英将是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导力量。

2.农村发展需要富有生机的劳动者(www.xing528.com)

要改善目前我国存在的由城市优势圈和农村劣势圈所构成的不合理城乡等级结构,形成现代国家所需要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就有必要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技术升级的进程,使农村发展走上赶超型现代化的道路。要顺利实现农村赶超型现代化的目标,当务之急就是为农村造就大量富有生机的优质劳动力。遗憾的是,目前城市相对优越的生活使大多数农村青壮年流动人口不愿意再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的留守人口则主要由老人、妇女和孩子等社会流动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组成,他们总体上表现出观念上趋于保守、体力较弱、技术匮乏、科学文化水平低以及不具备与外界接触的实践经历等非现代性特征。仅仅依靠这样的人群,显然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也难以在农村产生大量的中产阶级阶层,甚至还将使整体素质本来就较低的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降低。事实上,我国农村大量出现的空壳化、凋敝化现象就是农村宝贵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的一种反映,也是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未能真正优化的现实反映。毋庸讳言,不协调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一味地让大量的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向工业和城市,完全有可能引发粮食安全等一系列基本的民生问题,从而阻碍社会的良性发展。20世纪60年代印度发生的粮食危机就是前车之鉴,印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采取的是重工轻农的发展路子,结果导致工业的高速发展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尽管印度建造了发电拦水坝和巨大的钢铁厂,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在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提高等因素影响下,印度人口大增,由此导致印度政府每年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给进一步发展埋下了巨大隐忧[36]。而美国的情况则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竞争中,实现了农业人口和农业技术的优化,并提高了农业和农民的地位,也确保了美国真正的现代化大国地位。

3.农村发展需要高素质科技人才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来看,实现农村及农业的现代转变都是在大量高素质农业人才的支撑下完成的。美国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高素质化同步推进的产物。在美国现有的农业人口中,高中以上(包括大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已经达到90%,而50岁以下的农民中有50%具有大学或大专文化程度;而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0.1%。日本在1880年到1938年间对“乡村教育和农业研究、发展、推广所进行的投资”每年所产生的收益率是35%[37]。事实上,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不难形成以下认识: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太低的现状对我国农村的职业地位提升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都十分不利。如果不迅速改变这种现状,如果农村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和吸附足量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农村发展将无法跟上现代化的节奏,农村人口不但无法成为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和现代化成果的享用者,而且完全可能被甩出现代化的轨道而成为真正的社会边缘人。农村现代化需要建立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农村由于缺乏足够的拥有先进技术、推崇科学、视野开阔的科技带头人和技术转化者。这一方面会导致已有的农业先进技术难以普及或者普及程度不高(仅以抛秧技术这种简单有效而容易推广的农业技术为例,我国南方水田的抛秧技术的推广度也仅仅在50%左右,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缺乏可以促进农业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综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改变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等问题一时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