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智力流动的社会后果与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的互动

农村智力流动的社会后果与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的互动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研究发现,实现这种向上智力流动的动力和过程都十分复杂,这种社会流动甚至不容易表达。与此同时,农村智力流动也导致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期待的变化和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正式,更加非人化和科层化。农村社会流动造成农村人之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发生重要改变,交往中的依赖关系变弱,从而导致熟人之间显得陌生。

农村智力流动的社会后果与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的互动

在研究之前,我曾有过这样的假设:高等教育是实现农村向上社会流动的积极动因。通过研究发现,实现这种向上智力流动的动力和过程都十分复杂,这种社会流动甚至不容易表达。那些没有被纳入原有制度框架的社会流动,既可以说是向上流动,也可以说是向下流动。说它向上,是因为进入了以前不能进入的城市(城乡之间的横向关系实际上带有纵向意味);说它是向下的是因为传统产业工人、传统农业职业都是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职业,大多数农村智力流动者实际上只是进入了城市底层,其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与周围的人相比处于下层,其相对低位甚至低于其原初地位(当然,参照对象不同了)。在这种意义上说,他们不但没有能够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反而导致相对地位下降。与此同时,农村智力流动也导致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期待的变化和乡村社会的变迁。

1.农村智力流动说明了教育不平等与社会不平等互为因果的关联

在农村,社会性资源相对缺乏。就农民获得的社会资源而言,以教育为例,我所调查的流动者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毕业或肄业);而且由于农村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相对较差,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在基本素养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这些素养往往无法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从农村智力流动视角看,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现智力流动的制度性力量时,它可以帮助农村人跨越城乡制度壁垒,实现身份和地位的根本性转变,出身于农村的大中专生智力流动的境遇与农民工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制度性跨越对乡土社会产生过强烈价值引导;在政策和制度默许下的农民自主性智力流动,教育只是一种背后的力量(缺乏起码教育基础的人在外的生存能力相对较弱),只是给流动者提供某些必要的知识、见识和交流的基本工具。这种工具不足以改变农民工的处境和命运。

城乡教育资源供给的显著差异使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农村教育供给的总体性不足导致了农村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把它理解为可以促使农村人改变身份和地位所需要的教育),而农村人口中教育程度的差别又造成了他们在社会流动中的诸多不同。

2.农村智力流动使乡村熟人关系向正式关系转变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反映的是地缘和血缘力量所形成的初级[49](或者说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关系,随着农村智力流动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和功能性变化,次级关系[50](或者说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的重要性在逐步提高,人们对共同利益、正式组织的依赖常常超过对人情和面子的依赖。乡村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正式,更加非人化和科层化。尽管在我所调查的范围内,农村的公司化、工厂化等新事物尚未全面出现,但邻里关系开始明显弱化,甚至亲属关系和家属关系也在弱化,或者说他们的关系在发生新的变化。

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实际上与内发变迁和关联变迁有关。所谓内发变迁是指变迁的原因和鼓动者都来自农村社会内部。农村社会流动造成农村人之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发生重要改变,交往中的依赖关系变弱,从而导致熟人之间显得陌生。所谓关联变迁是指变迁的力量来自农村社会之外,通过农村人的自主选择或者外部指导而演变出变迁的力量。比如农村智力流动者有了较长时间的城市生活经历后,渐渐接受甚至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带回到了农村生活中,引发或者导致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可以肯定,农村变迁的积极结果是农村走向现代化,使人改变传统生活方式,进入一种复杂的、技术先进的、不断变动的生活方式之中。

[1]帕森斯在其《社会行为的结构》中也指出,社会学既是理解性的,又是解释性的。说它是理解性的,那是因为它指出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所暗含的逻辑性或合理性;说它是解释性的,那是因为它确定行动的规律性并把部分行为纳入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整体之中。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3]英克尔斯认为,学校、城市生活、同大众传媒的接触和在工厂工作等可以提高人的现代性,而教育是个人现代型的一个有力预报器。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张玉林.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危机[J].战略与管理,2004(4):38-48.

[7]有必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有了前所未有的加大。比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实施免费餐饮和寄宿等新举措,都是从农村开始实施的。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偏弱,农村学校数量减少、就学人数减少等现象仍然大面积发生。城乡教育差距仍然明显存在。

[8]秦玉友.教育均衡化与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17-122.

[9]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03(20):3-7.

[10]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战略与管理,2002(6):55-63.

[11]梅向明.保障打工子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M]∥贺春兰.义务教育谁买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221-226;黎晓英.打工子弟义务教育:问题与建议[M]∥贺春兰.义务教育谁买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227-237.

[12]郑若玲在《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2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观点:经济阶层差异不仅是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不同阶层子女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经济因素远不止具有这种显性和直接的影响,它通过不同经济阶层教育资源、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在更深广的层面上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间接影响。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收费越来越高的趋势下,经济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由于学校教育的语言编码与中上文化阶层生活经验的吻合性,以及文化资本较强的代际传递性,文化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和教育类型及层次均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整体文化程度的提升,学校教育及其文化类型的日益多样化,以及社会流动机制的日益灵活,文化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将日渐式微。谢作栩的实证研究表明:高层次的社会阶层在接受高等教育和进入重点大学都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差异的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4).

[13]2004年宪法修正案决定增补为宪法33条第3款。

[14]2004年宪法修正案决定增补为宪法23条第4款。

[15]彭拥军,尹可珍.农村智力回流的若干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9(6):78-83.

[16]《赠地法案》又称为《莫里尔法案》。1862年,美国参议员贾斯廷·莫里尔推动《赠地法案》实施,即由政府免费提供土地用以创办“赠地大学”。这个法案使美国59个州分别获得3万英亩土地创办大学,并且允许大学将这些土地变卖,用卖地之资作为学校经费。

[17]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4.

[18]郑若玲.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侧重分析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互动[J].现代大学教育,2003(2):21-25;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2(2):44-47.

[19]彭拥军,等.高校扩招要防止文凭疾病[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6):86-89.

[20]费孝通《乡土中国》的英文原版书名就是Earthbound China,意思是“捆绑在土地上的中国”。

[21]彭拥军.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传统社会中的乡村士绅虽然是一个含意宽广的群体,它包含各种人才,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其自身的特殊才能外,他们往往都具有“社区意识”的能力。(www.xing528.com)

[23]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322.

[24]中国古代需要接受任命的最小官吏是县级,县以下主要采用乡、里和保甲制度,这些管理层级的管理人员不属于政府官员。

[25]为什么本章不讨论政治权力的输出呢,主要是在我国的政治结构中,农村处于边缘地位,实现政治权力的输出极为罕见,村支书陈永贵进入国家领导层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26]彭拥军.走出边缘——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张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5.

[27]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7.

[28]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19.

[29]语出赵嘏的《韵府》,原文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芸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30]朱丽亚.生态农业未来掌握在谁手里[N].中国青年报,2012-04-06(05).

[31]彭拥军,尹可珍.农村智力回流的若干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9(6):78-83.

[32]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nodate_detail.jsp?channelid=75004&record=192.

[33]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nodate_detail.jsp?channelid=75004&record=192,本人2007年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论点,这也与珠三角民工荒报道所揭示的社会事实相吻合。

[34]彭拥军.走出边缘——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张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72.

[36]以前仅仅春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除夕经过波折后最终也列入了法定节假日范畴,清明、端午和中秋都成了法定节假日。

[37]国家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特岗计划等等,一方面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旨在引导大学生回流农村,实现知识技能和文化的回流和反哺。

[38]朱巧玲.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1):46-50.

[39]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2(1):75-79.

[40]贺雪峰等人就多次撰文表示不看好大学生村官等举措。参见贺雪峰的《我给大学生村官泼冷水》、《论新知识下乡》等文章。

[41]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687.

[4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12-121.

[4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9.

[44]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40.

[45]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38.

[46]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4.

[47]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240-241.

[48]罗吉斯.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9.

[49]首属群体也称初级群体,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都属于首属群体。

[50]次属群体是社会根据一定的目标建立起来的,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这类群体通常有显著不同于首属群体的较大规模,其运转也首先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群体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次属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径。人们在次属群体中的社会角色起着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